幻灯片 1第17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目 录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 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 迁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 的数量特征。 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 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 幻灯片 43.“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 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 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 幻灯片 5一、种群的特征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 ; ②取样关键: ; ③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 的动物。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随机取样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 幻灯片 6 2.种群特征[判断正误]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3)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 ) (5)种群在空间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 × √ √ √ × ---- 幻灯片 7 [想一想] 在用样方法计数时,位于边界线上的数目如何计算? 提示:任取两边及顶角,位于其线上的和顶角上的都要计数。 ---- 幻灯片 8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增长曲线: ①产生原因: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②模型特点:种群数量 ,即Nt=N0·λt ③两种情形: 条件下和种群刚迁入一个 的环境时。 (2)“S”型增长曲线: ①产生条件: 有限,受敌害限制等。 ②模型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 后,种群趋于 。 资源、空间 连续增长 实验室 适宜 资源、空间 K值 稳定 ---- 幻灯片 9 [想一想] 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提示: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会灭亡;若适应新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种群密度类似于“J”型增长,但最终呈“S”型增长。 ---- 幻灯片 10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判断正误] (1)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 ) (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 (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 (4)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变化。 ( ) (5)新兴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 ) √ √ √ × × ---- 幻灯片 11[知识体系构建] ①空间特征 ②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 ③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波动 ⑥“J”型增长 ⑦“S”型增长 ---- 幻灯片 12种群的特征 (1)(2008·重庆卷T1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 ) (2)[2012·四川卷T30Ⅰ(2)]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 ) × √ ---- 幻灯片 13 (3)(2012·全国新课标卷T6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 ) (4)(2012·全国新课标卷T6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 ( ) (5)(2009·广东卷T11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 ) (6)(2011·北京卷T2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 ) × √ √ √ ---- 幻灯片 14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比较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 幻灯片 15比较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人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 幻灯片 16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 幻灯片 17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 [关键一点] 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①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②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 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③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④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其出生率。 ⑤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⑥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 幻灯片 203.种群的空间特征 类型 特点 原因 模式图 实例 均匀分布 种群内个体间的距离相等 种群个体间的激烈竞争引起 浮游植物、森林乔木 随机分布 种群内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的分布概率相等 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个体间互不作用 森林中的无脊椎动物、面粉中的黄粉虫等 ---- 幻灯片 21类型 特点 原因 模式图 实例 集群分布 种群的个体集中在特定的几个点上 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传播种子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自然界中生物多为集群分布,如放牧中的羊群 ---- 幻灯片 22高考地位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多集中在种群的数量特征方面,常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命题考查 命题角度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如典例1; (2)结合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种群特征的关系,如 典例2。 ---- 幻灯片 23 [典例1] 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 幻灯片 24 [解析]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 [答案] B ---- 幻灯片 25 [典例2] 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26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 幻灯片 27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d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年龄组成才属于衰退型;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 D ---- 幻灯片 28种群的数量变化 (1)[2012·山东卷T26(4)]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λ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 ) (2)(2012·浙江卷T5B)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 ) (3)(2012·浙江卷T5C)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 ) √ √ √ ---- 幻灯片 29 (4)(2010·山东卷T8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 ) (5)(2010·山东卷T8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 (6)[2011·安徽卷T29Ⅱ(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 ) × × √ ---- 幻灯片 30 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内容: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 幻灯片 31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 幻灯片 32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形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 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 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 幻灯片 333.种群“S”型增长曲线各段特点及应用 (1)曲线分析: ---- 幻灯片 34 (2)应用: ①b点应用: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b点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 ---- 幻灯片 35---- 幻灯片 36 [关键一点] (1)环境容纳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 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则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 (2)增长率≠增长速率 ①“J”型曲线的增长率稳定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②“S”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降低,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 ---- 幻灯片 37高考地位 本考点是高频考点。试题多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考查对“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还有增长率、增长速率、K值、K/2值等概念的理解应用等 命题角度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如典例3;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特征的应用,如典例4。 ---- 幻灯片 38 [典例3]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 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 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 如右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 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 幻灯片 39 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 根据题意,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可推知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 [答案] C ---- 幻灯片 40 [典例4] 如右图所示,种群在理想 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 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 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 幻灯片 41 [解析] 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渔业捕捞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这个值,以便获得更大的产量。然而,在害虫防治时,却应根据预期,在达到K/2点之前进行防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的存在,而不是在d点之后;e点(K值)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 。 [答案] D ---- 幻灯片 42 一、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 幻灯片 43二、实验流程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培养,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 幻灯片 44 三、基本技术要求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6)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获得的数据更准确。 ---- 幻灯片 45 (2009·广东高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高考实验对接] ---- 幻灯片 46选项 分析 对接教材 A 环境因素改变,种群的K值一般也会发生改变,故A错误 实验原理 该项不符合教材中的原理 B 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应采用抽样检测法,故B错误 取样方法 样方法一般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C 酵母菌计数应采用血球计数板,故C错误 器材选择 D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受营养条件、空间、pH、温度等因素影响,故D正确 实验原理 ---- 幻灯片 47 [多维思考] (1)实验中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测得的是什么数目? 提示:细胞总数。 (2)实验中初始阶段,酵母菌进行哪种呼吸方式? 提示:有氧呼吸。 ---- 幻灯片 48 [典例] 下列关于右图种群数量增长 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 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a~e期间种群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 ---- 幻灯片 49 [解析]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明显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之前进行;a~e期间种群出生率>死亡率,e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答案] D ---- 幻灯片 50 [曲线解读] 题中曲线表示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由曲线变化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a~b段:由于种群个体数量少,出生率略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2)b~c段:种群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后,出生率>死亡率,且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增长越来越快,当到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 幻灯片 51 (3)c~e段: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4)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稳定。 (5)曲线还可以变式为: ---- 幻灯片 52[高考随堂体验] 1.(201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 不相符的是 (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 幻灯片 53解析: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类。 答案:D ---- 幻灯片 542.(2010·浙江高考改编)某生态系 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 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 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55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 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 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 与b~c段相似 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 势与c~d段相似 ---- 幻灯片 56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组成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形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答案:A ---- 幻灯片 573.(2009·山东高考)右图曲线a、b表示 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 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 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 烈 ---- 幻灯片 58解析:图中纵坐标为存活率,横坐标为种群密度,可以看出a种生物种群密度较小时,存活率最高,说明种内互助不很明显,一般个体较大,营养级别较高;由图可知,对于b种生物来说,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较高,种内斗争也就较弱。 答案:D “课时达标检测”见“限时集训(三十一)” ---- 幻灯片 59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 要特征。一般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 单位面积内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 幻灯片 60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 度和方向进行。 ---- 幻灯片 61 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判断正误] (1)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 (3)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说来,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 × √ √ ---- 幻灯片 622.群落的种间关系[连线] ---- 幻灯片 633.群落的空间结构[据图填空] ---- 幻灯片 64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 ;B图: 。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 。 ②动物分层: 。 B图:地形的变化、 、 的差异、 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阳光 栖息空间和食物 土壤湿度 盐碱度 光照强度 ---- 幻灯片 65 二、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祼岩上的演替为例): 时间 另 一个群落 ---- 幻灯片 662.演替的类型[连线] ---- 幻灯片 67 [想一想]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 提示:能存在,因为群落演替是优势替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 ---- 幻灯片 68[知识体系构建] ①丰富度 ②竞争 ③次生演替 ④垂直结构 ⑤地衣阶段 ⑥苔藓阶段 ⑦森林阶段 ---- 幻灯片 69群落的结构特征 (1)(2012·全国卷T3C)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 ) (2)(2010·广东卷T2A)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 × √ ---- 幻灯片 70 (3)(2011·安徽卷T6A)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 (4)(2012·广东卷T4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 ) (5)(2012·全国卷T4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 (6)(2010·全国卷ⅡT3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 ) √ √ √ √ ---- 幻灯片 711.群落的种间关系 关系 名称 数量关系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小,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 幻灯片 72关系 名称 数量关系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 幻灯片 73关系 名称 数量关系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竞争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所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 幻灯片 74 [关键一点]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 幻灯片 75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 幻灯片 763.群落结构类型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 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 幻灯片 77高考地位 本考点在新课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主要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命题角度 (1)群落空间结构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如典例1; (2)种间关系的判断,如典例2。 ---- 幻灯片 78 [典例1] (2013·合肥教学质检)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 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答案] B . ---- 幻灯片 79 [典例2]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 幻灯片 80 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也会得到蚂蚁保护,二者属于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关系;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D ---- 幻灯片 81 (1)(2012·海南卷T17D)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 (2)(2011·安徽卷T6B)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 群落的演替 √ × ---- 幻灯片 82 (3)(2008·海南卷T14改编)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这种现象是次生演替。 ( ) (4)(2011·江苏卷T17A)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 ) (5)(2012·海南卷T17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 √ × √ ---- 幻灯片 83 1.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 幻灯片 84 2.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 幻灯片 853.群落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 幻灯片 86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 幻灯片 87高考地位 本考点是新课标考试说明新增内容,在新课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命题角度 (1)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如典例3; (2)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变化,如典例4。 ---- 幻灯片 88 [典例3] (2013·孝感统考)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 幻灯片 89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A项所述属于初生演替,B、C、D项所述都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A ---- 幻灯片 90 [典例4] 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91 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群落对光能利用能力逐渐提高 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解析] 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乔木数量增加,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逐渐提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 [答案] C ---- 幻灯片 92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 幻灯片 93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 幻灯片 94二、实验流程 ---- 幻灯片 95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 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 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 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 幻灯片 96 三、基本技术要求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 幻灯片 97 (2009·江苏高考)(多选)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高考实验对接] ---- 幻灯片 98---- 幻灯片 99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 幻灯片 100选项 分析 对接教材 A、B 比较表中两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裸露泥滩均高于米草群落,故A正确,B错误 数据及分析表中的数据统计采用了教材中的“记名计算法” C 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故C错误 取样方法与教材实验相同 D 物种数和个体总数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有关,故D正确 结果分析与教材实验相同 ---- 幻灯片 101[多维思考] (1)题中用到哪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提示:记名计算法。 (2)题中表格数据表明哪个群落环境条件优越? 提示:裸露泥滩。 ---- 幻灯片 102[高考随堂体验] 1.(2012·福建高考)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 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103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 幻灯片 104解析:物种数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由图分析可知,纯茶园物种数最小,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因此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杉茶间作园物种数在10月份时最大,即此时物种丰富度最大,但无法推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情况;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丰富度最大,此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人类生产活动可以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 幻灯片 1052.(2012·广东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 丰富度 ---- 幻灯片 106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 幻灯片 1073.(2011·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可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D ---- 幻灯片 1084.(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 层现象 解析: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 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课时达标检测”见“限时集训(三十二)”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