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1.选B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 长繁殖,故其增长也不一定是“J”型。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 2.选D 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 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种群密度会减少。 ---- 幻灯片 23.选C 在自然情况下,种群都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在到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选A 社鼠与其天敌黄鼬之间是捕食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波 动有先后;社鼠的种群数量可能会短时间超过环境容纳量;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变为稳定型,仅仅食物充足,社鼠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型增长,还要考虑生存空间、天敌等情况。 ---- 幻灯片 35.选A 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 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后。 ---- 幻灯片 47.选C 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 出生率逐渐下降;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在c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位于a点之前;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影响的结论。 8.选C 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 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 ---- 幻灯片 59.选B 样方法最关键的是进行随机取样;根据调查数据取平 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10.选A 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 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Ⅲ和试管Ⅱ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值也不同;试管Ⅳ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Ⅱ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 ---- 幻灯片 611.选C 根据题意,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 的比值,可推知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 12.选C 图1中的戊为生产者,其他为消费者。甲和己均为 第二营养级,但不是同一个种群;调查戊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图2中c点时丙的个体数量不再增多,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图3中的t2时刻。 ---- 幻灯片 713.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规方法是取样调查方法,在 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从题干提供的表格信息: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较少,可以确定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答案:(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A (3)增长型 ---- 幻灯片 814.解析:(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 h更换一次培养 液,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答案:(1)J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 幻灯片 915.解析:(1)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遵循“S”型曲线;从曲线中看 出,在2002~2004年(区段),曲线斜率最大,表明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2)从表中数据看出,山坡地土壤肥力比河滩地大,含水量小,而光合作用总量小,说明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土壤含水量,设计实验时,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由于含水量大而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答案:(1)“S”型 2002~2004 (2)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3)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