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 幻灯片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Ⅱ) 出生率和死亡率(Ⅰ) 迁入率和迁出率(Ⅰ)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Ⅰ)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Ⅰ)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Ⅱ)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Ⅱ)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Ⅱ)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 幻灯片 3知识点一 种群的概念及其数量特征 1.种群 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①________生物的全部个体 想一想:判断种群和物种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物种主要是看在自然条件下能否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同种 ---- 幻灯片 42.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②________特征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调查方法 数量 较小 较大 随机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强 大 ---- 幻灯片 5(2)出生率死亡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⑨________的比率 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⑩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迁出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年龄组成 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⑪________、稳定型和⑫________ 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⑬________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总数 种群密度 增长型 衰退型 变化趋势 ---- 幻灯片 63.种群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议一议: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案: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均匀;②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③调查期中没有迁入和迁出;④调查期中没有新个体的出生和死亡;⑤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 幻灯片 7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变化内容:⑭________、波动、⑮________、下降 2.两种增长曲线 (1)“J”型曲线 (2)“S”型曲线 增长 稳定 充裕 连续增长 环境条件 环境容纳量 K值 ---- 幻灯片 8 看一看: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答案:当刚迁入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种群增长速率较快,接近“J”型曲线;当繁殖到一定程度后,环境中的容纳量接近饱和,种群增长减缓,呈“S”型曲线,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出生率 ---- 幻灯片 95.研究意义 人工控制 ---- 幻灯片 10思一思: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S”型增长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各个阶段不相同所致。 ---- 幻灯片 11巧记:种群的“二·二·三” ---- 幻灯片 12判一判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 √ √ ---- 幻灯片 134.不同种生物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  )。 5.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 6.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 7.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 × × × √ ---- 幻灯片 14 ---- 幻灯片 15 高考地位:5年15考 (2012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卷,2011北京卷、海南卷…… ) ---- 幻灯片 16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 幻灯片 17(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如下图)。 ----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 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 幻灯片 20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幻灯片 21---- 幻灯片 22 种群除数量特征外还有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集群分布。 ---- 幻灯片 23---- 幻灯片 24【典例1】 (2012·课标,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25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 幻灯片 26破题关键 ---- 幻灯片 27解析 此题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由图示知,12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 答案 D ---- 幻灯片 28【训练1】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 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 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 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 鹿群约有(M×n÷m)只 ---- 幻灯片 29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方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应用标志重捕法。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 B ---- 幻灯片 30 高考地位:5年16考 (2012广东卷、重庆卷、江苏卷,2011江苏卷、浙江卷,2010新课标…… ) ---- 幻灯片 31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内容: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 幻灯片 32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比较 ---- 幻灯片 33---- 幻灯片 34---- 幻灯片 35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分析 (1)K值及其变动示意图 ①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②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 幻灯片 36(2)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 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随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积累,最终K值不断降低,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亡。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 幻灯片 37---- 幻灯片 38---- 幻灯片 39【典例2】 (2012·重庆理综,4) 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40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 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幻灯片 41解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知识。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故选B;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 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B ---- 幻灯片 42---- 幻灯片 43---- 幻灯片 44【训练2】 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45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若此表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在S1时期 ---- 幻灯片 46答案 C ---- 幻灯片 47误区1 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只 有植物才用此方法  点 拨 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 幻灯片 48误区2 误以为人口(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规律与“自然界其 他种群”一样 点 拨 人是社会成员,必然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与迁入、迁出多方面社会因素相关: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 幻灯片 49易错点1 对“S曲线”的几个关键点和关键区段认识不到位 而犯错  点 拨 种群“S”型曲线辨析 ---- 幻灯片 50---- 幻灯片 51易错点2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不是同一概念, 曲线也迥异  点 拨 “增长率”是否就是曲线的斜率: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初始个体数;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时间。 其实,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的斜率。“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其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却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其增长速率(相当于曲线斜率)是先增后减。(如下图)。 ---- 幻灯片 52---- 幻灯片 53纠错演练 1.(2013·黑龙江省部分重点中学 质检)温州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54A.第6年以前乌鸫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第3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 由曲线可知,前3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率不断下降,到第3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第3至第9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9至第10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答案 D ---- 幻灯片 552.(易错题)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56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 幻灯片 57解析 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的三条曲线,首先要对三个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图1和图2的横坐标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曲线图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A正确。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E点)增长速率也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B正确。 ---- 幻灯片 58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C正确。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D错误。 答案 D ---- 幻灯片 59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探究(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变动为例) 高考地位:5年6考 (2012江苏卷,2011江苏卷、海南卷、四川卷,2010重庆卷……) ---- 幻灯片 60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 幻灯片 612.实验流程 ---- 幻灯片 62---- 幻灯片 633.基本技术要求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6)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 ---- 幻灯片 64---- 幻灯片 65【典例】 (2012·江苏单科,27)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66---- 幻灯片 67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68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 mL。 ---- 幻灯片 69---- 幻灯片 70 解析 本题考查pH对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藻类种群密度的测定等相关知识。(1)分析图1和图2中3种藻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发现,不同pH下的绿藻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其pH适应范围最广;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即利用CO2能力最强。(2)藻类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改变培养液的pH,加入缓冲液可维持培养液pH的相对稳定。 ---- 幻灯片 71答案 (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 幻灯片 721.(2012·海南单科,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 幻灯片 73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用样方法取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随机取样,这样可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A正确。②各个生长期的个体都要统计。B错误。③要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D正确。根据样方法获得的数据可以对该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 答案 B ---- 幻灯片 742.(2011·北京理综,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 幻灯片 75 解析 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答案 D ---- 幻灯片 763.(2010·福建卷26)棉蚜虫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 幻灯片 77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在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 幻灯片 78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①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②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株都满足。样方法主要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 ---- 幻灯片 79答案 (1)寄生 (2)样方 “S” 6-30 (3)增大 ---- 幻灯片 804.(2011·江苏单科,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 ---- 幻灯片 81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 幻灯片 82 解析 相同面积叶片放置相同数量的棉蚜,分别置于开放和封闭条件下,开放条件下的叶片会由于外来个体的迁入而先达到密度峰值,故B正确;随着棉蚜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开放条件下的叶片上的棉蚜在没有达到K值时便会有部分个体迁出,使种群密度先于封闭条件而降低,故A正确、C错误;种群衰退时,种群内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故D错误。 答案 AB ---- 幻灯片 835.(2012·广东理综,27)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 幻灯片 84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 ---- 幻灯片 85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 幻灯片 86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动物体的渗透压调节及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1)大量失水会引起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2)由图曲线可知,A~B段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在B点后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有可能是由于此时有人在该水库放入了大型肉食性鱼,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K2上下波动,由此可判断K2接近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3)由于藻毒素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所以应该根据题中相关生物的特点及营养关系绘制食物网。相关生物的特点分析如下:产毒藻为生产者;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所以罗非鱼以产毒藻和浮游动物为食;FNE为最高营养级。 ---- 幻灯片 87----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