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本章回顾总结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一、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要想了解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必须分析其受力情况、产生的加速度及达到的速度,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特别是稍复杂的题目,不用此种方法很难求解. ---- 幻灯片 4 2.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式为F=ma,只要有合外力,不管速度是大、是小还是零,都有加速度.只有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才为零,一般情况下,合外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外力有必然的联系. ---- 幻灯片 5 如图所示为蹦极运动的示意图.弹性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和运动员相连.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至B点弹性绳自然伸直,经过合力为零的C点到达最低点D,然后弹起.整个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经过B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 ②经过C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 ③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增大 ④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不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备注: ---- 幻灯片 6 解析:在BC段,运动员所受重力大于弹力,向下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当a=0时,速度最大,即在C点时速度最大,②正确.在CD段,弹力大于重力,运动员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减速运动,③正确.故选B项. 答案:B ---- 幻灯片 7二、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连接体问题 1.连接体问题 连接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相关联的物体组成的物体组(又叫物体系).它们的连接方式一般是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绳子、细杆等连接在一起,我们高中阶段所研究的连接体一般都是有共同的速度与加速度,即连接的物体始终一起运动. 2.连接体问题中的研究对象 (1)整体:即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2)部分:系统中的某个物体. ---- 幻灯片 83.连接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1)整体法:整个系统或系统中的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一个整体,需分析整体受到的外力,并求出整体受到的合外力,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由于是内力不用考虑,并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2)隔离法:在求解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从研究的方便性出发,将物体系统中的某部分分隔出来,单独研究的方法.此时研究对象即为该物体,需要分析该物体所受的所有力,包括系统内其他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并对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 幻灯片 9 4.选取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原则 (1)涉及内力必须隔离; (2)一般都要考虑整体; (3)隔离时一般隔离受力简单的物体. ---- 幻灯片 10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炬,体现了残疾运动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探求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椅间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 kg,吊椅的质量为15 kg,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以加速度a=1 m/s2上升时,试求: ---- 幻灯片 11 (1)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 (2)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 ---- 幻灯片 12 解析:解法一 (1)设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别为M和m,绳拉运动员的力为F.以运动员和吊椅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的大小为(M+m)g,向上的拉力为2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2F-(M+m)g=(M+m)a,F=44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运动员拉绳的力大小为440 N,方向竖直向下. ---- 幻灯片 13 (2)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大小Mg,绳的拉力F,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F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FN-Mg=Ma FN=275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运动员对吊椅压力大小为275 N,方向竖直向下. ---- 幻灯片 14解法二 设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别为M和m;运动员对绳竖直向下的拉力大小为F,对吊椅的压力大小为F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绳对运动员的拉力大小为F,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小为FN. 分别以运动员和吊椅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FN-Mg=Ma ① F-FN-mg=ma ② 由①②得F=440 N FN=275 N. 答案:(1)440 N (2)275 N ---- 幻灯片 15 三、用牛顿定律解决临界问题 所谓临界状态就是当物体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出现临界状态时,可以理解为“恰好出现”,也可以理解为“恰好不出现”的物理现象.在问题中出现的“最大”、“最小”、“刚好”、“恰能”等词语,一般都暗示了临界状态的出现,隐含了相应的临界条件. ---- 幻灯片 16 如图所示,m1=2 kg,m2=3 kg,连接的细线仅能承受1 N的拉力,桌面水平光滑,为使线不断而又使它们一起运动获得最大加速度,则可以施加的水平力F的最大值和方向为 A.向右,作用在m2上,F=5/3 N B.向右,作用在m2上,F=2.5 N C.向左,作用在m1上,F=0.6 N D.向左,作用在m1上,F=2.5 N ---- 幻灯片 17答案:B ---- 幻灯片 18【考情分析】本章为高考必考考点,本章高考主要考点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受力和运动,”考查形式以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关于力和运动的分析是高考题中压轴大题常考形式. 高考对该实验的考查重在考查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 ---- 幻灯片 19【高考冲浪】 常考点一:“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浙江高考)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已提供了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纸带、带小盘的细线、刻度尺、天平、导线.为了完成实验,还须从下图中选取实验器材,其名称是 ① (漏选或全选得零分);并分别写出所选器材的作用 ② . ---- 幻灯片 20---- 幻灯片 21 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的位置和时间;钩码用以改变小车的质量;砝码用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的大小,还可以用于测量小车的质量.如果选电磁打点计时器,则需要学生电源,如果选电火花计时器,则不需要学生电源. ---- 幻灯片 22 答案:①学生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钩码、砝码(或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钩码、砝码) ②学生电源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提供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的位置和时间;钩码用以改变小车的质量;砝码用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的大小,还可以用于测量小车的质量. ---- 幻灯片 232.(江苏高考)“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幻灯片 24(2)平衡摩擦力后,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挂上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个数,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a-F的关系图象. ---- 幻灯片 25(3)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请说明主要原因. ---- 幻灯片 26解析:根据Δs=aT2可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0.16 m/s2,运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可绘出图象,图象不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 答案:(1)0.16 (0.15也可) (2)见下图 (3)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 ---- 幻灯片 27常考点二: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天津高考)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 幻灯片 28解析: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若系统内各个物体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应优先选取整体法分析,再采用隔离法求解.取A、B系统整体受力分析有f地A=μ(mA+mB)g=(mA+mB)a,a=μg,B与A具有共同的运动状态,取B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AB=μmBg=mBa=常数,物体B做速度方向向右的匀减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左. 答案:A ---- 幻灯片 292.(上海高考)受水平外力F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线如图所示,则(  ) A.在0~t1秒内,外力F大小不断增大 B.在t1时刻,外力F为零 C.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 D.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 幻灯片 30解析:由v-t图可以看出0~t1秒内,物体加速运动,图象斜率减小,表示加速度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f=ma,a减小,F减小,故选项A错误;t1时刻a=0,F=f,故选项B错误.t1~t2这段时间内物体减速,图象斜率增大,即a变大,若外力F方向向前,则f-F=ma,F=f-ma,a增大,F减小,故选项C正确;若外力F方向向后,则f+F=ma,a增大,F增大;若F先向前,后来向后,则F先减小后增大,故选项D正确. 答案:CD ---- 幻灯片 31常考点三: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复杂运动 1.(上海高考)如图,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 m.用大小为30 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 s拉至B处,(已知cos 37°=0.8,sin 37°=0.6.g取10 m/s2)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用大小为30 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 幻灯片 32---- 幻灯片 33---- 幻灯片 34答案:(1)0.5 (2)1.03 s ---- 幻灯片 352.(上海高考)如图(a)所示,质量m=1 kg的物体沿倾角θ=37°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风对物体的作用力沿水平方向向右,其大小与风速v成正比,比例系数用k表示,物体加速度a与风速v的关系如图(b)所示.求: ---- 幻灯片 36(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比例系数k.(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 ---- 幻灯片 37答案:(1)0.25 (2)0.84 kg/s ---- 幻灯片 38 谢谢观看!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