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三 民为贵 哲思短章 谈清高 清高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魄力,他达到的境界是人性的至善处。虽有为民的信念,但他不屑于功名。虽有出仕的愿望,但他鄙视利禄。功名富贵于他如浮云。当现实社会,打碎他这种梦想时,他开始归隐于山林之间,与草木为伴,与鸟兽为友,日徜徉溪流山泉边,夜观望星斗素月寒。或饮酒为歌,或作诗为乐,与天地共融,与自然为亲。他崇尚淡泊恬然、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无欲无我,与世无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 幻灯片 2而现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清高不复来矣,清高无存矣。即使有,也是微弱如荧火,短暂如昙花。清高在文人阶层的最后一块阵地,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失殆尽。谁还在坚持最后的清高?谁还在向世俗做最后的挑战?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深刻反映社会和人性的文字,也许寒窗一坐,十年板凳冷,也许最后不是很畅销。但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最后他们会说,在这本书中有文字的清高和作者的清高。 ---- 幻灯片 3修身名句  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 ——《资治通鉴·晋纪》  赏读:凡是评价一个人,一定先举出他的长处,那么他的短处不说也就知道了。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赏读:人们常易犯的毛病是不管自己田里的草却去别人的田里锄草,对别人要求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比喻不修自身而苛求于人。 ---- 幻灯片 4“有”通“又” “爵”通“雀”,鸟雀  “畜”通“蓄”,积聚  ---- 幻灯片 5损害 敌人 强盗  得到 能够 被认可 应该,应当  通“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 幻灯片 6结交,亲附 替,为 和 给予,授予 赞成,赞同 等待 ---- 幻灯片 7被诛杀或逃亡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这样以后 ---- 幻灯片 8成就王业 危害  安于  ---- 幻灯片 95.文言句式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_______________ ②祭祀以时________________ ③天下诸侯朝觐者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 幻灯片 10 (1)______________,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 (2)苟不志于仁,______________,以陷于死亡。 (3)人有不为也,______________。 民为贵  君为轻  终身忧辱  而后可以有为 6.名句默写 ---- 幻灯片 11---- 幻灯片 12---- 幻灯片 13----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 幻灯片 16---- 幻灯片 17----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 幻灯片 20---- 幻灯片 21---- 幻灯片 22主旨归纳 本课共有五节,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非常突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今天听来简单,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说这句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深远的洞察力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超前意识”。 ---- 幻灯片 23齐宣王就“汤放桀,武王伐纣”的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掷地有声地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当时能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独夫民贼应该杀,是需要有极大胆识的。孟子坚决反对愚忠,反对盲从。他认为,为臣的态度是由为君的态度决定的。君主并非任何时候都对,也并非都应无条件服从。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对于暴君,他是深恶痛绝的。 ---- 幻灯片 24重点突破 你是怎样理解“仁言不如仁声”这一章的? 提示 “仁言”即宣扬仁的言论,“仁声”却是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是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论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 ---- 幻灯片 25 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够搜刮和聚敛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 幻灯片 26 齐宣王的问话有何特点?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提示 齐宣王所问的两点是非常尖锐的,“汤放桀,武王伐纣”和“臣弑其君”都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如果孟子肯定商汤流放夏桀和周武王讨伐殷纣,就会与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有序自相矛盾,而对“臣弑其君”,又必须进行明确的回答。 ---- 幻灯片 27孟子的回答机智而锐利。对第一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于传有之”,显示了孟子的机智。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损害仁的人叫贼,损害义的人叫残,损害仁和义的人叫独夫。于是“汤放桀,武王伐纣”“诛无道,弑独夫”的正义主张不言自明。 ---- 幻灯片 28 请以“桀、纣之失天下”一章为例,分析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 提示 本章中比喻运用较多,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把民心归附的情形巧妙地比做“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形象贴切,易于明白;用“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来形象地比喻“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拟,形象生动;而“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则结合现实,说天下诸侯即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如同患了痼疾却无良药救治的病人,把大事化小,用日常生活现象比喻治国的大道理,简洁明确,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思辨色彩,让人易于接受。 ---- 幻灯片 29文本审美 浅析《民为贵》一章的说理艺术 1.层次井然,又曲折有致 “民为贵”一章,先从重到轻: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后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层次极为分明。 ---- 幻灯片 30“桀、纣之失天下”一章先从反面说暴君失天下,分析失天下的原因——失去百姓的支持,便失去了民心;接着又从正面分析得天下之道:不仅要“得其民”,更要“得其心”;而“得其心”的关键是从民所欲,广施仁德;广施仁德,百姓就会望风归附;进而分析暴君失天下的深层原因——施行暴政,众叛亲离;最后联系现实,指出当今国君如果广施仁德,定能称王天下;反之如果不积累仁德,就一定会身死国灭。文章思路清楚,论证严密,又富有变化。 ---- 幻灯片 312.汪洋恣肆,极其雄辩 孟子一亮出“民为贵”的观点,顿时使君王黯然失色;对于“臣弑其君,可乎”的提问,他只拈出“仁”“义”二字,就剥除了天子国君所把持的特权,使不仁不义的国君陷于被人民堂堂正正诛杀的境地;他评论夏桀、商纣两大暴君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突然直指现实,横扫天下诸侯,认为他们不过是给有德之君驱民的桀、纣之流。孟子的议论真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 幻灯片 32见Word版活页训练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