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开卷有益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 幻灯片 2 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避免别人对你的怨恨了。” 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当政的君子不因为人家说上几句好话便提拔他,也不因为他不是好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名句赏读 ---- 幻灯片 3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会忍耐,便会坏了大事情。” ---- 幻灯片 4语林撷英 吸取·汲取 “吸取”是吸收采取,多与“养料、经验、教训”等组合;“汲取”的“汲”是指从下往上打水,有“很努力地吸取”的意思。“汲取”的程度要高些。 例句1:你还是依赖于幻想生活,需要从童话里吸取营养。 例句2:树的根系越是发达,所汲取到的水份和养料就越多,树木的生命力就越强。 ---- 幻灯片 5 “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都有“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意思。异:前者强调亲自听到、看到,受没受到影响则不管。后者强调经常听到、看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的影响。 例句1: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例句2: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 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 幻灯片 6课题链接 成语意义的识记 学习成语,目的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准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准确把握成语的意义,则是准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基础和关键。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点识记成语意义的技巧。 ---- 幻灯片 71.借助关键字识记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成语中的一两个关键字别住手脚,结果造成望文生义或者滥用成语的现象,所以记住这一两个关键字的意思,是轻松破解整个成语意义的钥匙。例如暴殄天物:殄,灭绝;天物,指草木、鸟兽等。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不胫而走:胫,小腿。比喻消息传得很快。并列结构的成语,记住一个字的意思,与之相对或相反的那个字的意思也就解开了,整个成语意义自然迎刃而解。例如:超尘拔(超过)俗、穷兵黩(尽)武、求全责(要求)备(完备)、文(文官)恬(安逸)武嬉,等等。 ---- 幻灯片 82.借助文言知识识记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很多成语中保留了文言知识,我们利用学过的文言知识巧记成语意义就会驾轻就熟,而且会有引人入胜之效。例如古今异义:币(礼物)重言甘、便宜(适宜)行事、不以(认为)为然、缘木(树)求鱼,等等。一词多义:与(赞成)人为善、与(跟着,随着)日俱增、欲取姑与(给予),以(用)己度人、以(把)讹传讹,因(依靠)人成事、因(依靠)利乘便,等等。通假字:拨乱反(返)正、瑕瑜互见(现)、食不厌(餍,满足)精、再接再厉(砺,磨)、一暴(曝,pù,晒)十寒、博闻强识(志),等等。 ---- 幻灯片 9词类活用:沐猴而冠(名词用作动词,戴帽)、风(名词用作状语)餐露(名词用作状语)宿、鳞(名词用作状语)次栉(名词用作状语)比、管(名词用作状语,用管)窥蠡(lí,名词用作状语,用贝壳做的瓢)测、汗(名词用作使动词)牛充栋、正(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本清(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源、师心(名词的意动用法,以自己的心意为师)自用(自以为是),等等。 ---- 幻灯片 103.借助诗文故事识记 成语中的大多数源于古代诗文,或是直接援用诗文。我们可以初高中课本中出现的为主要识记范围,例如: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分崩离析、祸起萧墙(《论语》),扑朔迷离(《木兰辞》),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游刃有余、目无全牛(《庖丁解牛》),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放浪形骸、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兰亭集序》),物华天宝、物换星移(《滕王阁序》),勾心斗角(《阿房宫赋》),信誓旦旦、二三其德(《诗经·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陈情表》),等等。 ---- 幻灯片 11掌握成语的意义必须求真务实,准确记忆,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我们在遇到陌生的成语时一定要翻查工具书,在了解成语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弄清它的实际意义,并经常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熟练掌握成语这一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工具。 ---- 幻灯片 12 1.以下两份报道中“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一谚语使用得是否正确?“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什么意思? ①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儿放下“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②自经济适用房登上舞台之日起,价格优势,就使其始终处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特殊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作业 ---- 幻灯片 13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使用熟语。 答案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比喻有了某种名气或优越的条件,以为必定会受到重用或赏识,而自满起来,不思进取。现在也多比喻某种东西因为具有某种优势不愁卖不出去。因此这两个例子使用得都正确。宝马汽车认为自己“血统”高贵,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迟迟不肯进入中国市场,结果自己吃到了苦头。而第二例因为经济适用房具有优越的条件——价格便宜,它一出现就受到百姓的争抢,不愁卖不出去。 ---- 幻灯片 142.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包括同义的歇后语、俗语或成语)。 (1)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____________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会主席说:“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意见。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________,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15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使用熟语。 答案 (1) ①刨根问底 ②打破沙锅问到底 (2)①畅所欲言 ②竹筒倒豆子 ---- 幻灯片 16---- 幻灯片 17解析 “如数家珍”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可见“他”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说到的是“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样”。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他)家中的珍宝”,而且句中特别用“老王家的橱柜里”、“多年收藏”和“宝贝”来强调这一点,当然这里用“如数家珍”就不合适了。 答案 D ----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解析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违法现象,此处可用“死灰复燃”。 答案 B ---- 幻灯片 20---- 幻灯片 21解析 A句根据句义,应该用“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快刀斩乱麻”比喻果断地处理棘手的问题。其余各句使用熟语正确;B句“在一棵树上吊死”比喻困在一个地方,不另谋出路。这里是告诫学生和家长不是只有考大学一条路可以走,要多想想其他出路;C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D句“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答案 A ---- 幻灯片 22 1.什么是惯用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惯用语是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大多是贬义)。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一、问题讨论 ---- 幻灯片 232.什么是谚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一些语句。其中有的是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还有的只是反映某种实际现象的语句,又叫作俗语(俗话)。 ---- 幻灯片 243.熟语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结构的固定性:熟语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也不能替换原有成分。意义的整体性:熟语表达的意义往往有特殊的借代义和比喻义,而不是每个词的意义的简单结合。熟语各自有特殊形式。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惯用语一般都是三字格,歇后语的结构形式最特别,因为实际上是一种省略了后一分句的复句形式。 ---- 幻灯片 25---- 幻灯片 26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稍宽泛一点儿也可以包括“专有名词”和“简缩词语”。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例如“狐假虎威”、“叶公好龙”、“呆若木鸡”、“弄巧成拙”等;也有个别成语不止四个字,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来之,则安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 三、相关知识 熟语的类型 1.成语。 ---- 幻灯片 27成语大多有出处,一般都来自对历史事件、古代寓言的概括,但也可以直接采用名言诗句或社会流行用语,如“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是历史事件;“守株待兔”、“鹬蚌相争”、“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老骥伏枥”、“学而不厌”、“殚精竭虑”、“满招损,谦受益”是名言名句;“七手八脚”、“欢天喜地”、“过河拆桥”是口头用语;而“自力更生”、“舍己救人”、“百花齐放”则是当代社会的流行用语。还有的成语来自外语,如“火中取栗”是取材于法国寓言,“天方夜谭”则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的名称。 ---- 幻灯片 28 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关于惯用语的定义,目前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说认为只要比喻一件事情、一个过程,口语色彩鲜明,不拘音节长短的固定词组,都是惯用语。狭义说认为,惯用语多为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形式,如动词性的“背黑锅”、“开倒车”、“踢皮球”、“抬轿子”、“碰钉子”等;名词性的“墙头草”、“马后炮”、“定心丸”、“耳旁风”、“老油条”等。上面例子都是贬义的,但也有褒义的,如“跳龙门”、“打头阵”、“领头羊”、“主心骨”等。此外汉语还有一种由两项成分固定搭配,常常用作状语表达特定动作方式意义的比况语,也可以归入惯用语,如“有板有眼”、“三三两两”、“风风火火”、“拼死拼活”、“狼吞虎咽”等。 2.惯用语。 ---- 幻灯片 29 歇后语也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如“外甥打灯笼”,表示谐音双关义“照舅(照旧)”;“兔子的尾巴”,表示比喻双关义“长不了(不可能持久)”。歇后语的双关意义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有点儿像猜谜语。例如“哑巴吃黄连”,意思是“有苦说不出”;“黄鼠狼给鸡拜年”,意思是“没安好心”。 3.歇后语。 ---- 幻灯片 30 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一些语句。其中有的是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例如“瑞雪兆丰年”、“纸包不住火”、“百闻不如一见”、“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还有的只是反映某种客观现象,但不一定有太深刻道理的流行语句,又叫作“俗语(俗话)”,例如“清官难断家务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背靠大树好乘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情人眼里出西施”等。至于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有一些流行语,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可以归入这一大类。 4.谚语。 ---- 幻灯片 31 以“三”来概括事物的词语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制度典章、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历史人物、时令民俗、军事战争等。其中每一类都有带“三”的熟词。 “三坟五典”:“三坟”指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五典”指传说中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代的书。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古代较早的文献典籍。“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原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后也可以泛指接连三次获得第一名。 与“三”有关的熟语 1.制度典章类。 ---- 幻灯片 32 “三纲五常”:“三纲”指我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道德标准,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五种不变的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旧时女子“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是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妇女的道德规范。 “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种流派。这个成语泛指宗教、学术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种行当或各类人。“三生有幸”:“三生”本是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这个成语比喻幸运到了极点。 2.伦理道德类。 3.宗教信仰类。 ---- 幻灯片 33 “三皇五帝”:指我国传说中最古老的一些帝王。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这个成语泛指远古时代。“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屋拜访,请他出来帮助自己争夺天下。后来以此比喻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迁住处,形容贤母善于教子。 4.历史人物类。 ---- 幻灯片 34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寒冬而不凋,梅则在寒冬开花。“一日三秋”:三秋就是三年。这个成语指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长久难熬,形容人思念心切。 “勇冠三军”:古时军队为中军、上军、下军三部分,这里指全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某人或某支队伍的勇气、胆量在全军里数第一名。 5.时令民俗类。 6.军事战争类。 ---- 幻灯片 35单击此处进入 训练落实篇 ---- 幻灯片 36 成语,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经历时间的历练越发显得珍贵,但换个角度留心细推一些成语时,也会发现一些新的诠释,却也不无道理,并且还能启发人们心智。 请任选一个你熟悉并喜欢的成语,为它写一段新解。 要求:①解说合理,富有新意;②语言准确,观点鲜明。 【角度】 ---- 幻灯片 37【示例】 管中窥豹 “管中窥豹”的故事源于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他自小就聪明过人。一天,他家来了几位客人,玩一种赌博的游戏。他在旁边看热闹。看着看着,他忽然说道:“南边的要输了!”客人们都感到惊奇:小小年纪,竟看出了一点门道!后来,南边的一方果然输了。有位客人说:“此郎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 幻灯片 38管中窥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褒义的,意谓人们可以从观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来推测该事物的全貌。从字面上理解“管中窥豹”,那就是从“竹管”中透过视线来看到豹子,由于视线受到“竹管”圆孔面积的限制,而无法看到“全豹”,只能看到豹子身上极具豹子特征的斑点花纹,于是就此推论这就是一只豹子。这种思路是极具智慧的。“由一斑而见全豹”,“由一粒沙子看到世界”,“由一滴水了解大海”,这些话常常被用来赞颂那些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了解大道理的聪明人。 ---- 幻灯片 39但是如果我们对这句话作逆向思维的话,立刻就会发现漏洞百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那么,是否可见“一斑”者皆豹呢?非也!梅花鹿身上的斑纹绝不比豹子逊色。所以,千篇一律的“管中窥豹”,弄不好还要出个“指鹿为豹”的冤案呢!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