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三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节 理 解 ---- 幻灯片 2根据下面的文段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不同点。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 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 幻灯片 3答案 (1)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2)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 幻灯片 4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 幻灯片 5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 幻灯片 6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 幻灯片 7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 幻灯片 8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幻灯片 9★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 幻灯片 10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项“更值得肯定”错,原文第⑧段只是说“我们能理解”;而且结合第⑧段全段内容,作者显然并不赞同“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做法。 答案 C ---- 幻灯片 112.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原文的有关信息较为分散,因此本题的概括有一定难度。考生如能答出“普通人”“精神上追求真善美”“付诸行动”等三个关键信息,都应理解为正确答案。 答案 保持着纯真良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 幻灯片 12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的评价。第一问“哪两个向度”属于概括内容,考生应先概括“另一个向度”的内容,即“精神追求”(真善美),然后再反向推理,概括“一个向度”的内容,即经济、现实价值。第二问属于评价作者观点,答案十分显然,应当是提倡“另一个向度”;至于第三问,“为什么”的问法指向不明,如果考生理解为要求回答“另一个向度为什么更值得提倡”,而不像参考答案一样,从写法的角度作答,也应当酌情给分。 ---- 幻灯片 13答案 要点:一个向度是:物质、金钱的多少。“另一个向度”是:精神、道德的高低。文章提倡的是“另一个向度”。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毫无保留”地赞美和颂扬。 ---- 幻灯片 14限定时间:你应该在15分钟内完成题目。 方法指导:做题前,你应关注两个细节: 1.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2.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 幻灯片 15(一) 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陷阱的方法上主要有十种类型,以下先介绍五种: 1.曲解文意 原文是那样说的,而选项却偏偏作另一种理解,故意曲解作者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 幻灯片 16【选项】 (2012·湖北卷第8题D项)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原文】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 幻灯片 17【比对分析】 原文说“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也需要靠语言而不能排斥语言的作用。D项说“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就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篡改原文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 幻灯片 18【选项】 (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C项)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原文】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比对分析】 将“选择”篡改为“修正”,背离了原文,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 幻灯片 193.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选项】 (2012·安徽卷第3题C项)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 幻灯片 20【原文】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比对分析】 原文中“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可见“利用”和“厚生”只是科学技术中谈到,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并没有谈到“利用”和“厚生”的问题。 ---- 幻灯片 214.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张”的观点说成“李”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颠倒对象。 【选项】 (2012·山东卷第6题C项)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原文】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比对分析】 根据原文,“广泛流行”的应该是博累棋,而不是围棋。原文中明确提到“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这就是张冠李戴了。 ---- 幻灯片 225.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来干扰学生。 【选项】 (2011·湖北卷第8题A项)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 幻灯片 23【原文】 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 【比对分析】 原文中说“住宅、官署、寺院……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而选项中说“官署、寺院……都是由……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对原文来说,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 幻灯片 24考点分解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一般是文章论述对象或中心话题。“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一般涉及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 ---- 幻灯片 25【示例1】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 幻灯片 26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 幻灯片 27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 幻灯片 28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 幻灯片 29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概括不当,文章第一句就指出“生态文明”是“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C项“生态文明”的目的不仅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还包含人与自然等内容。D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哲学问题”不是因果关系。 答案 B ---- 幻灯片 30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该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知识精要】 ---- 幻灯片 31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考查明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而对于概念外延的理解则可能需要借助阅读者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 ---- 幻灯片 321.明确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下定义。常见定义形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种差,指的是该概念区别于其他同属概念的特征;邻近的属概念,指的是被定义概念最接近的上位概念。就通常情况而言,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遍性;对其概念内涵的解释,也不一定是“下定义”的标准语言和格式。然而,我们仍可以借助定义的形式来明确概念的内涵。 ---- 幻灯片 332.明确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也就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比如“商品”的特有属性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按照这一界定,市场上的食品、电视、电脑、汽车、房子等都具有“商品”所反映的属性,因而它们都是“商品”。换言之,他们都是“商品”这—概念的外延。一般说来,概念的内涵与概念的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如果没有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概念外延扩大或缩小的错误,而这恰恰是命题者在拟制干扰项时喜欢运用的一种技巧。 ---- 幻灯片 34【方法提示】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题技巧 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理解“真题探究示例1”中“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时,就要理解本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理解了这个主旨,就降低了概念理解时的难度,也就自然明白其中的“C项”表述不完整。 ---- 幻灯片 35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 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真题探究示例1”中“D项”代入原文就会发现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见“专项再练”第1题。 ---- 幻灯片 36 “文中重要句子”指那些传递重要信息、对理解全文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历年来高考常考的句子有以下几种类型: (1)能表现文章主旨或某一方面主要内容的中心句、观点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能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过渡句、总结句(对文章的层次结构起关键作用)。(3)语意丰富、内容含蓄、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4)比较长、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考点分解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幻灯片 37【示例2】 (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 ---- 幻灯片 38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 ---- 幻灯片 39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节选自《数字海洋》) ---- 幻灯片 40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 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 幻灯片 41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一句位于段首,此句和后面的句子构成了解说关系。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了。C项中“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错误,原文说“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不是“完成了”。 答案 C ---- 幻灯片 42【知识精要】 句子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阅读论述文,当然要理解句子,把握语句的含意,特别要把握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谓“重要的语句”,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句子,就肯定无法准确把握文意。在复习时,对于“文眼”句、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内涵丰富的句子要特别重视。 ---- 幻灯片 43【方法提示】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技巧 1.看位置。“文中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多数是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 2.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属于上述关系中的哪一种。 “真题探究示例2”中的“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一句位于段首,此句和后面的句子构成了解说关系。由此,我们从后面的解说中去分析,便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了。 ---- 幻灯片 44见“专项再练”第5题。 ---- 幻灯片 45问题诊断——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典例】 (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幻灯片 46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 幻灯片 47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 幻灯片 48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 ---- 幻灯片 49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 幻灯片 50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 幻灯片 51---- 幻灯片 52---- 幻灯片 5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禅究竟是什么?现代禅学对禅的理解更加贴近大自然,更加贴近社会人生。从自然现象来说,满天星斗是禅,清风徐来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目青山是禅,潺潺流水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江河是禅。从社会人生来说,助人为乐是禅,无私奉献是禅;吃饭睡觉是禅,担水劈柴是禅;一言一语是禅,一举一动是禅;一呼一吸是禅,一唱一和是禅。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目皆是。正如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禅是大海,是空气, ---- 幻灯片 54是高山,是雷鸣与闪电,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在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可见禅就是真实的宇宙万象,就是平常的社会生活,是人们那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真、善、美、智,更是人的生灵之气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的融会贯通。 禅教导人们要达观地看待人生的得失输赢,告知人们有些事情不可强求,不必强求,但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禅是积极入世的,其宗旨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要求人们真心实意地投入生活,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融入生活。 ---- 幻灯片 5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禅学认为贴近大自然,贴近社会人生才是禅。 B.禅告诉人们只要做到以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就可以超然世外,逃离现实。 C.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D.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认为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禅意,需要我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 幻灯片 5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概念“禅”的理解。A项认为“贴近大自然,贴近社会人生才是禅”,而原文对应句子是“现代禅学对禅的理解更加贴近大自然,更加贴近社会人生”,并不是说禅的本身,属于张冠李戴;B项对应的原文说,禅“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禅是积极入世的”,可见B项错误;C项曲解文意,“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目皆是”,只是说明“禅就是真实的宇宙万象,就是平常的社会生活,是人们那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真、善、美、智,更是人的生灵之气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的融会贯通”,“看得见、摸得着”错。 答案 D ---- 幻灯片 57见Word版活页训练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