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十三讲 让你的素材充分燃烧 ——学会写作素材的有机转化(二) ---- 幻灯片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会积累,不会运用,那只能算作一个书橱。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在《残篇集》中说:“一个人如果知道的东西不多但都有用,那他就是聪明人。”同样,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用上了,用足了,能让你所积累的素材充分燃烧,那你就是一个聪明人。 ---- 幻灯片 3一、“记”是为了“运用” 从我们积累素材,备办素材本的第一天起,就要在脑海中牢牢树立起一个理念:把读得会心的素材“记”下来不是目的,我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作文时“运用”它。“看”是为了“生成”。每次考试前把素材本看一遍,目的是让“本子上的素材”与作文题目在自己的脑海中产生碰撞,从而生成出作文的构思。 ---- 幻灯片 4二、“用”不是简单引用,而是“运用”、“化用” 素材本运用的真正功力不是直接去引用,而是间接去运用,最好能机智地化用。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与卷子上作文题目的主旨非常契合,你能不能就把它照搬到你的作文中来呢?如果这么做,就成了抄袭。那怎么办呢?如果写记叙文,你就要悉心揣摩作家莫言总结的写作经验——要善于把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如果写议论文,你就要从故事中条分缕析出“理”来论证你所提出的观点。所谓“化用”,“化”的是思想,是构思。其实,故事只是一副“躯壳”,而思想才是内容之“魂”,构思才是形式之“魂”。只有做到得“意”(魂)忘“形”(躯壳),才能臻至“化用”这一素材运用的至高境界。 ---- 幻灯片 5比如运用《傅雷家书》作为2012年湖北卷作文《谁解家书味》的素材: 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却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以上素材谈家书的价值所在,可以说是化用素材的典范。 ---- 幻灯片 6三、运用好素材,在于“功力”的历练 “厚积薄发”中的“厚”,不仅是对素材“量”的积淀,更是对素材运用“功力”的历练。广大考生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只有练好从“书中之材→脑中之材→文中之材”的三级跳,才能达到素材运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之化境。 ---- 幻灯片 7在2012年甘肃卷满分作文《放下包袱看风景》中运用“季羡林、苏轼”的事例: 季羡林老先生从不愿别人说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还打趣说:“这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名利这种东西,对季老先生来说,无足轻重,它反而成了季老先生的累赘。苏轼在经受了官场的排挤后,看透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这些无非是一些过眼烟云。他抛弃了这些身外之物,在赤壁下吟唱:“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正因为他们抛弃了这些累赘,才会豁达乐观,名垂青史。 ---- 幻灯片 8以上事例,是每位考生非常熟悉的内容,但是能化用到这种程度的却寥寥无几。同样是人物素材,经典人物素材的化用却有以一当十的效果。由此深入挖掘,我们还会发现,从不同角度挖掘,会找到不同的写作素材。巧妙化用,文章定会顿然生色。 ---- 幻灯片 9(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题目设计】 ---- 幻灯片 10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幻灯片 11可从书信谈到科技发展与传统的关系。 科技的信徒自然可以支持这种以旧换新的新老更替,而怀恋传统的人也可以去感叹往日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无以为继。二者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 可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谈。 【写作导引】 ---- 幻灯片 12科技可以影响生活方式是一种现实,可以影响文化和思潮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但科技和人文各自的边界在哪里?科技并非万能,也并非可以秉持科技进步为神圣观念而抹杀和忽视人文关怀。若能谈到这个深度,那么文章已相当了得。 亦可从另一个角度谈不关注科技,而关注现实所处的时代。 ---- 幻灯片 1321世纪是大变革的世纪,我们正目睹很多事物的出生和消亡,因此,如何把握“往日传统与当今时代”之间的关系也是考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的升华方向,比如:2012年北京二模提到的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2011年湖北卷题目指向曾被热议的电子书与纸书等。 ---- 幻灯片 14人在风中 科技进步了,时代发展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但是一颗炽热的心不能变,这让我想起了西天取经的玄奘,抵挡诱惑、跋山涉水就是为了取得真经,为了心中的信仰而保持一颗赤诚的心。(开篇扣题,中心明确。但是忽视玄奘取经的细节,画面感不强,有空洞说理之嫌。) 【原文在线】 ---- 幻灯片 15不屈奋斗的人,灵魂有着难以逾越的高度。霍金身体困于轮椅之间,只有小孩子的高度,但他的头脑里有整个宇宙,他比宇宙更高。还有史铁生,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同样困于轮椅,但他从未放弃过对思想的追求。靠透析维持生命,但他始终紧握一支笔,思考、领悟、追问,他的文章,铸就了他的高度。而他的不屈奋斗,更使他灵魂的高度愈加牢固,他站成一座高峰。(霍金的事例不恰当,与中心“保持炽热之心”不一致。) ---- 幻灯片 16百岁老人,满头银发,点一星孤灯,穿梭在历史与学识之间,孤独,但不寂寞。她说:“我要洗尽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她一直勤于钻研,一生奉献于学问,奉献于整理钱钟书的手稿。还捐出所有稿费在清华设立“好读书奖”。一切功名利禄都沾染不了她。她的纯净,她的赤子之心,让我们看到了这位百岁老人灵魂的高度。(横向拓展,用例典型,扣住话题。) ---- 幻灯片 17天津的哥马志刚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至诚至善的人,他载过一个盲人,盲人下车后给他钱,他拒绝了,并说:“我不伟大,但赚钱也比你容易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但社会的发展会让我们的心灵蒙住了尘,我们要掸去尘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组合事例,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马志刚做到了;这份不变,扶社会道德大厦于将倾,将倒塌的道德“多米诺牌”反向推起。俞敏洪老师有过一段很有道理的话:“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像泥沙般沉淀,就永远见不到阳光。”无论地位如何,境遇如何,我们追逐梦想的那颗向上的心从未改变。 ---- 幻灯片 18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风,现代化变化的东西很多。我们不能阻挡时代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一颗炽热之心不能变。(结尾扣题,但语言缺少力度,显得单薄。) ---- 幻灯片 19 本文主题鲜明,文体特征突出,只是在材料运用及某些细节上稍欠功力。得43分。 第一,本篇开头过于平庸,选取的意象空洞,缺少画面感,建议突出素材的细节,呈现动感的画面。 第二,材料与中心脱离,霍金的例子不是主题的范畴,建议换用符合主题的素材。 第三,材料选择单一,正反对比方显论证的力度。 第四,材料间的层次过渡不够流畅,建议加强过渡语,让论证逐步走向深入。 修改升格时,建议在以上四个方面作重点修改。 ---- 幻灯片 20人在风中 漫漫黄沙,朔风连天,顶着炎热的炙烤,脚踏发烫的流沙,玄奘背着他的行囊,一步步向天竺进发。漫卷黄沙,吹不走他的信念和朝圣的虔诚,即使一路上有很多的诱惑,他的眼神依然笃定。 人生亦是如此,在漫卷黄沙的强劲朔风中,更要坚定自己。现代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各种风盛行,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但屹立在风中,仍要有一颗不变的赤子之心,一切都在改变,但赤子之心不能变。(注重细节描写,富有画面感。) 【升格之作】 ---- 幻灯片 21当城市的喧嚣取代了乡村的宁静,现代风吹过,一颗赤子之心不能变。(运用过渡语,衔接自然。)湘江汩汩,凤凰山挺拔,在那样一个静谧的世界里,沈从文固守他的精神家园。在文革期间,沈从文遭红卫兵的辱骂,但依然说出“这儿的花开得真好”的话语,显示有一莲荷花于胸中,先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它化作一缕阳光,为先生驱散了阴霾。正是因为这种赤子之心,先生生命的荷园蓬勃地屹立在风中。(例子鲜活典型,扣住中心。) ---- 幻灯片 22又想起了杨绛,杨先生。(运用过渡语,衔接自然。)百岁老人,满头银发,点一星孤灯,穿梭在历史与学识之间,孤独,但不寂寞。她说:“我要洗尽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她一直勤于钻研,一生奉献于学问,奉献于整理钱钟书的手稿。还捐出所有稿费在清华设立“好读书奖”。一切功名利禄都沾染不了她。她的纯净,她的赤子之心,让我们看到了这位百岁老人灵魂的高度。 ---- 幻灯片 23天津的哥马志刚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至诚至善的人,他载过一个盲人,盲人下车后给他钱,他拒绝了,并说:“我不伟大,但赚钱也比你容易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但发展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心灵蒙住了灰尘,我们要掸去尘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马志刚做到了;这份不变,扶社会道德大厦于将倾,将倒塌的道德“多米诺牌”反向推起。 ---- 幻灯片 24是啊,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高楼大厦取缔了传统名居,开发区取代了自然名胜,而瘦肉精、毒黄瓜、回炉面包,则体现出人心在现代“唯利是图的风”中的改变,而这些被风吹倒的潜规则洪流中的人们是不是少了一颗赤子之心?(多角度运用论据,论证有力。) 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风,会像巴掌那般疼痛,但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样我们就一路花开,一路阳光!(加强语言叙述的生动性,增强可读性。) ---- 幻灯片 25 修改升格后的文章,观点鲜明集中,论述深刻集中,结构圆合,首尾呼应,成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文章开头化简为繁,强化细节,引入玄奘取经的画面扣住主题,观点鲜明,起笔不凡。然后选择沈从文的例子取代霍金的例子,论证中心,材料与观点丝丝入扣,然后用对比论证,条分缕析,将论述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卒章显志,呼应开头。在选择材料时,作者在材料后面加了一组反面事例,运用了对比论证探究事物的本质,让论证进一步深化。在分析材料时,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求因溯果”等手法,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文章结尾注重叙议结合,诗化结尾。 评分:58分。 ---- 幻灯片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题目设计】 ---- 幻灯片 27这是一个具有比喻意味的文题。“雨过”和“天晴”,既可以指外在的环境或条件,也可以指主体内在的情绪或体验;“会”既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又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此处偏在前者。由此,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如钓鱼岛事件、台海三通、农民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一种“雨过天会晴”的眼光去审视;也可以联系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关注自我人生,抒写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乐观自信的人生观。 【写作导引】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