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 幻灯片 3【考题精解】“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也可以联系“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推出“拔”的真正意义。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及平时常见的实词含义推测法进行推测;二是平时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基本意义及用法。 答案:B ---- 幻灯片 4【考题精解】求知:追求知名度(文中义),追求知识(现在义);被服:信奉(文中义),被子与衣服(现在义);夫人:那些人(文中义),男人的配偶(现在义);结纳:古今同义,结交。本题考查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理解,解答此类试题除结合上下文语境外,平时应多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答案:D ---- 幻灯片 5【考题精解】邃,此处活用为动词,译为“通晓,钻研”。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干(追求)、贽(资本)、起(振起)都不属于词类活用。 答案:A ---- 幻灯片 6---- 幻灯片 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的考题,从命题形式上看,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具体的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 ---- 幻灯片 81.辨析实词的正误解释 (2009·湖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分析:A。季: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个月。 ---- 幻灯片 9---- 幻灯片 10分析:C。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项,“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 幻灯片 11---- 幻灯片 12分析:D。前三句均属名词用作状语;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三江为襟。 目前湖南省的高考以第一种考查形式为主,但不排除后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 ---- 幻灯片 13---- 幻灯片 14 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我们总会碰到一些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有时候甚至碰到一些自己并不认识的字词,这时候,我们不能胡乱去猜测,更不能置之不理,而应适当采取一些科学而合理的办法,对自己不知道的字词进行合理的推测,以期考试一搏。 ---- 幻灯片 15一、字形推断法 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汉字初创时期,先人造字侧重于表现字的内容,字形结构与字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形示意,意寓形中,是表意文字的特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深入研究了汉字字形结构的规律,将汉字的造字法归纳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种造字方法均或明或暗地反映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据统计,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标示词义类属,指示词的本义。 ---- 幻灯片 16例如:形旁从“钅”、“木”、“氵”、“火”、“土”者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辶(走)”、“彳(行)”、“忄(心)”、“讠(言)”者与人的行为有关。汉字的这种表意功能,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推断实词含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 幻灯片 17分析:用“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①绡:丝织品;②组:绳子;③缒:用绳子往下吊。 ----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分析:用“王(玉)”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璐:美玉;③瑕:玉上的斑点。 在考试时,如果能有从字形上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 幻灯片 20二、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做到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幻灯片 21例如: 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斜。 分析: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意为“容貌举止”。 ---- 幻灯片 22三、成语印证法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幻灯片 23分析:①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 幻灯片 24四、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 幻灯片 25例如: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列传》) ---- 幻灯片 26分析: ①句中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 幻灯片 27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幻灯片 28分析: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 幻灯片 29五、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 幻灯片 30例如: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③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 幻灯片 31分析: 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信”处于动词“弹”之前,作状语,为“随意”之意。 ---- 幻灯片 32六、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 幻灯片 33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 幻灯片 34分析: 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跬”和“小”相对,即可以看出是“小步”“半步”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