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第三单元  第9课 赤壁赋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rén xū yǎo tiǎo zhào lí qiǎo zhú lú mí fú yóu páo zūn shī shuò sù liáo zhǔ ---- 幻灯片 4“凭”,乘 动词,往,到 副词,像 连词,如果 ---- 幻灯片 5形容词,端正 形容词,高 形容词,使……害怕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动词,眺望,远望 ---- 幻灯片 6名词,歌词 动词,唱 名词,歌声 形容词词尾 介词,在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 幻灯片 7介词,在 介词,向 名词性所字结构, 译为“……的事物” 名词,恰当的位置 ---- 幻灯片 8助词,不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 ---- 幻灯片 9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名词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军 名词作动词,朗诵 名词作状语,向南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 幻灯片 10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幻灯片 11指明月停留 指白茫茫的水汽 ---- 幻灯片 12指旷远的样子 古人常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幻灯片 13六、文言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译文: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译文: 。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判断句,被动句) 译文: ? 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 幻灯片 144.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 ?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 ?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译文: 。 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 幻灯片 15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 。 8.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 。 9.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译文: 。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 幻灯片 16七、名句积累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2010安徽高考)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011湖南高考) ---- 幻灯片 175.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2011重庆高考)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011浙江高考) 7.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011辽宁高考) ---- 幻灯片 18 10.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幻灯片 19---- 幻灯片 20一、作者简介 以文为诗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 幻灯片 21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颍州等地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一格。词开豪放一派文风,对后代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幻灯片 22二、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 幻灯片 23 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幻灯片 24三、相关知识 赋 “赋”是一种古老的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作为一种文体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叫“短赋”。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如屈原的《离骚》。汉代正式确定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如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如王粲的《登楼赋》、左思的《三都赋》。 ---- 幻灯片 25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叫做律赋。在唐宋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汉书·艺文志》载:“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即抒发感情,“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其特点是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 ---- 幻灯片 26---- 幻灯片 27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吹奏洞箫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 幻灯片 28结构图解: ---- 幻灯片 29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探究:写景色的共三组对偶句: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优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悠悠自得,怡然自乐。何等自在!何等惬意!何等快乐!何等逍遥! ---- 幻灯片 30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探究:“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 幻灯片 313.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探究: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人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 幻灯片 32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的思路怎样,全文以何为线索。课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探究:情感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课文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 幻灯片 33 5.(开放探究)苏轼才华横溢,诗书琴画无一不精,胸怀大志,满腔热血,然仕途不顺,命途多舛,一贬再贬,在《赤壁赋》中流露出了郁闷消极的情绪,也显出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被贬的苏轼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幻灯片 34 观点一:是消极的。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可奈何。像苏轼这样的人,越是才华横溢,受挫的悲伤越是浓重,越难以排遣。 ---- 幻灯片 35 观点二:是乐观旷达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 幻灯片 36观点三:是在消极与旷达中挣扎。文中客的话语所表现的虚无悲观主义是苏轼消极心态的表现,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人面对如此的打击都不会无动于衷的,饮酒也是为消愁,结果不过是使愁更愁罢了,现实令作者无可奈何,他能够轻易摆脱掉这份郁闷心情吗?从水与月中寻找宽慰,苏轼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人,他有时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豁达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使他也能有暂时的欢娱,他的这种乐观和旷达能持久吗?能让他决然忘却心中的伤痛吗?怕也难,我想苏轼应是一直在消极与旷达的人生态度间徘徊挣扎的。 ---- 幻灯片 37绘声绘形 [点击文本] 本文是古文中的名篇,除了文中蕴含的哲思给人启迪以外,其写景绘声的笔法也堪称一绝。 作者描写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 幻灯片 38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我们知道,绘其形不容易,绘其声就更难了。本文使我们受益无穷,只有慢慢品读,细细咀嚼,才能体会。 ---- 幻灯片 39 [技法点拨] 如何做到绘声绘形呢?在此,我们主要谈谈如何绘声: 1.运用博喻的手法: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 2.运用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 3.运用联想、想象,描绘意境画面:如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 幻灯片 40[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听颖师①弹琴 韩 愈    昵昵②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 幻灯片 41 跻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④。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⑤。 颖师尔诚能⑥,无以冰炭⑦置我肠! ---- 幻灯片 42 [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②昵昵:亲昵的样子。③跻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的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 幻灯片 43 《听颖师弹琴》一诗在音乐的描写上十分成功,试分析。 答案:(1)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 幻灯片 44 (2)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 (3)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总之,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曲尽其妙,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幻灯片 45---- 幻灯片 46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3.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 ---- 幻灯片 47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幻灯片 48“狼爸”“羊爸”都是炒作 南师附中2012年北大清华推荐生昨日出炉:高三(15)班的朱妮成为北大推荐生;高三(16)班的时羽剑成为清华推荐生。22日,两位学生和他们的父亲一同接受了采访。 ---- 幻灯片 49 因为对孩子平等温和,这两位父亲被媒体称为“羊爸”。实际上,中国之大,很容易举出“羊爸”、“羊妈”教子成功的案例。这里想强调的是:“狼爸”“羊爸”其实都是炒作。 ---- 幻灯片 50可能媒体在报道时本没有过于盲目的倾向,但却会激起许多家庭对孩子的过高要求,以至于过度体罚。这些孩子虽然上了清华北大,无论是“狼爸”“打”出来的,还是“羊爸”“哄”出来的。都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人生道路漫漫,截取这小段就作为成功的样板实在是有失偏颇。对这一小段大肆渲染,既对这些小佼佼者们没有特别的帮助,又使得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无所适从。 (2011年11月25日 《北京晨报》) ---- 幻灯片 51 [热评]个案的成功,原因是复杂的。其实还是苏轼说得好,“古今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唯有坚忍不拔之志”。苏氏三父子很厉害,是一段文学佳话,青年及第,更是堪比考上清华北大。但如果苏轼没有遭受贬谪,就不会有前后《赤壁赋》等传世文章,中国历史上也只是多了一个庸碌官员,却失去了一个文豪。因此,人生经历是最重要的财富,考入名校只能算是良好的开始。无论是“狼爸”还是“羊爸”,都没有必要过度地渲染。 ---- 幻灯片 52 拒绝平庸 (2011高考江苏满分作文) 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 幻灯片 53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唯有发于心、慨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博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 幻灯片 54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抨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 幻灯片 55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 幻灯片 56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 幻灯片 57[鉴赏]文章起笔不凡,切入巧妙,两用苏东坡不落俗套著美文,名士风流传千古的典型事件来阐明,要拒绝平庸,就要甘于平庸,不沦于庸常,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和思考来踏出自己的路。杂文笔法运用娴熟,纵横捭阖之间颇现大气和灵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议论类文章如何说好真道理来认证命题的优秀样本。 ---- 幻灯片 58---- 幻灯片 59---- 幻灯片 60---- 幻灯片 61---- 幻灯片 62---- 幻灯片 63---- 幻灯片 64---- 幻灯片 65---- 幻灯片 66---- 幻灯片 67活页作业(九) ---- 幻灯片 68 谢谢观看!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