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关于高考语文复习有效性 的思考 朱芒芒 ---- 幻灯片 2关于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概况 试卷总体上体现了轻松、平和,在部分题目上又有新意,命题者较满意。 全卷总均分:90.77\99.7(去零)。比2011年有较大的提高。 ---- 幻灯片 3 语知部分: 1.默写、文言文得分较为正常,翻译题学生答题较为正常。 2.诗歌部分得分偏低。教学中要注意: (1)要将唐诗与宋词并重,不可重唐诗,轻宋词;名家名篇与普通诗词并重。 (2)平时诗词教学偏于理解,鉴赏不足,今后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品析。 ---- 幻灯片 4 3.现代文阅读得分较低.在教学中要注意: (1)现代文教学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才是关键,首先要让学生读懂文本、读通,不要以练代读,造成学生只会作题,不会读书,被题目牵着走。(2)要注意训练学生答题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不要大而化之,不要牵强附会,也不要过度解读、故意拔高。(3)平时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即对句意、层意、段落意、文意的概括,要反复训练。 ---- 幻灯片 5 作文部分: 1.作文分数段:一类卷0.8%(63-70);二类卷4.9%(56-62);三类卷34.4%(49-55);四类卷44.7%(42-48);五类卷15.2%(28-41)。 2.优秀作文的特点: (1)字迹工整,阅读面宽,能写出哲思性较强的精辟句子。 (2)“不走寻常路”的构思,如在大家都在写父母如何担忧和关爱自己的时候,有人写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和担忧。 ---- 幻灯片 6 如,“喝水的 故事”:一位考生在引出“爱与忧”的话题时,就从考场着笔,先描述了考场的严肃环境(场面),接着写监考老师爱护考生而担忧瓶装水会弄湿试卷于是微笑着将瓶装水放在地面的情节,然后再进一步展开。这样的构思可谓机智而独特。得到阅卷老师一句精辟的评语“亏你想得出来!” ---- 幻灯片 7 (3)具有一定的思辩色彩和思维含量。对国家、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思考,有独立的价值观。如大量出现“最美的司机”的内容不见得得高分,但是“最后一秒”的细化却能够体现出考生的思辨能力,易得高分。 ---- 幻灯片 8 优秀作文显示了考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见解。如,对城市化进程而致乡村行将消失的复杂情愫;对进入电脑时代而使古老汉字退出舞台的爱与忧;对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发生冲突的思考;对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的拷问,等等。此类作文多为一类卷或二类卷 ---- 幻灯片 9 平庸作文的特点: 1.没有认真审题就下手。有的考生没有揣摩三则材料背后的信息,“就题写文”结果出现了将“忧与爱”整体打包的问题,或一会儿写“忧”一会儿写“爱”,或只写爱,或“爱多忧少”的现象。其结果只能判为五类卷(29-41) ---- 幻灯片 10 2.投机套用。有的考生套用2008年"好奇心"高考作文中的一篇写外公和外婆之间不合情理的关爱举动使得“我”好奇,最终揭开谜团的故事。这些“聪明”的考生把里面的情节向“忧与爱”靠拢,写两位老人担忧着老伴儿正是源于一种深沉的爱。凡是套作,实际打分在28-30分之间。 ---- 幻灯片 11关于高考语文复习 “有效复习”的原则: (1)设计出能使教师与学生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切忌枯燥单调); (2)复习的计划、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切忌题海泛滥); (3)在复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切忌疲于应付、低效徘徊)。 ---- 幻灯片 12 目的:帮助学生在高考复习中获得有效的提高 ---- 幻灯片 13高三语文复习的现状:僵化的模式 高三语文复习课普遍的模式:先是考点解读、方法指引,再是真题回放、实战演练,最后来个总结回顾、迁移训练。这是演绎式教学。先框定一些理论的套子(大前提),再预设一些题目作为例子(小前提),最后证明理论的正确(结论)。 ---- 幻灯片 14 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解读文本(广义的文本,包括任何考试素材)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一个个具体的语言问题并进行归类、尝试解决,在理解、品味、探究语言的基础上,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结论(规律)。这样一种归纳式的复习教学应是有效的。 ---- 幻灯片 15以训练、考试取代教学 有的学校课后讲义泛滥成灾,学生不堪应付而敷衍了事;有的学校甚至每周都要进行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把师生“考”得晕头转向。这种以训练、考试取代教学的现象,不仅冲乱了原有的复习进度,而且导致正在集中复习的内容在仿真试卷中的内容不一致,出现“所教所学非所考”的局面,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复习效果、测试效果都大打折扣。 ---- 幻灯片 16过分强调答题技巧,强化机械训练 语文复习特别是阅读复习,切不可盲目夸大答题技巧的作用。学生答题不理想,有的教师就片面地认为是学生缺少解题技巧,于是,各类包罗万象的答题秘笈、解题宝典纷纷上阵,教师过分强调技巧、强化机械训练,学生套用术语、硬搬技巧的现象屡见不鲜。 ---- 幻灯片 17以文本解读和语言品悟引领答题技巧 引导学生细心阅读文本,提高其解读文本、品悟语言的能力,才是引领答题技巧的正本清源之举。细读精思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阅读技巧,将有关阅读术语、答题技巧作必要的梳理是需要的,但将其作为标签来指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地答题,则是给他们“吃错了药”。 ---- 幻灯片 18以“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为例 回顾2008年以来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制有三大特点。 一 、在文本选择与命意取向上,着力拓展考查的向度,引导考生提升人文素养 在文本选择上,2008年的《侯银匠》、2010年的《溜索》、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2012年的《邮差先生》都是小说,2009年的《上善若水》则是散文。 ---- 幻灯片 19 在命意取向上,江苏卷一直将引导考生提升人文素养放在首位,拓展考查的向度,既有价值与伦理层面的,也有情感、精神与哲学层面的。如,《侯银匠》以平民的视角,展现了苏北农村极具情致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既让考生感受到浓浓的本土地域文化的魅力,又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了真切的认识。如,《上善若水》以“水”为切入点,在展现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同时,引领考生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何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善举”,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何种选择才体现了“上善”的真谛,人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该有怎样的取舍才是顺应自然。 ---- 幻灯片 20 二 、在考点覆盖与能力达成上,着重提高检测的效度,强调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 纵观2008年以来的江苏省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可见命题在考什么、有怎样的能力要求,都较明确。对现代文阅读的考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大项大致有以下五个角度: ---- 幻灯片 21 1. 内容角度。主要是分层概括,如《上善若水》,“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能力层级是C级,命题效度较好,对考生整体感知文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 幻灯片 22 2. 结构角度。包括:(1) 句段作用,如《上善若水》,“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2) 组材布局,如《溜索》,“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3) 结构特点,如《“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能力层级也是C级,命题形式基本稳定,要求考生有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 幻灯片 23 3. 语言角度。包括:(1) 词语含义,如《麦天》,“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2) 句子含义,如《侯银匠》,“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能力层级为D级。江苏卷尤其青睐从理解句子含义的角度考查考生的语言认知能力。 ---- 幻灯片 24 4. 表达角度。包括:(1) 表现特色,如《上善若水》,“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2) 环境描写,如《“这是你的战争!”》,“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 形象刻画,如《溜索》“简要分析领队形象”。能力层级是C、D两级。这一角度的命题,江苏卷最为看重“表现特色”和“形象刻画”,几乎每年必考。 ---- 幻灯片 25 5. 探究角度。包括:(1) 主题式探究,如《上善若水》,“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 关系式探究,如《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能力层级为F级,对考生的知识结构、情感取向、人文精神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 幻灯片 26 三、 在题型设计与答题规范上,着意体现效能的梯度,突出考查尺度的有效 自2006年起,江苏卷“文学类文本类阅读”板块取消了5选2的客观题,而固定为4道主观题。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题型的检测重点与考点契合度高。如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类的题型,设问单一而具体,便于考生入手。 ---- 幻灯片 27 2. 题目“问”与“答”的指向明晰,有利于考生准确而迅捷地组织答案。 3. 不同题目间的效能梯度明显。如2010年《溜索》的四道题,第11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12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13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14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 幻灯片 28 规范答题既是对文本认知能力的检测,更是对思维品质的检测,能全面客观地考查考生看问题的深透程度、思考问题的周全程度,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如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第12题(4分):“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评分补充细则是:答出“老师关爱(嘉许、赞赏、鼓励、关心、呵护等亦可)”得1分;答出“同学间的契合(团结、互助、友爱等亦可)”得1分;答出“师生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得1分。每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 幻灯片 29 可见,该细则对认知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能否准确划分传递的对象(师与生、生与生),看其思维是否清晰;二是能否从不同的传递中理清各自所蕴含的情感成分,看其理性分析的能力。一般考生能答出老师对学生的“嘉奖”、“鼓励”,以及生与生之间的“友爱”,但容易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这一层面。因此,评分细则所强调的三个得分点以及“答对3点给4分”的限制,在规范之中也就体现了对考生素养的多重要求。 ---- 幻灯片 30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 、必须以培养人文素养为抓手,拓展认知的多重向度,开阔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缺一不可。但人文性必须依托于语文这一“母体”。江苏高考语文命意取向是很重视选材的人文性的。面对文本所洋溢的智慧之言、人性之美、哲学之理,考生若体味不到,内心激发不起任何的涟漪,再生动美妙的文本都将是“死水一潭”。 ---- 幻灯片 31 不少教师对考纲中所谓“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未做过探讨,存留的只是两个平面的概念。什么叫民族心理?重亲情乡情、尊老爱幼、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什么是人文精神?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这样的心理与精神在我们的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学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否则,临到高考复习再去恶补,显然为时已晚。 ---- 幻灯片 32 二、 必须以引领深度阅读为引领,进行有效的文本探究,提升阅读的品质。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考试成绩似乎成了评价一位教师是否是骨干、是否是名师的唯一砝码,什么深度阅读、个性阅读、创意阅读都成了“浮云”。课堂上,将经典课文研究深透,不惜花费时间引领学生去研读的,已不多见。 ---- 幻灯片 33 许多年轻的教师,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只需一节课,因为考试不会直接考到课文内容,与其将精力浪费在“不中用”的课文上,不如让学生多做习题来得更有“效益”。在注重“习题化教学”的影响下,教学唯“标准答案”马首是瞻,倘若得不到“答案”,便感觉寸步难行。即便是讲解习题,也只是作寻章摘句式的应对与验证,以求所言不虚,文本被肢解得惨不忍睹。 ---- 幻灯片 34 阅读主体地位的丧失,浅阅读的盛行,让经典成了鸡肋,学生的阅读品质自然也就难以提升。深度阅读是一个慢热的过程,没有这种慢热,也就根本谈不上阅读文本后的彻悟。 ---- 幻灯片 35 三 、必须以搭建知识体系为重点,实现整体的能源储备,养成必备的能力。 知识的单一化必将导致能力的弱化,知识的整体性、体系化才能促成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知识体系应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体。 ---- 幻灯片 36 例如: 散文和小说的复习,应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阅读语境,让学生在获得新的阅读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概括和深化程序性的知识,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幻灯片 37 程序性的散文阅读知识要素: 散文的类别—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线索—散文的意境—散文的语言 ---- 幻灯片 38 如何提高学生程序性散文阅读能力: 抓住“原读、感悟、鉴赏”三个环节。可以“原读”为切入点,以“感悟为突破口,一“鉴赏”为落脚点。 ---- 幻灯片 39 提取 程序性的散文阅读知识的要素: 如,把握散文的特点。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情景交融”。优秀的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景”,既像“诗”,又像“画”。特点之二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一指题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二指笔法自由。所谓“神聚”,是说散文虽“散”,但又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表达。 ---- 幻灯片 40 如,品味散文的语言:要联系作者的心情,体会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趣;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品味其运用词语的准确、生动、鲜明,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的密集疏朗、节奏的松与紧均会产生不同的语感) ---- 幻灯片 41 程序性的小说阅读知识的要素: 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探究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分析作家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个性。小说表现人物的多样性,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在事件的叙述中展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来表现; ---- 幻灯片 42 3.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 4.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对于反映人物性格、具有表现力的字句进行分析品味,对于蕴涵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表达习惯的叙述语言进行品味鉴赏。 ---- 幻灯片 43有效复习的提升空间:写作 重视作文复习的过程性指导: 1.解题立意;2.选材定体;3.构思用材;4.表达成文。 ---- 幻灯片 44复习指导重在加强“题旨意思” 复习指导重在加强“题旨意思” 主旨明确具体表明“题旨”。 选材准确合理演绎“题旨”(同一题旨,可以用不同的素材与方式来演绎;同一素材,可以演绎不同的题旨)。 表达鲜明生动体现“题旨”。 ---- 幻灯片 45 学生在作文的“进行时”里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比如用哪则材料更好一些?什么立意更有价值?如何在作文过程中及时修正,改进表达?等等。“作文”其实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系统:初稿—讨论、修改—成稿。因此,高中作文复习应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并予以及时、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 幻灯片 46突出重点,做通文体 梁启超早就指出:“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做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 ---- 幻灯片 47 这段话给我们一个启示:作文训练的关键不在“密集”,而在“到位”——“做一次必将做一种文做通”。这段话给我们一个启示:作文训练的关键不在“密集”,而在“到位”——“做一次必将做一种文做通”。 ---- 幻灯片 48 《考试说明》中对作文的表达方式有清晰的要求,这主要是指记叙和议论。而用好这两种表达方式,强化文体意识,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议论文要有真知灼见,那种非此非彼文体模糊的作文是行不通的。 ---- 幻灯片 49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28-41);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0-27)。 对于文体,有一种说法,高考作文写议论文易得保险分,写记叙文易得高分。其实高考作文写哪一种文体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切题”、“立意”、“表达”。 ---- 幻灯片 50 如,“忧与爱”这篇作文,“切题”主要要看所写内容是否写出了“忧与爱”两者合乎情理的关系。“立意”主要看写议论文能否就“忧与爱”两者关系,分析推导出新颖而独特的观点;写记叙文能否借助故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演绎出“忧与爱”的深刻意蕴。 ---- 幻灯片 51 “表达”主要看考生的“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维混乱者,凡书写潦草者,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入六类卷。”(评分细则) ---- 幻灯片 52当堂训练、即时反馈、现场纠错 要遵循当堂训练、即时反馈、现场纠错的原则。当堂训练,是指在课堂上创造一个逼真的应试氛围、限时的训练情境,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即时反馈、现场纠错,是指教师当场抽改、指导学生互改、投影学生答案集体评改,并指导学生赋分,“手把手”地教学生纠错,增强指导性和操作性。 ---- 幻灯片 53有效地整合复习资源 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有效地整合复习资源,特别是注意整合高中必修教材经典作品的优秀资源。 好处在于: 1.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积累建力有机的联系。 2.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为学生的仿作提供了范本。 3.活用经典作品的丰富养分,有效提取其优秀资源,可提高学生作文的品格。 ---- 幻灯片 54 如,2012年一位考生在写对故乡“忧与爱”的时候,巧妙地引用了必修一教材《乡土情结》(柯灵)、《我心归去》(韩少功)中的相关内容时,被阅卷老师认为这是回归课本寻找创作素材的典范,显示了考生平时学习注重教材的阅读和积累,是一种可取的写作之道。 ---- 幻灯片 55帮助学生走出“写作高原期” 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到了高三,作文达到一定的层次后,会进入一个“写作高原期”:写作信心严重不足,随便怎么写,作文分数始终都是在“切入分”上下;反复尝试老师教给的方法,但效果就是不明显,很难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学生处于“吃老本”状态。 ---- 幻灯片 56 学生的“写作高原”现象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1) 写作处于高位发展状态,每次作文都能高于“切入分”5分左右,但难以成为优秀作文。(2) 写作处于“切入分”上下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好作文。(3) 写作状态不稳定,有时分数可以高出“切入分”5~10分,有时又回到“切入分”甚至以下。对进入“写作高原期”的学生,教师要诊断原因,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 幻灯片 57 进入高三后,如何指导学生将长期积累写作经验提炼出来,使写作水平向更高层次攀登?不妨让学生将自己历次的作文整理总结:(1) 我最擅长的文体是什么?(2) 我最熟悉和灵活运用的素材是什么?(3) 我最熟悉的作家或人物是谁?(4) 我最善于从哪个视角切入?(5) 我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有哪些?(6) 我最得意的作文是哪几篇?(7) 我最喜欢的课文(8) 我能从哪一个方面进行突破?这些既是对写作信心的重新确立,也是对写作复习的定位。 ---- 幻灯片 58 应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调整:(1)在素材的积累中筛选出自己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那些素材;(2) 对曾得到高分或满意的习作进行技术分析:运用的是什么文体、什么素材,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等;(3) 针对若干篇印象深刻、有独特见解的课文,从内容到表现技巧,重新审视。 ---- 幻灯片 59 做到三个强化:(1) 对既有作文的多角度的升格尝试。对那些筛选出来的满意的作文,要指导学生不断尝试升格。如:抓住其中的一点来写,应该从哪里写起;能在本文中提升出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从而进一步打动人;能不能换一个文体写,等等。 ---- 幻灯片 60 (2) 强化语段训练。针对学生的写作状况,选取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写作片段训练,以提高学生审题的发散度和开放度,使公共命题私人化、抽象命题具象化,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高度。 ---- 幻灯片 61 (3) 强化“短平快”的阅读。一是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欣赏的优秀作品,开拓视野。二是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经常使用的语言素材,促进学生的写作阅读即博闻强记式的阅读。三是要求学生读一读自己摘抄下来并经过筛选的精彩话语、哲理深刻的句子。 ---- 幻灯片 62据题发挥 据题发挥:“据题”就是要审题,主要应该让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启发因素,而不是限制因素。“发挥”就是要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老舍是、先生说过:“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 ---- 幻灯片 63 学生平时写日记、随笔、博客、微博,大都很精彩,因为这些文字里写的都是熟悉的生活。学生平时聊天、聚会,个个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因为这些场合大家都在表达真情实感。据题发挥,就是要由题目出发,连通自己熟悉的素材,充分表达真情实感。 ---- 幻灯片 64用“作文思维”突破“作文常识” 用“作文思维”突破“作文常识”。高考作文题目不是一道常识答题,是面向生活的窗口(命题者总在想使学生联系社会、学校急自己的生活),是展示学生感悟生活的思维平台。有一个著名的题目:“冰化了是什么?”“冰化了是水。”这是常识,几岁的小孩都知道。“冰化了是春天。”应该是开阔一些的空间,当然也远不是全部。我们还可以说冰化了是民族和解、世界和谐。当然冰化了可能是世界灾难。 ---- 幻灯片 65用“感悟生活”改换“死背素材 用“感悟生活”改换“死背素材”。作文备考的常轨武器是背素材。不少人编了名目繁多的“素材大全”,供学生死记硬背。这是用学生不熟悉的素材去挤掉熟悉的素材。什么是熟悉的素材?一是有细节,越丰富越好。细节就是具体材料。 ---- 幻灯片 66 学生作文的通病:空洞和笼统。如何改变?要靠写细节、写好细节。福楼拜说过:“细节是上帝。”对写作而言,细节是至高无上的。而是有感悟,越深刻越好。学生不缺少生活,缺得是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要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充实细节,并通过细节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 ---- 幻灯片 67用“务实创造”取代“空想创造” 用“务实创造”取代“空想创造”。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落到实处,不能一味空想。创造的本质就是使荒谬合理化。传统概念认为荒谬的,只是突破是不够的,需要将新的思维构想合理化。 ---- 幻灯片 68 中学生写作文创造性思维的要义是超越—对“旧我”的超越,对“群体”的超越。重点不是产生创意,不是“提出问题”,而是“坚持性”,是实现创意的努力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努力。我们需要用“务实创造”取代“空想创造”。 ---- 幻灯片 69克服复习的单位低效 典型案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写作范例导学案 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 幻灯片 70 (3)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大而无当、无法达成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3遍学习目标。用意何在?能记住吗?记住了又有何用?] ---- 幻灯片 71 2.[范例感知之文本分析]学生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一文,要求(1)熟读全文,以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为核心,列出本文说明的提纲。(2)请依据本文归纳科学说明类小论文的写作特点。 [时间:15分钟。学生阅读文章,同时2男生、2女生上黑板写提纲。教师给男生、女生分别打分。女生100分,男生99分。] ---- 幻灯片 72 [教师ppt出示提纲答案。再要求学生讨论并说出科学说明类小论文的写作特点,1分钟。要求太高,不切实际,学生能讨论出什么结果?] 教师ppt出示答案:(1)说明的对象特征;(2)说明的方法;(3)说明的语言。让学生齐读一遍。 ---- 幻灯片 73 3.教师ppt出示扬州大明寺塔、鉴真纪念堂(梁思成设计)照片,[范例教学:学以致用之书面表达]请学生以“中国建筑,我爱你……”为开头,写3句你最想说的话,力求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写话、交流。学生怎么可能仅用3句话就能个性化表达呢?要求太高,不着边际,脱离学生实际。] ---- 幻灯片 74 4.请学生选择扬州你最喜欢的一座建筑,试着用书面语言描述出来,并简要说明你喜欢的理由。(5分钟) [学生写作文,交流。学生如不上这堂课,似乎也能写一写] ---- 幻灯片 75 作业布置: 请你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试着设计你自己理想的卧室、书房,设计要有中国元素。 [学到了什么知识?是阅读知识,还是写作知识?似乎什么也没学到。] ---- 幻灯片 76 这堂课的单位低效在于: 1.学习目标空泛,无法达成。 2.教学内容不当,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教师本人都不清楚。一堂课下来,给学生留下的只是对阅读文本的初浅的印象(列提纲)。而对写作科技小论文的特点的把握及具体写作这个重点内容,学生没有提高,只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学生基本无所得。 ---- 幻灯片 77 3.具体操作失当。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看上去很完整,可是具体收效甚微;过程性的要求不恰当,学生无法完成;学生写作的实践被割裂得枝离破碎,缺乏完整性。 ---- 幻灯片 78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概念 对内容要点的整合、概括 文章内容的主旨 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结构特点 有关语句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 表现手法或修辞 ---- 幻灯片 79二、突出重点 二、突出重点 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 表达与交流:加强写作复习:保底线,求上生,重文体。 ---- 幻灯片 80现代文阅读题存在的问题 (1)大而化之地阅读文章,未把握全文就试图解答各道试题,不从整体出发就试图解答关于某一语域的试题;  (2)浮光掠影地概述一点内容,对文本的解读极为单薄;不能根据语境答题,不懂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道理; ---- 幻灯片 81 3)自认为某一地方与试题有关,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注意全面吸收信息,不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加以概括,答案要点严重不全;   ---- 幻灯片 82 (4)只作文章技法点拨,全不顾及内容;有了一定的常识,又多用空话、套话,答题空洞而没有具体内容;  (5)不从文章的实际出发而从头脑里的固有认识出发、或从现实出发答题; ---- 幻灯片 83 (6)答题缺乏思路,方向不明,多问答题无层次。 ---- 幻灯片 84现代文阅读复习要关注以下方面: 1.让学生明了阅读题命制的基本思路,明确答题区间。 文学类文本一般是概括文意—理解重要语句—分析手法—整体鉴赏。共同点是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 ---- 幻灯片 85概括文意 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总要思考作者写作的思想意图,即作品的主题。主题概括包括内容概括和思想情感揣摩两个部分。一般说来,内容概括立足于文章层意的把握与合成,思想情感揣摩立足于抓文章固有的议论抒情的语句,有的还要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的暗示作用,而作者的一贯的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也是我们揣摩文章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及作者的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在对小说主题的概括中比较常见,但也不是每篇小说的主题概括都要这样做。 江苏的“概括主题”往往和“探究”能力结合在一起考查,要注意这个特点。 ---- 幻灯片 86理解重要、精彩语句 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结构、主题和体裁知识的指引下,具体的鉴赏活动首先表现在对重要语句的体会和精彩语句的品味上。所谓重要语句,是指表达内容丰富,能体现作品思想情感的句子。所谓精彩语句是指从表达方式入手,具有表达特色的句子。重要语句和精彩语句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思想和表达特色看,可以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既实在(指考生能抓住句子)又灵动(指命题的灵活性),所以为命题者所青睐。 ---- 幻灯片 87 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不同的阅读分析鉴赏方法。所以我们在复习该考点时要切实把握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为鉴赏评价作知识上的铺垫。 一、散文 作为现代文阅读中的散文阅读,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散文。《考试说明》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散文作了诠释:能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 ---- 幻灯片 88 在散文的表达方式中,描写是第一位的。一般好的描写有这样几个特征: 1.多角度或多层面描写 事物本身是立体呈现的,要想真实客观的表现事物,必须调动一切感官多角度或多层面描写景物,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各方面描写人物。这叫直接描写。有时还可侧面描写,即通过描写与主要对象周围有关联的人或事物,从而使主要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侧面描写通常的术语是烘托(衬托)。 ---- 幻灯片 89 2.运用修辞手法 描写从其特征上看,分为白描和细绘两种。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为一种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炼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 幻灯片 90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一般是理解核心概念—理解关键语句—概括筛选信息——分析推断信息。 ---- 幻灯片 91理解核心观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只有一个,但文章所不涉及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因为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会围绕论题从各个角度加以阐述,其中会也夹杂他人的观点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等,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相辅相成,命题多要求从文章中提炼出隐含信息。。 ---- 幻灯片 92 1.明确论题,依据题设确定论述的不同主体或不同角度; 2.找出观点评价的若干句子,并对句子进行归类; 3.先分别加以归纳,后合并形成答案。 ---- 幻灯片 93 答题时要注意: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 ---- 幻灯片 94现代文阅读复习 让学生增强两种意识。一是原文意识,言必有据,要不厌其烦地细读原文,鼓励对原文进行圈划、分层。二是要点意识,应准确概括要点,并能根据要点整合材料。 ---- 幻灯片 95 平时训练要精心选择材料,防止以讹传讹,防止不了了之;复习训练要落实;讲评要到位 。 ---- 幻灯片 96古诗文鉴赏 1.把握诗境中的“我”。 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诗中的“我”是什么的人,什么身份的人,在什么政治背景下,在一个什么时间(有的有或明或暗的时令词语),什么地点,和什么人之间发生什么事情,看到了什么景物,想起了什么经历,抒发了什么感慨,表达了什么感情等等。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信息,包括标题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找出一个真“我”。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我”的身份、外貌、动作等外部特征和内心活动进行判断,再结合具体的环境、心境综合分析 ---- 幻灯片 97 2.把握诗境中的“象”。 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弄清诗歌都写什么季节、什么地点的什么物象,从而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国诗歌讲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含蓄蕴藉。揣摩意境,先要明确诗中所写的景物对象,选择了哪些物象,尤其要关注具有特定文化内涵、表达民族特定心理的意象;景物怎样组合,总体色调如何,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 幻灯片 98 3.填补诗境中的“白”。 要随着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去联想、去想象,去勾连,去填补诗中的留白,走进诗歌创设的意境。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意象,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时,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正宜的深幽意境。 ---- 幻灯片 99 从近几年高考要求翻译的句子看,文言文翻译一定要以直译为主;不能随意增、删、改乃至于“创作”。保持译文“不走样”,应力求做到四个层面的“到位”。 1.实词准确到位。 ---- 幻灯片 100 ⑴扩。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语为主。如2008年高考“并兵御之”中,“并”扩展组词为“合并”,“御”可扩展组词为“防御”。(⑵留。古文语境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器物名等,不必也无从翻译,保留原样。 ⑶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说法名称有变化的,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2008年高考“不去,必及祸”中的“去”,换成文言常用意义“离(开)”;人物对话中的自称和尊称都要换成“我”和“你(您)”等。 ---- 幻灯片 101 2.句式对应到位。 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句、成分省略等,要符合现代汉语的对应形式。 ---- 幻灯片 102 ⑴调。倒置句指由于古今语言习惯的变化,以今人的眼光看,那些主谓宾、定状成分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不同的句子。文言结构中的倒置句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状语)后置等,要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 ---- 幻灯片 103 ⑵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或介词,或宾语,或介宾结构,或省关联词语,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降”后可补出其宾语“之”,“秦”前可补出介词“于” 。二是补充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洎牧以谗诛”(《过秦论》)中的“诛”,要译为“被杀”。三是古文中特殊动词构成的隐括性的结构(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要补出相应的成分对应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如 “死君”、“死友”,是为动用法的结构,要补出相应的句式结构译为“为国君而死”、“为朋友而死”。 ---- 幻灯片 104 3.虚词翻译到位。 虚词翻译到位涉及到的两种方法。 ⑴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如2005年试题“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中,“之”为主谓之间,取消主谓成分“钱美”独立成句的资格, “之”只是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现代汉语中又没有与之用法对应的虚词,故将其删去。 ---- 幻灯片 105 ⑵换。对那些现代汉语虚化而再使用的文言虚词,或一词多义的虚词,只能换成相应的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的虚词。如2007年高考题“父以义死友”中的“以”,古文中是个多义修辞,换成现代汉语对应的虚词“因”。 ---- 幻灯片 106 4.语气对应到位。 一是注意原文句末标点,保留原语气、标点。二是在积累并掌握一定文言固定结构的基础上,对应现代汉语的语气形式。如“独畏廉将军哉”,译为“难道(我)畏惧廉将军吗?”“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这说的大概就是李将军吧?” ---- 幻灯片 107复习策略 1.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文。如,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即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其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 ---- 幻灯片 108 2.重视翻译训练,关键字要咬住。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用作翻译考查的句子虽不偏僻古怪,但考查点很密集,确定几个关键点评分,来不得半点含糊。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实词比虚词更重要!古文阅读的基础是实词。 3.翻译句子,离不开对全文的把握。 ---- 幻灯片 109关于写作复习的策略 存在问题:1.审题不明,吃不准材料的核心内涵.2.立意不高,缺少深入的思考及开放的思维。3.视野窄,积累少,选材撞车;落入俗套,抗震救灾、奥运等题材被滥用。4. 文体特征不明显,议论文缺乏分论点支撑,思路混乱。 ---- 幻灯片 110 1.“四个基本”(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基本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是底线。 2.要在发展等级上下工夫,寻找提高空间。 3.文体特征要有所体现。 ---- 幻灯片 111 《考试说明》中对作文的表达方式有清晰的要求,这主要是指记叙和议论。而用好这两种表达方式,强化文体意识,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议论文要有真知灼见,这一点在今年的高考阅卷中尤为明显,那种非此非彼文体模糊的作文是行不通的。 ---- 幻灯片 112 写作往往是对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无论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在写作上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单从表达方式上看,记叙、议论、抒情都会出现,但是议论文仍然要以议论为主,不能因为采用举例论证结果写得像记叙文。一直以来,不少同学文体意识不强,写出的文章成了“四不像”,主要开始是没有按照文体的要求严格训练。我们主张要扎扎实实从文体的基本样式、基本结构入手,认真写好每一篇文章。 ---- 幻灯片 113要在发展等级上下工夫,寻找提高空间 关于“深刻” 全方位扫描和多方面分析,找准切入角度。 “全方位扫描”,就是从某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一现象出发,想到其他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从而得出某个结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想象力,重组信息,以发现更多更新的理念,进而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联想,对同一事物或从其本身、相关、相近、相反等角度,或从其外形、成因、关系、功用、意义、象征等角度进行描述、分析,找出立意深刻的最佳角度。 ---- 幻灯片 114 “多方面分析”,就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多部位地分析写作对象。事物总是复杂的,内涵又是丰富的。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着眼点不同,得出的信息、观点也就不同。多方面分析,能使事物的多个方面,多种内涵都呈现出来,从而确定新的立意角度。 ---- 幻灯片 115三、整合优质资源 阅读:开发必修读本的丰富资源。课内课外打通。 开发选修教材的丰富资源:互为读本。选修教材读本(4种读本)的有效使用。 写作:读写结合,有效整合 必修教材:5个模块、20个专题 ,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