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2013届高考
散文阅读复习专题
设计人:houzhenyang
侯华峰
三河三中
----
幻灯片 2考点解读
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幻灯片 3【常见设问形式】
1、从全文看,××事件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5、本文以××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6、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初步感知高考题型
备注:
----
幻灯片 46、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春天的梦》第4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答】 如果能抓住“春天的梦“的比喻义(春天如梦,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注意其虚实意义( 一是实指自然界的春天,一是其比喻社会的、人间的“春天” ),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寒冬中对春的渴望),就能准确答题。
(1)作者这样写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给人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温暖和希望。(2)作者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和呼唤真情的主旨。
备注:
----
幻灯片 5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小结
备注:
----
幻灯片 6
学习目标
1、分析散文品味词语命题形式及思路
2、指导总结散文品味词语答题规律
----
幻灯片 7合作探究
分析解题思路
总结答题方法
----
幻灯片 8【命题一之品味词语】
1、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例 1《一日的春光》第1题:“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1、找原句:
尽量地吞咽春天(喻)
2、造比喻句
尽量地像吞咽美食一样
欣赏享受春天
3、去掉比喻:
尽量地享受春天(本)
答:“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
备注:
----
幻灯片 9总结:
1、找出处并标明
2、联系上下文,将原句转化为比喻句
3、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
备注:
----
幻灯片 10例2(《张家界》)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此为第一段)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1、找原句
2、转比喻
3、去比喻
找原句:
张家界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喻)
转比喻:
张家界像作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一样
可以问鼎诺贝尔自然风景奖
去比喻:
张家界可以问鼎诺贝尔自然风景奖:
答: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
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备注:
----
幻灯片 11点拨:
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若没有这些语句,可联系全文,分析文章表面上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备注:
----
幻灯片 12例3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州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天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
1、理解词语本义;2、圈定特殊语境;3、联系语境分析。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命题一之词语的 临时意义
“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
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备注:
----
幻灯片 13
命题一之体味词语表达作用
提问方式一、某句话中某个词
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提问方式二、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
能否调换?为什么?
----
幻灯片 14【操作规则】
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答题步骤: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备注:
----
幻灯片 15 例4: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备注:
----
幻灯片 16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二: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备注:
----
幻灯片 17 例5:“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备注:
----
幻灯片 18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
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
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
关爱之情。
----
幻灯片 19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 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精讲点拨
备注:
----
幻灯片 20例6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后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当堂检测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幻灯片 21
考生回答词语含义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找到信息源所在——题目中所说的“木车的激情”在原文位置。然后看看它前后的内容是否能够作为答案;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
为理念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
幻灯片 22希望就在前方
只要你肯努力
----
幻灯片 23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点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命题二之品味句子】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备注:
----
幻灯片 24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
幻灯片 25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备注:
----
幻灯片 26例《造心》第2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话用
比喻和夸张
从内容上看,“金箔”强调
色彩
“整个宇宙”强调
范围阔大
从效果来看,
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
从情感角度看
是赞许
整合以上信息,可作如下赏析: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心”的光辉与阔大,
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
解答
备注:
----
幻灯片 27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小结理解句子含义
备注:
----
幻灯片 28【命题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答题技巧】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备注:
----
幻灯片 29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一日的春光》第3题:作者说“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花的原因。
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备注:
----
幻灯片 30《一日的春光》(第4题: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 深感满意?又说“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有什么“遗憾”?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回答。
答案:“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力、力量和生命;“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天的等待,作者再也不怨恨憎嫌春天了。
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得太苦。
备注:
----
幻灯片 31【命题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技巧】 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不过,掌握了这些作用后,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备注:
----
幻灯片 32《阳台上的遗憾》第4题: 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容。
备注:
----
幻灯片 33【命题五之手法】
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土地》第3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只要了解了三种人称的表达效果和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就不难答题。
备注:
----
幻灯片 34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有真切感、亲切感。
备注:
----
幻灯片 35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拟人(或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充满感情。
备注:
----
幻灯片 36例 10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4题:本文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备注:
----
幻灯片 37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对比等)。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再次,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
备注:
----
幻灯片 38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第一个方面: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以句为单位,分别进行概括与归纳;采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层归纳法进行概括内容,注意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备注:
----
幻灯片 393、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备注:
----
幻灯片 40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备注: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