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幻灯片 3---- 幻灯片 41.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 幻灯片 5(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 幻灯片 6【例1】 (原创题)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过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的长期反复过程,1942年,青霉素成为人类战胜病菌的有力武器。但是,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之后,人们又先后发现了链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奎诺酮类……形成了抗菌素家族。抗生素的广泛、持久使用,特别是滥用,导致了复杂多变的耐药菌,近年已发现了致人死亡的NDM-1超级细菌。现在全球正在加紧科学实验,对付超级细菌的超级抗生素必将产生。 ---- 幻灯片 7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 幻灯片 8【分析】这是哲学中的典型试题,问“是怎样(如何)”体现某一原理(观点),要用演绎方法答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演绎为(体现在)四个方面,材料中青霉素发现、抗菌素家族形成、青霉素治疗结核菌的无效到链霉素的有效、对抗生素和超级抗生素的研究,分别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标准、根本目的。 ---- 幻灯片 9【答案】①弗莱明对青霉素发现和应用于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从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到链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奎诺酮类的相继发现,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从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到链霉素治疗结核病的有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为对付细菌,探寻抗生素、超级抗生素,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 幻灯片 10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即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客观实在)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幻灯片 11(2)实践与认识的联系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高于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 幻灯片 12【例2】 (2011·福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幻灯片 13【方法】无论是具体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①应选;由于主体的立场不同、知识的构成不一样,面对同一事物,人们会形成不同的认识,②应选;认识对象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③错误;④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错误。 ---- 幻灯片 14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 幻灯片 15【例3】 (2011·江苏)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幻灯片 16【方法】真理不是被推翻,而是被发展;物质决定意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因此①④说法错误。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②③正确。 ---- 幻灯片 17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 幻灯片 18(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幻灯片 19【例4】 (2012·山东卷)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试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 幻灯片 20【分析】中微子的研究历程表明认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认识要深化发展。A项强调是认识的发展,符合题意。B错误,真理不等于谬误。C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D项错误,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故选A。 ---- 幻灯片 21---- 幻灯片 22【观点】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该观点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只能说意识源于物质。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是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二者并不矛盾,两者是相通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但不可混淆搭配。 ---- 幻灯片 23【例】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幻灯片 24【方法】“行”是强调实践,“知”是强调认识,因此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选C。 ---- 幻灯片 25---- 幻灯片 261.中国高铁十余年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但在运营中出现许多事故,为总结教训,确保安全,中国高铁实施全面降速。其中京津城际、沪杭两条高铁的时速由350公里调整到300公里;合宁、合武等高铁时速由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 2.美国科研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后,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此举标志着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 ---- 幻灯片 27 ---- 幻灯片 28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美国科研人员在科学实验中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铁在运营中出现了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术要进一步完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中国高铁从高速、降速、再到高速,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 幻灯片 29---- 幻灯片 301.美国科研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 脱氧核糖核酸(DNA),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后,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此举标志着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这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认识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 ④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幻灯片 31方法:③④观点错误。 ---- 幻灯片 322.中国高铁在运营实践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术还不完善和成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幻灯片 33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质决定的。真理本身属于主观认识范畴,不能用真理来检验真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 幻灯片 34----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