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综合训练12(人教版必修三) 一、选择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2005年我国GDP中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分别是6.3%、54.7%、39%。结合下图回答以下2题。  1.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基本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占GDP的比重也将稳中趋升 B.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显著下降 C.届时经济增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将会提高 D.第一产业比重将有所提升 2.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 B.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矛盾仍很严重 C.第二、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D.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 右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以下2题。  3.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橡胶种植北界 B.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4.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读下图,完成以下3题。  5.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6.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7.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卫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以下2题。 8.“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D.数字地球 9.“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洪涝 C.地震 D.森林病虫害 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以下2题。  10.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布局 11.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②区域规划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以下3题。  1961  2005  耕地面积(km2) 400 521  森林面积(%) 36.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 369 1 087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2) 61 10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41.5 60.1  12.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13.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14.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更大的原因是() ①降水变率大 ②土质疏松 ③土层较薄 ④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GPS手持机界面图,回答以下2题。  15.此时,持有GPS手持机的人员所在的地形区为() A.江汉平原 B.江淮平原 C.华北平原 D.江南丘陵 16.此时,GPS手持机同时接收了多少颗卫星的信号() A.3 B.6 C.10 D.11 二、填空题 17.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  B  人口(万人) 2. 239 3. 508  面积(平方公里) 27 080 55 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 760  GDP(亿元) 16 013 5 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大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 ;B区域 。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18.(思维拓展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区域地形、水系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不同地点测得的径流量变化曲线图和E点以上流域的降水量变化曲线图  (1)E河段的汛期在 季,补给方式主要为 。 (2)简要说明G曲线较平稳的原因以及与流域防洪防汛的关系。 (3)分析E、G两河段及流域的开发利用条件与方向,完成下表。 河段 开发 利用 流域    地形、气候条件 农业发展方向  E     G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解析: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 答案:D 4.解析: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具有过渡性。 答案:C 5.D 6.B 7.B 8.A 9.C 10.A 11.D 12.C 13.A 14.B 15.B 16.D 二、填空题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图表能力。(1)由题目和图表提供的有效信息可得出A、B两区域发展经济的各自相对优势。A区域:沿海,则海陆交通便利;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多,劳动力素质高;GDP是B区域的三倍,城市化水平是B的两倍得出其经济发达;每单位GDP能耗低,反映出A区域的科技水平高;从产业结构比看出其产业结构已较成熟合理。B区域:劳动力丰富,煤铁资源多,人均耕地多。(2)A、B区域合作发展,相互间的要素流动促使各自扬长避短,故A区域流向B区域的应是人才、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B区域流向A区域的则是剩余劳动力和矿产资源。(3)A区的资金和技术流入B区后,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促进其资源的开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及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1)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18.解析:本地主要考查流域的自然背景、存在问题及流域的开发条件与方向。第(1)题, 经纬度可确定图中河流为莱茵河。根据E河段的径流量变化曲线,可知其汛期出现在夏季 但其夏季降水较少,说明降水不是该河段的主要补给方式,根据其所处地区的海拔高度 可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其主要的补给形式。第(2)题,从径流变化曲线中可以看出河 不同支流的汛期不同,使得下游河段的径流不致出现过大变化,有利于防洪。第(3)题, 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其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解答时一定要结合不同河段所处的地理位 以及图中的相关图例进行分析。 答案:(1)夏 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2)由于不同的河段(或支流)形成汛期的季节不同,在季节上的交错削减了河流中下游洪水的洪峰值,使河流中下游水量较平稳,有利于防洪防汛工作。 (3) 河段 开发 利用 流域    地形、气候条件 农业发展方向  E 水能、 旅游 高原和山地,纬度较低,河谷地区热量充足 粮食、啤酒花等种植业  G 航运 平原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 花卉业(乳畜业)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