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综合训练4(人教版必修三) 一、选择题 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殊标志——波谱特征。下图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读图,回答以下3题。  1.红砂岩具有高反射率的波段是() A.红外线 B.X光 C.可见光 D.紫外线 2.在近红外线波段反射率变化最大的是() A.泥浆 B.草地 C.红砂岩 D.松林 3.图中显示出直接利用遥感的工作是() A.判断水域状况 B.预测植被类型 C.估算地物面积 D.判断土地利用类型 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将它作为课题研究。据此完成以下2题。 4.下列四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在手中没有普通地图的情况下,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5.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①地形图层 ②土壤图层 ③气候图层 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 ⑥农业图层 ⑦工业图层⑧城市图层⑨交通图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⑥⑦⑧⑨ D.⑤⑥⑦⑧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6.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7.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较慢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以下2题。  8.图中表示的是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哪项措施()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9.属于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措施的是()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②辅以公路建设 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④发展炼焦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下表,完成以下3题。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  种植业 (%) 59.73 51.9 66.4 57.5 65.96 62.9 63.13 55.6   林业 (%)  2  5  89  9  64  1  51  8  牧业 (%) 26.28 27.0 25.52 32.7 28.34 31.2 26.43 29.7  渔业 (%) 9.79 17.6 3.2 5.9 1.05 1.8 5.93 10.9   10.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 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 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 12.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以下3题。 13.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14.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15.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二、填空题 16.下图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天气系统引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图乙阴影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何危害? (2)图乙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3)下图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  (4)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1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大都市圈投资、出口、消费占GDP比重表(单位:%) 都市圈 1987~1996年 1997~2006年   投资额 /GDP 出口额 /GDP 消费额 /GDP 投资额 /GDP 出口额 /GDP 消费额 /GDP  长三角都市圈 33.00 32.33 35.37 36.70 41.24 32.63  珠三角都市圈 30.10 92.94 36.08 29.88 95.35 33.50  京津冀都市圈 36.74 14.11 37.78 39.99 15.96 35.00   材料二 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的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见下表) 1978年、2004年广东顺德基地作物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亩) 年份 蚕桑 甘蔗 花卉 水果 蔬菜 橡草 其他  1978 7.34 15.96 0.69 0.11 1.12 0 4.15  2004 1.95 16.01 4.20 1.50 1.19 1.34 2.05   (1)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简述其共同的地理位置优势。 (2)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结合材料二,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蚕茧产量减少对广东的生丝和丝织业出口创汇产生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4)简述三大都市圈在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解析:A、B、D项是纯数字或表格、曲线图类的数据,不涉及三维空间,而C项是三维空间分布,可以用GIS数据库处理。 答案:C 5.解析: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地形图层,土壤图层,气候图层和人口图层,而商业网点图层、农业图层、工业图层、城市图层、交通图层等属于人文地理范畴。 答案:A 6.D 7.C 8.A 9.C 10.解析:由表中各部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大。 答案:D 11.解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均上升的是牧业和渔业。 答案:A 12.解析:选项中劳动力、科技、交通均不属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C 13.B 14.B 15.D 二、填空题 16.解析:本题以1月某时的地面天气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常见的天气系统、农业自然灾害,以及和能源基地建设有关的问题。解答第(1)题时应结合冷锋的天气特征及图示阴影区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分析。解答第(2)题时,应首先明确阴影区的能源以煤炭、天然气为主,然后从能源的数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图示地区地形、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其建设的区位条件。解答第(3)题时,应联系图中的产业链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第(4)题时,应充分联系鲁尔区在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该区与鲁尔区的不同之处,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然后联系这两类环境问题从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不合理开矿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因素。 答案:(1)农作物遭受冻害,破坏牧场和基础设施。 (2)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 (3)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4)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17.解析:第(1)题,三大都市圈都位于沿海,优势明显。第(2)题,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劳动力、市场、外商投资等角度分析。第(3)题,从表格中可分析出其蚕桑种植的变化,应对的策略从开拓新的基地着手。第(4)题,可以从珠三角的城市化问题进行拓展,如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污染等。 答案:(1)濒临海洋,是我国通向世界的门户。 (2)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管理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3)影响:蚕茧产量减少,导致广东的生丝和丝织业出口创汇减少。对策:一方面要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增加本省其他地方生丝产量,开辟新的蚕桑基地,发展成为生丝生产基地。 (4)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较为落后;工业在城市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