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5×2=50分) 1.下列关于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基础上进行划分的 B.区域是人们根据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在其开放性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 C.区域是由人们进行划分的,主观性很强,无论按什么指标划分,其结果大致相同 D.人们划分区域是为了了解各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解析:选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性基础上划分的,划分指标不一,其结果不同。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 ①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②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③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B。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①1月份0℃等温线大体经过这里;②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③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④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⑤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⑥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⑦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体经过这里;⑧南方水田区和北方旱作区的分界线等。 3.东部季风区中,跨地势两级阶梯,且地区间水分条件差异显著的自然地区是(  ) A.东南地区 B.华中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内部的差异情况。 4.下列传统民居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 A.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B.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C.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D.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解析:选B。本题以传统民居为切入点,考查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架空支撑的房屋一般修建在山地或河谷地区,主要是由于山地和河谷地区地表起伏较大,地表水流多, 架空支撑不仅使房屋楼面平坦,还可以通风避潮,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房屋多为厚墙壁的石屋。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5~6题。  5.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不足 B.水资源短缺 C.人口密度较大 D.洪水灾害频发 6.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广阔 B.土壤深厚肥沃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解析: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好、工农业都较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但水资源严重不足,制约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夏半年光热较好、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地形和土壤条件不是气候要素。 答案:5.B  6.D    下图为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读图,回答7~9题。  7.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旱涝灾害 B.b——土壤肥力 C.c——水源 D.d——低温 8.d地区种植农作物单产量高的自然原因是(  ) A.二氧化碳浓度高 B.气温高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降水量适中 9.有关b与c之间大致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流区与外流区 ②种植业与畜牧业 ③春小麦与冬小麦种植区 ④湿润区与干旱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7题,b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旱涝、风沙和盐碱。第8题,d区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气温低,作物呼吸作用弱,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第9题,b区域属外流区, c区域属内流区;b区域属种植业区,c区域属畜牧业区。 答案:7.B 8.C. 9.A 10.三个经济地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差别是(  ) A.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的配置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D.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配置 解析:选C。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别。自然资源的丰歉程度和产业结构的配置,都是影响地带性差异的因素。事实上,自然资源的丰歉程度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成正比的关系。 11.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上 C.重庆直辖市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D.三个经济地带是依照我国自然条件的差异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的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各地带的基本情况。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是我国自然条件的差异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的省区和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西藏和重庆市。需要注意的是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不是一回事。    下图为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①M城市代表上海 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 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 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 ③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 ④a经济带技术型工业发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2题,M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沿线的交点,代表上海市,我国重要的铁路沿线经济带主要沿京广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线、湘黔—贵昆线等,则d应属于上述铁路线;图中N城市应是重庆市。第13题,东部沿海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主要原因是有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开放的政策等。我国主要的铁路沿线经济带矿产资源较丰富,但能源资源较缺乏;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技术型工业发达。 答案:12.A 13.B 14.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资源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往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解析:选C。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大洋阻碍了人们的交往,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往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深海锰矿。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甲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甲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灌溉农业需水量大 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④甲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千米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解析:辽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季节变化大。与北部松嫩平原相比,蒸发量大,并且人口稠密,是重工业基地,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量大。北水南调工程主要经过东北平原,工程难度小,线路跨越约4个纬度,超过400千米。 答案:15.B 16.D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回答17~20题。  17.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18.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该地区煤气产量大,气源多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19.西气东输管道跨越黄河、长江各几次(  ) A.3次、1次 B.2次、1次 C.2次、2次 D.1次、1次 20.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沿管线各自然带大致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解析:第17题,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城市分布。第18题,晋陕地区煤气储量丰富,可作为补充气源。第19题,西气东输管线三跨黄河、一跨长江。第20题,注意题干中选择“不正确”选项。 答案:17.C  18.C 19.A 20.D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 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22.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 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该产业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 解析:根据三条曲线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丙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说明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二阶段乙国大量出口,而甲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三阶段,甲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甲国为主要生产国;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体现出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丙国——乙国——甲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答案:21.D 22.C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25题。  23.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软件制造 B.玩具制造 C.汽车工业 D.石化工业 24.导致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料 B.技术 C.交通运输 D.劳动力价格 25.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A.转移污染物 B.寻求企业发展最优区位 C.扩大企业影响力 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解析:该产业是由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向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说明这种产业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向这些地区转移产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是寻求企业发展最优区位。 答案:23.B 24.D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将东部季风区划分界线所代表的积温数值标注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2)形成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差异而 导致________条件的变化,同时也有________的差异所导致的________状况的变化,这种变化属于自然带中的________差异。 (3)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带从自然景观上看由南向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农业播种制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东部季风区中,________一线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解析:第(1)题,热带的积温>8000℃,亚热带在4500~8000℃之间,暖温带在3400~4500℃之间,中温带在1600~3400℃之间,寒温带<1600℃。第(2)题,东部四个自然区的变化是在热量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属于纬度地带性现象。第(3)题,由于热量差异,东部地区由南向北由雨林演变为阔叶林、落叶林、针叶林,农作物的生长期也越来越短。第(4)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答案:(1)略 (2)纬度 热量 降水 干湿 纬度地带 (3)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一年三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4)秦岭——淮河 27.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2分) 材料1:见图1。  图1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 材料2:见图2。  图2 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图 材料3:见图3。  图3 外商在中国投资产业结构图(2000年) 材料4:见下表。 不同年份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东部地区 93.86 87.69 87.77 87.83  中部地区 3.87 9.25 9.38 9.17  西部地区 2.27 3.06 2.85 3.00  (1)图2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选题)(  ) A.自然条件优越 B.市场潜力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 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图3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格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描述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2,从“升降”“快慢”以及“波动”等方面分析。第(2)题,注意题中设问“产业结构”“地区分布”关键词,结合图表中数据可较容易地得出答案。第(3)题,结合东部地区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第(4)题,中西部吸引投资对策要注意联系其存在的问题来回答。 答案:(1)共同特征:①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②1990~1992年增长(上升);③1994~1995年和1997~1999年减少(下降);④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⑤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慢 BDE (2)产业结构特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二产业) 地区分布特征:①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或集中程度高;②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 (3)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③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④经济发达,城市密集;⑤基础设施完善;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⑧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⑨经济腹地广;⑩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4)对策:①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生态环境;④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⑤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⑥调整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流场分布图。  材料2:2009年12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共同出席了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启用仪式。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跨国天然气管道,它开启了中国利用国际能源的新历史,标志着中国的能源来源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1)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主要的流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在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流场中,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天然气运输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远洋运输 D.内河运输 E.公路运输 F.航空运输 (3)试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省在我国石油资源流场中的地位,分析其能够发展成为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4)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的地理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对调出和调入区的影响、运输方式的选择等知识。第(1)题,由材料1图不难得出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主要的流动方向是:从北部、西部向南、向东流动。第(2)题,石油运输中,国内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海外流场以远洋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天然气则以管道运输为主。第(3)题,广东省能够成为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应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联系海外市场、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等方面回答。第(4)题,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有利于两国优势互补,对于两国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有重要意义。 答案:(1)从北部、西部向南、向东流动 (2)ABC B (3)广东位于我国南海石油资源和海外石油输入华南、西南地区的枢纽中心;广东位于世界石油海外市场进入中国远洋运输航线的南端,距离世界石油市场最近,成本较低;广东经济发达,本省石油消费市场巨大。 (4)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有利于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发展,促进能源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缓解我国天然气紧张的局面;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我国能源来源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29.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能源生产量、消费量占全国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能源生产量比重最小的是________部地区,该地区能源资源储量及开发远景十分可观,其生产量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能源消费来看,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部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能源供应紧缺的对策及理由。 对策 理由  开源方面    节流方面    区际协调     解析:本题结合“能源紧张”这个热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第(1)、(2)题,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出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西部由于资金、技术等缺乏,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受到限制。东部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对能源需求量大。第(3)题,解决能源紧张途径的答案要点,一般从开源、节流、调配等方面回答。理由多从能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和地区供求关系差异两方面入手。 答案:(1)西 开发能源所需的资金、技术等缺乏,交通不便。 (2)东 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对能源需求量大 (3) 对策 理由  开源方面 开发新能源 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  节流方面 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   区际协调 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