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致位于115.4°E~117.4°E,39.5°N~41.1°N之间。2008年8月在这里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名列榜首。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四幅图,按比例尺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解析:图幅相等,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大。
答案:C
2.为保护和改善首都的城市环境,当前在城市布局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城区范围 B.所有工厂迁出市区
C.在郊区发展卫星城 D.缩小城区绿地,改建为住宅地
解析:发展卫星城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答案:C
3.从气候条件考虑北京举办奥运会最理想的时间是( )
A.5月 B.6月 C.8月 D.9月
解析:由于北京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5月北京太冷,6~8月天气状况不稳定,9月锋面雨带已南撤,天气晴朗舒适,最为适宜。所以选D。
答案:D
根据图中我国两岛屿的信息,分析回答4~5题。
4.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 )
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
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高周低
C.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中低周高
D.甲岛中低周高,乙岛西高东低
5.图中两岛的盐场多分布在( )
A.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B.西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C.南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D.北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解析:根据河流流向可确定两岛的地势特点。甲岛是台湾岛,地势东高西低,乙岛是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两岛西部的背风坡,平原地区,适于晒盐,都有较大的盐场分布。
答案:4.B 5.B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6~8题。
6.图中①城市的主导工业部门是( )
A.汽车制造 B.钢铁
C.电力 D.机械
7.图中城市②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旅游 D.交通
8.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B.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黄淮平原和江汉平原
C.长江河段落差大、通航能力差
D.该地区有电力工业和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解析:①是湖北省宜昌市,有葛洲坝、三峡等水利枢纽,电力工业为当地主导工业部门;②城市是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该区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长江通航能力较好,电力和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发达。
答案:6.C 7.A 8.D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于2008年12月11日上午在广西南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率中央代表团出席了庆祝大会。读图,回答9~11题。
9.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简称是( )
A.内蒙古 B.藏
C.新 D.桂
10.下列关于广西自然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丘陵广布,河谷纵横
C.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D.喀斯特地貌分布广
11.下列属于广西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的是( )
①水力资源丰富 ②水热资源丰富 ③旅游资源丰富 ④地形平坦 ⑤煤炭、石油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广西人口近4 900万,是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丘陵山地广布,降水丰富,水力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典型,旅游资源丰富,但煤炭、石油资源较少。
答案:9.D 10.A 11.A
12.读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塔里木盆地由于________,水资源严重短
缺。长江三角洲地处________气候区,但近
年来也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多沿河分布,其共同的区位因素是________,此外________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沿河发育的重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已形成世界级的城市密集群,成为带动沿江经济发展的引擎。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发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________。
(3)塔里木盆地应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________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长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生产能力不断萎缩,主要原因是________。今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________农业和以服务城市为中心的________农业。
(4)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资源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性强。上海实施“东锭西移”战略,将附加值低的低端纺织加工业向塔里木盆地________主产区转移,已建成运营的________工程将缓解长江三角洲能源短缺的状况。
解析:本题以我国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图为背景(西气东输的起止点),考查两地在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性、今后经济发展方向、两地经济的互补性等知识。
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亚热带季风 水污染严重,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大 (2)水源充足 水运便利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濒海临江,水陆交通便利 (3)光照强 昼夜温差大 瓜果、棉花 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 外向型(出口创汇) 都市(城郊)
(4)棉花 西气东输
13.读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 361亿元,2004年为13 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________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________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特色农业,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 )
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势 C.发达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
(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____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___工业。
(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选)( )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 _______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________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多选)( )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8)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________和________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2)、(3)、(4)题,以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为切入点,考查其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区位因素。第(5)、(6)题考查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变化,把握图b、图c、图d三幅图所揭示的内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第(7)题意在让学生分析珠三角地区发展的不利因素。第(8)题通过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考查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意义。
答案:(1)季风水田 劳动集约化(集约化) (2)B (3)劳动 轻纺 (4)CD
(5)技术(或知识) 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
(6)1.8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7)AC
(8)湖南 云南 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港澳地区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