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官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解析: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答案:C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D时段 B.B时段 C.F阶段 D.F时段 解析: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0%和32%,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答案:B 目前,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读右图,回答3~5题。 3.促使深圳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推进工业化 B.改革开放的政策 C.大量的外来民工 D.香港的产业转移 解析: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所以 促使其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的政策。 答案:B 4.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适宜重点发展(  ) A.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 B.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C.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 D.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解析: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应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技术条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D 5.新形势下,我国相继设立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目的是(  ) 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②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 ③破解城乡统筹难题 ④促进东部实现新跨越 ⑤支持东北振兴战略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我国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统筹难题,并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 答案:A 图中①为“某市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完成6~7题。 6.①图中甲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C.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 7.②图反映了该市(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①图中甲地出现地价次高峰,说明甲地位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路交会处,因交通通达度提高,地价升高。②图中城市用地规模在城乡过渡带快速增长,是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属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答案:6.A 7.C 8. 右图为“某城市工业集聚规模随时间变化示意图”。符合该城市工业分布和规模变化规律的是(  ) A.T1~T5阶段,市区环境逐渐恶化,交通压力增大 B.T1~T3阶段,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 C.T1~T5阶段,市中心工业规模持续扩大 D.T3~T5阶段,郊区工业规模逐渐大于市中心 解析:由图可知,T4、T5阶段工业迁往郊区,市中心工业规模缩小,郊区工业规模已大于市区,有利于市区环境和交通压力的缓解。 答案:D 右图为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过程曲线。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甲、乙两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代表城市化前的地表径流曲线 ②乙过程有利于地 下水的补给 ③甲的长期后果可能造成城市水荒 ④乙 过程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甲曲线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天然调蓄能力强 B.城市热岛效应 C.下垫面透水能力好 D.植被覆盖率降低 解析:甲曲线径流最大值较高且出现的时间较早,而乙曲线径流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较晚且较低,说明乙过程中径流速度较慢且向地下下渗较多,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而甲则相反,长期下去会导致城市地下水不足,出现水荒。一般城市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硬化较好,则水流速度要快一些,必然地表径流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要早些。 答案:9.C 10.D 1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A、B城市化的特点。 (3)比较阶段Ⅰ和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 解析:第(1)题,在阶段Ⅱ中,可以明显看出A、B周边地区用地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郊区城市化。第(2)题,阶段Ⅲ中,A、B两城市连片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带。第(3)题,从阶段Ⅰ与阶段Ⅲ的人口密度分布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3)阶段Ⅰ: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阶段Ⅲ: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 1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一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提高。第(3)(4)题,材料二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 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 (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