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2.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a、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3.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围海造田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第1题,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台风、寒潮都是自然灾害。第2题,当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第3题,人类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的调蓄能力下降,引发或加剧洪水灾害,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 答案:1.D 2.C 3.A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解析:有些地区的土壤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些元素,或者某些元素过多,都可能产生地方病,这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公害病是由于环境受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引起的。 答案:A 5.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滑坡、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人为破坏植被可以诱发水土流失;过度开采地下水或煤矿,容易造成地面塌陷;森林火灾可能由自然原因引起,也可能由人为活动造成。 答案:B 6.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 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解析: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有的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答案:D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回答7~8题。 7.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水资源利用不当 B.围湖造田 C.过度樵采 D.过度农垦 8.下列环境问题,与湖泊干涸类型相同的是(  ) A.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森林锐减、臭氧层破坏、过度捕猎 C.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物种灭绝 D.土壤盐碱化、全球变暖、放射性污染 解析:本题组考查不同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问题分类知识。从材料中可判断,我国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区,该区域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是来自冰山上的河流;从人为原因分析,若河流沿线过度使用水资源,就会使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严重时会导致湖泊干涸。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湖泊干涸属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破坏。要特别注意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属于生态破坏。 答案:7.A 8.B 读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回答9~11题。 9.关于图中生态问题描述可信的是(  ) ①A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②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B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③A区域的生态问题可能引发石漠化 ④B、C两区域生态问题不同,C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D、E两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不同,其中(  ) ①D地森林主要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②E地森林主要生态功能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③D地森林主要生态功能是吸烟除尘、减少酸雨 ④E地森林主要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③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④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较活跃的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本题组全面考查了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后果,以及生态建设等知识。图中B、C区域都表示的是土壤侵蚀,其中B为山地丘陵地带,更严重一些;A所在的云贵高原由于土层薄,水土流失易造成石漠化现象。D位于西北干旱区与东部耕作区之间,而E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环境问题不同,两者生态建设的意义自然不同。结合图例可判断南方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较大,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区也是人类活动强烈区,说明人为原因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 答案:9.B 10.D 11.C 12.依据《科学》杂志刊登的“人类和鱼还能亲密接触多久呢?”的图片, 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你同意“40年后人类将吃不到海鲜”的说法吗?为什么? (2)你认为《科学》杂志为何要刊登这幅图片? (3)谈谈这幅图片对你有何启示。 解析:世界的渔业资源储备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大大减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洋大型鱼类储备量降低了90%。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是过度捕捞甚至非法捕捞,以及各国对这种肆虐捕捞的限制不力。世界水产业应该在满足消费者对鱼类产品需求的同时,加大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以避免竭泽而渔。 答案:(1)略(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目前,人类活动对海洋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现象非常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世界鱼类资源将进一步减少,到40年后,全世界的鱼类和海产品数量将处于崩溃边缘。 (3)人类要注意加强对渔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 13.近二十年北半球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较大。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甲和图乙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2)根据图丙和图丁回答: ①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图丁谈谈植被覆盖率增加后对地区小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丁反映了森林________的作用。 解析:根据图甲和图乙可推知,该地区为东南丘陵地区。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这样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分析图丙可知治理后,植被以常绿植被为主,有利于局部小气候的改善。 答案:(1)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山区农业和平原农业的结构存在差异,应按照土地类型选择合适的农业部门,山区的农业部门应该以林业为主。 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2)①从1985年到1997年,植被覆盖情况从草灌木丛占比例大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多 ②常绿植被覆盖率高使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高,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低 ③调节气候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