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就是利用基本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并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区域开发与整治背景的是(  ) A.人口盲目增长      B.环境恶化 C.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D.区域发展差异加大 2.下列不属于区域开发和整治的内容的是(  ) A.区域产业 B.区域可持续发展 C.区域存在问题 D.基础资料的收集 解析:第1题,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是在区域出现人口盲目增长、资源供需失调、环境恶化、区域发展差异加大等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不是区域开发与整治的背景。第2题,一般而言,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主要包括区域范围、区域特征与评价、区域产业、存在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开发整治地带和重点项目等内容。 答案:1.C 2.D 3.有关区域开发与整治实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从区域角度,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B.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C.限制工业的发展,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 D.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选A。B项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目标,C项虽可获得生态效益但无经济效益,D项虽可获得经济效益,但无生态效益。 4.协调西北地区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 ①增加移民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扩大耕地面积 ④保护天然植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应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植被。 5.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D。西部大开发主要包括新、青、藏、陕、甘、宁、云、贵、川、渝等12个省、市、自治区。 6.关于西南地区农林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热量丰富,光照强,物产富饶 B.横断山区森林茂密,为我国第一大林区 C.滇南谷地气候湿热,是我国惟一的热带作物基地 D.西南地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位居全国第一 解析:选D。四川盆地多阴雨、雾天,太阳能贫乏,光照不足;东北林区为我国第一大林区;海南也是热带作物基地。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小区域调查是为了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内蒙古地区某高中的学生在学习了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后,打算进行一次调查,目的是分析当地干旱环境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当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1)如果你是该次调查的组织者,你将按照怎样的步骤组织调查?请简单写出调查的过程。 (2)调查访问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途径之一。为及时有效地进行这次调查访问,作为组织者,你认为在调查访问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3)小区域调查的目的是总结区域特征,揭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组织者,你认为总结区域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4)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优势和存在问题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区域的优势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作为组织者,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当地生态环境的治理? 解析:区域调查一般分以下四步:确定位置和范围——调查区域背景资料——分析原因——探讨整治的措施。需要做的准备是拟定调查提纲,准备到相关机构查阅资料时表明身份的证明等。总结区域特征一般从自然环境、资源、人口、城市、产业、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国土整治时,要从保护尚未出现问题的区域、对已经出现环境问题的区域进行整治两个角度思考;同时,要从公民意识、法律法规和整治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第一步,阅读地图。了解当地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第二步,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图或到气象局查阅当地降水量,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当地干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第三步,结合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当地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第四步,讨论干旱环境下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探讨整治的措施。 (2)一是拟定调查提纲(包括访问提纲和搜集资料的提纲);二是准备好联系公文、用以证明自己身份的证明等。 (3)自然环境、资源、人口、城市、产业、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经济等。 (4)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综合实施各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一、选择题 1.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最终目的是 A.缩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自然差异 B.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克服限制性因素 C.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的收入 D.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选D。区域开发与整治的目标是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弹指一挥间,西部大开发已实施11年。西部开发崛起11年,感动世界,震撼全球。世界感动于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感动于中国建设西部的决心与信心,感动于西部人民的勇敢、智慧、勤奋与魅力;震撼于中国精神和西部精神,震撼于中国速度和西部速度。据此完成2~4题。 2.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3.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解析:对一个地区来说,农业基础薄弱、水土流失严重和自然资源不足都可以通过人类劳动进行改造,而改造又主要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所以对经济起制约作用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国家政府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总是有一定的限额;也不可能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否则就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进步。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目的主要是协调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2.A 3.B 4.B 目前比较公认的首都经济圈,被媒体称为“京三角”,是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极。首都经济圈各城市发展由于长期缺乏联合,极化效应相对较弱,存在包括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港口等在内的无序竞争,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与同样处于沿海开放地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逐渐拉大。据此完成5~6题。 5.从全国来看,首都经济圈是三大经济圈之一,但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区域统筹和整体发展明显不足,这是因为(  ) A.区域内城市各自为战,自成体系 B.原料和能源不足,水资源短缺 C.人才和科技水平相对低 D.工农业基础差 6.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是(  ) A.电力 B.水资源 C.资金 D.气候 解析:“京三角”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由于区域内城市各自为战,自成体系,政治区域统筹与整体发展不明显。另外,这一地区本身水资源不丰富,所以水资源成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5.A 6.B 新华网兰州2012年2月1日电 甘肃省舟曲县将于不久开建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以再现抢险救灾历史,弘扬抢险救援精神,传承古今抗击灾害文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读舟曲及附近地形分布图,回答7~8题。  7.下列对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总趋势北高南低 B.黄土覆盖,干沟万壑 C.河流航运发达,价值大 D.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8.下面四项是小林对舟曲农业灾后重建、立体农业规划的记录。你认为他的记录,哪一项记录错了(  ) A.林牧结合生态恢复 B.河谷甘蔗成带 C.半山林果缠腰 D.高山药材戴帽 解析:第7题,舟曲位于甘肃东南部,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该地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大,多山且地形复杂,不利于航运,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第8题,生态环境脆弱,应注意生态保护,发展立体农业,水热条件不能满足甘蔗生长。 答案:7.D 8.B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草场载畜量东西有明显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解析:图示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由于距海较远,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载畜量减少。该地区应扩大人工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施轮牧、轮流打草制度。 答案:9.B 10.D 加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是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1~12题。 11.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发展低产田 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12.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有(  ) ①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②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③加速发展长绒棉、哈密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及相关的加工业 ④发展“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的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1题,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例如,修建运输通道,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第12题,首先必须明确“火洲”并非热带,不能种植热带作物;其次明确造纸工业需要大量原料、水源,并产生环境污染,由此可排除①②项。 答案:11.D 12.C 13.下图为黄冈市某流域示意图,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水平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将化工厂迁移到西南河流下游,丘陵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选D。盲目扩大梯田面积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全面封山育林,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但不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丘陵山区宜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综合开发利用,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图中化工厂位于居民密集区,且位于河流的上游,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应迁至西南河流下游。 二、综合题 14.读“江苏省示意图”,“徐州市和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空下表,比较徐州市与苏州市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 项目 苏州市 徐州市  有利 相同    不同  煤炭资源丰富,劳动 力、土地价格较低  不利 相同    不同 能源缺乏;用地紧张; 劳动力、土地价格较高   (2)简述振兴徐州市工业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江苏省徐州市与苏州市工业生产条件、工业发展状况的比较以及徐州市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1)题,区域差异的比较应从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农业基础等社会经济方面比较。第(2)题,从图中看徐州市工业总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远远落后于苏州市,且徐州市工业以矿业为主,可采取传统工业整治所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 答案:(1)  (2)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防治环境污染。 15.2010年12月,四川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川藏铁路康定至拉萨段全长1379千米争取在规划期内开工,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川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部分地区河流及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是世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分析该峡谷的形成原因。 (2)图中等温线为该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B、C间等温线弯曲的成因。 (3)简述图示区域内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推测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对河湖水文特征可能产生的影响。 (4)为了促进西藏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加速转型,请你为西藏农业的发展献言献策。 解析:第(1)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成因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板块挤压地壳抬升,二是流水侵蚀深切。第(2)题,观察图中B、C间等温线可以看到在河流处等温线向上游弯曲,说明气温比两侧高,分析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河谷地区地势低,二是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第(3)题,图示西部、北部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滥采滥挖导致草场的退化、土地沙化,南部及东部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森林的破坏,原因是过度樵采,乱砍乱伐导致。青藏地区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又有“中华水塔”之称,水源地植被破坏,会导致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使河流水量减小,湖泊萎缩,同时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第(4)题,结合传统农牧业的特点,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业等;二是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答案:(1)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缓慢抬升;雅鲁藏布江不断侵蚀下切而形成。 (2)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地势比两侧低,气温比两侧高;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顺河谷深入,使河谷增温,气温比两侧高。 (3)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调节功能下降;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等。(任答两点即可) 大江大河的水源地遭破坏,入河水源(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入湖水量减少,(高原上湖泊萎缩,部分湖泊消失);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草原、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其削峰补枯(涵养水源)功能减弱,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任答三点即可) (4)调整农业结构,使结构多元化;科技兴农,培育优良品种,改进农业技术,使农牧业增收;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任答四点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