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解析:第1、2题,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第3题,②位于河流两岸,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 答案:1.C 2.A 3.B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读“川藏公路景观图”,完成4~5题。  4.影响川藏公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资源 C.地形 D.人口分布 5.四川省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是(  ) A.北部山地交通线路稀疏,南部盆地交通线路密集 B.北部山地交通线路密集,南部盆地交通线路稀疏 C.西部高原交通线路稀疏,东部盆地交通线路密集 D.西部高原交通线路密集,东部盆地交通线路稀疏 解析:第4题,川藏公路多分布在山区,受地形影响多呈“之”字形,线路曲折。第5题,四川省西部是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东部是四川盆地,交通线路稠密。 答案:4.C 5.C 6.右图中甲和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解析:选D。虚线处距离近,但没按此线修建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如果是鞍部,则该处地势较低,可修建铁路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是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可以修建铁路线。 7.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2)从地形条件来分析,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示区域山地东、西两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导致这种分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 解析:第(1)题,早期形成城市主要靠自然条件(地形、河流),A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其他城市则没有这种条件。第(2)题,图中可见B、D之间有山脉。第(3)题,影响交通线路密度的自然条件是地形、河流。 答案:(1)A 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山地地形的限制。 (3)东侧 东侧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而西侧沙漠广布,且有山脉阻隔。  一、选择题    据以下史料,回答1~3题。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易经·系辞下》记载:“中日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1.史料中的“聚”“都”“市”均属于(  ) A.乡村            B.城市 C.集市 D.聚落 2.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牧生活之后定居下来形成“聚”“邑”“都”“市”,最基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3.对聚落的外部形态有深刻影响的是(  ) A.当地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 B.居住在其中的人群种族 C.当地的风土民情 D.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欣赏水平 解析:第1题,史料中的“聚”“都”“市”均属于聚落的范畴。第2题,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3题,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答案:1.D 2.A 3.A 4.下图四个地段中,最适合村落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坡度大的山地宜发展林业,不适宜建村落。靠近河流的平地宜作为耕地,建村落易受洪水威胁,而且占用耕地。地势较高的台地既接近水源又不易受洪水威胁,适宜建村落。 右图为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宽阔的平原地区 B.深切的河谷地带 C.平坦的高原面 D.凉爽的高山地区 6.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与水源 B.植被与土壤 C.土壤与降水 D.日照与海拔 解析: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只有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气温稍高,水源充足,适宜人类的居住。 答案:5.B 6.A 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回答7~9题。  7.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 D.地形地质极为复杂 8.跨越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铁路线是(  ) A.襄渝线 B.川黔线 C.宝成线 D.成渝线 9.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影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资源 D.地形 解析:第7题,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第8题,襄渝铁路从湖北襄樊到重庆,跨越第二、三级阶梯;其他三条铁路均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第9题,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发展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在交通线路密度上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答案:7.D 8.A 9.D (2012·启东期末检测)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完成10~11题。  10.为了加强乙村和甲城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11.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 ②邻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0题,在山地丘陵地带,修路最好沿等高线修建,坡度不大,施工容易,交通安全。第11题,铁路从市区穿过,对市内交通影响较大,还会带来噪声污染。另外,此铁路横穿山地,坡度太大,不利于施工。 答案:10.C 11.D    山东省建设的“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是以济南为中心,形成“井”字形网络格局,全省17个地市境内都通高速公路,省会至各大、中城市实现快速直达、当日往返。据此回答12~13题。 12.山东省高速公路形成“井”字形网络格局,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受到了山东地区中部山地的影响,为了避开山区 B.主要受政府的规划影响,为了平均分布路网 C.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到各大城市的分布 D.主要考虑山东经济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全国的路网分布 13.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高速公路修建的要求应当是(  ) A.以联系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为主 B.以直达为主,兼顾沿线经济点 C.以行车高速为主,不考虑地形因素 D.以联系经济点的多,促进经济发展为主 解析:第12题,易误选A项,错把自然因素当作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导因素。目前的科技水平,人们可以在崇山峻岭中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路线,所以制约现在交通运输线的主导因素应该是经济因素。第13题,高速公路突出一个“快”字,所以其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答案:12.C 13.B 二、综合题 14.读“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其目的是避开________。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________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________,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成本高,难度大,所以建交通线要避开不利地形,如陡坡,以降低工程建设的难度。 答案:(1)呈“之”字形分布 陡坡 (2)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15.图1是某校兴趣小组对图2四条线路中的两条线路沿线聚落调查后作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条线路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哪一条?分析其自然原因。 (2)分析a、b两条曲线最有可能是沿甲、乙、丙、丁四条线路中的哪两条线路所得的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3)分析a、b两条曲线所代表的聚落特征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该题组通过两幅图对比建立关联性分析。第(1)题,考查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而该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乙线路自然条件最差,人口密度最小。第(2)、(3)题,聚落的分布、规模大小与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就我国而言一般南方聚落规模小、密度大,北方则相反。 答案:(1)乙线路人口密度最小。乙线路经过的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温带沙漠气候不适宜人类居住。 (2)a是沿线路丙,b是沿线路丁所得的结果。甲、乙线路附近人口稀疏且聚落出现频度变化不大;丙线路穿过沙漠、黄土高原直到东部沿海,聚落出现频度变化大;丁线路穿过江南丘陵和长江沿岸平原,聚落密度大且变化大。 (3)北方地区聚落出现频度变化大;江南丘陵和长江沿岸平原聚落分布集中,出现频度高。聚落受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