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有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据此回答1~3题。  1.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导致亚马孙森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 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解析:第1题,亚马孙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与大气环流、地形、暖流等因素有关。第2题,过度的迁移农业是为了解决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问题。第3题,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1.B 2.D 3.A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对全球环境意义重大。据此完成4~5题。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 ①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5.雨林群落高大茂密的原因是(  ) ①热量充足 ②水分丰沛 ③生长季节连续 ④土壤肥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热带雨林地区全年水热充足,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但其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很少。 答案:4.B 5.A 读“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矿质养分循环模式图”,回答6~7题。  6.与乙森林系统相比,甲森林系统的(  ) A.生物体储存的养分少 B.落叶层储存的养分多 C.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少 D.系统整体的物流量大 7.全球的乙森林系统主要分布在(  ) A.非洲大陆 B.大洋洲 C.亚欧大陆 D.南美洲 解析:第6题,根据生物量m的大小可判断出,甲森林系统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乙为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根据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代表物流量的大小可知,生物体储存的养分甲大于乙,落叶层储存的养分乙大于甲,土壤中储存的养分甲大于乙,排除A、B、C。由图中箭头粗细可推知甲系统整体物流量大,D项正确。第7题,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C项符合。 答案:6.D 7.C (2012·苏州模拟)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8~9题。  8.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 B.密 C.中密 D.稀疏 9.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密度的防护林对降低林区附近风速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范围的扩大,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小,所以从经济和生态方面考虑,宜采用中密的防护林。第9题,工矿区的大气污染较严重,防护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作用;城市地区的防护林可以起到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防护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答案:8.C 9.A 10.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城市大气碳氧平衡 B.有明显的增温降湿效应 C.减少城市地区日照时间 D.消除城市大气酸雨污染 解析:绿地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从而调节城市大气的碳氧平衡;绿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城市温度、增加城市大气湿度的作用;影响城市日照时间的主要是天气状况,而非绿地;绿地可以吸收部分废气,但不会消除城市大气酸雨污染。 答案:A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所示地区的气候与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全年高温 B.有明显的旱季 C.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 D.充足的热量 12.图中生态农业主要充分利用了(  ) A.生物资源 B.光照资源 C.水资源 D.土地资源 解析:第11题,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第12题,西双版纳的人工多层热带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 答案:11.B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1:下面为“2009年世界原木消耗量最大的五个国家原木消费量、自给率及中国原木进口主要来源图。”  材料2:下表为“五个国家的人口、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木材蓄积量资料表”。 国家 美国 加拿大 中国 芬兰 瑞典  人口(万人) 30 406 3 331 13 3474 531 922  国土面积(万 平方千米) 963.20 998.47 959.81 33.81 45.00  森林覆 盖率(%) 33.1 34.1 20.4 71.0 54.0  木材蓄积 量(108 m3) 243.0 172.3 137.2 20.2 24.0  材料3:下图为“1993~2009年中国原木生产量、消费量变化曲线图。”  (1)材料1中原木自给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中国原木进口最大来源国的森林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林。(4分) (2)自________年以后,我国原木进口量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是在东北、西南林区加强了对________的保护工作。(4分) (3)森林的过度砍伐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芬兰、瑞典两国森林覆盖率高,人均木材蓄积量很大,但两国仍需大量进口木材,简述其原因。(6分) (5)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1图可判断原木自给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原木进口最大来源国是俄罗斯,主要森林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第(2)题,读材料3图可知1997年(或1998年)后,我国原木消费量明显大于生产量,说明原木进口量明显增加;我国东北、西南主要是天然林。第(3)题,森林被毁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第(4)题,芬兰、瑞典地处高纬度,且均为发达国家,本国木材品种较为单一,木材消费量大,且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所以仍需大量进口木材。第(5)题,我国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对木材的需求量又比较大,因此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应采取的措施有: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木材利用率、开发木材替代品、从国外进口木材等。 答案:(1)美国 亚寒带针叶(或针叶) (2)1997(或1998) 天然林(或森林) (3)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或温室效应增强) 生物多样性减少(或大量物种灭绝) (4)①木材加工业发达(或木材消费量大);②保护本国森林资源;③本国木材品种较单一(或本国森林生长较慢)。 (5)①大力植树造林;②提高木材利用效率;③开发木材替代品;④从国外进口木材。 14.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要_______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2分) (3)从图中还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_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4分) (4)根据图示信息,玛雅文明衰落最可能的原因是(3分)(  ) A.热带迁移农业 B.商业性伐木 C.修路 D.城镇建设 (5)从玛雅文明的消失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示?(4分) 解析:第(1)题,本类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弄清图表大致因果联系,将填写选项与图表对接,根据图表提示选择答案。本题有三个关键关联点,一是砍伐联系“燃料、建筑材料”;二是森林消失联系“水土流失”;三是农业生产力下降联系文明衰落。第(2)题,读图可知,从放弃耕种到再生树林约20年。第(3)题,根据第(1)题推理森林消失导致的是水土流失,属于流水侵蚀。第(4)题,图表展示的是原始迁移农业流程,因此,在雨林毁坏的几种活动中,迁移农业是最可能的。第(5)题,玛雅文明的消失,根源就在于砍伐森林,因此,启示应围绕森林的保护展开。 答案:(1)②①③⑤④或①②③⑤④(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20 (3)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4)A (5)保护森林,植树造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育林结合;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依法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等。(其他合理的说法也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