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下表是“二战后日本工业结构调整表”。读表,回答1~3题。
调整阶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主导产业
轻工业
重化工业
高科技工业
重点部门
纺织、食品
钢铁、金属加工、机械、炼油、石油
微电子、新能源、宇航、生物工程、新材料、人工智能
年份
1955 1980
1.分析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变化,由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科技工业
B.主导产业经过调整后不断升级,创新产业代替传统产业
C.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是本国的资源日益减少
D.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因是利用新的主导产业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伴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出现轻工业、重化工业转移到其他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日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B.有利于转入国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C.有利于转入国提高产业水平,防止环境污染
D.有利于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会给投资对象国,同时也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好处。下列选项不属于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本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是( )
A.造成国内经济要素价位升高,例如劳动力成本提高、内部交易成本提高、地价提高等,不利于吸引外资
B.产业转移也要向海外进行投资,使得本国资金有一定的短缺
C.产业转移会引起国内失业人口增多,造成市场萎缩
D.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题,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产业转移也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产业由耗能大、耗资源多的企业升级为高科技工业。第2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对于发达国家把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产业转移常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产业转移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第3题,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引起国内失业人口的增加。同时产业转移也伴随着资金的转移,造成本国资金的短缺,但从长远看,产业转移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1.C 2.C 3.D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图”。读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的该产品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的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5.产品的生命周期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产业转移线路可能是:甲国—乙国—丙国
B.该产业转移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该产业转移主要反映了资本转移
解析:第4题,第一阶段丙国主要以出口为主,但国内也有需求,并不是全部出口,选项A错误;进入第二阶段,丙国由出口为主变成进口为主,说明原有的优势降低,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从而导致产业转移到乙国,但丙国的技术水平更高,排除选项B。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优势丧失、产业转移的过程,甲国也不例外,选项C错误。D项,该产品的三个阶段的转移,促使不同的地区进行产业升级,也反映了各国家技术水平的差异。第5题,结合三个阶段的产业转移,可以得出产业转移的线路是由丙国转移至乙国再转移至甲国,A项错误。由于电子产品和矿产资源无关,主要反映了技术水平的转移,排除B、D项。
答案:4.D 5.C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共振。结合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完成6~7题。
投 资
地 区
招 商门 槛
土 地
价 格
平 均
工 资
环 保
门 槛
苏 南某 市
5 000万元
100万
元左右
3 000元左右
要求高
苏 北某 市
1 000万元
20万
元左右
1 000元左右
要求较低
6.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鸟”,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7.江苏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6题,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可知,苏南地区招商门槛、土地价格、工资水平、环保门槛都较高,适宜发展经济效益高、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较轻的工业,对比四个选项,需要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选A。第7题,对产业转入地来说,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但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6.A 7.C
(2012·北京东城区期末检测)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图”,回答8~10题。
8.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在缩小
B.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有所减慢
C.近年来西部地带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了中部地带,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D.东部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
9.为降低生产成本,某棉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的因素可能是( )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廉价劳动力
C.接近消费市场
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10.下列关于该类工业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
B.可能会给移入区带来环境污染
C.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
D.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解析:第8题,读图做出判断,东部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第9题,棉纺织企业属于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某棉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其原因是接近廉价劳动力。第10题,棉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缩短了C地带产业升级的时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8.D 9.B 10.A
读“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甲图)”和“IT产业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乙图)”,回答11~12题。
11.甲图中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②、③分别是指( )
A.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B.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闽南地区、珠江三角洲
D.山东半岛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解析:根据与中国台湾、韩国的地缘关系,结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布状况可确定①、②、③分别是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答案:B
12.根据乙图所反映的IT产业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今后我国IT产业发展的核心策略是( )
A.发挥劳动力价格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
B.加强市场营销,努力拓展国际市场
C.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扩大规模效益
D.加大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
解析:乙图金字塔自下而上依次为加工组装、营销运输、研发与核心技术环节,因此我国要在IT产业的全球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图中表示某公司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a、b两国为发展中国家,c、d为发达国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在Ⅰ阶段,该企业向a国进行产业转移,其主要原因是利用a国的____________。(3分)
(2)在Ⅱ阶段,该企业向b、c、d三国也进行了产业转移,其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该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4)若控股公司在日本,试分析影响其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及知识的迁移、变通能力。在阶段Ⅰ该公司首先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而原料从发达国家输入,产品又销往b、c和本国,所以此时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利用a国廉价的劳动力;在Ⅱ阶段,该公司不仅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也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并且产品主要是在生产所在国销售,此时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接近市场;从图中提供信息可知该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形式有:合资、新建、收购、兼并等;日本企业向国外转移,主要是受到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价格上升、内部交易成本提高的影响,加之外部条件的吸引。
答案:(1)廉价劳动力 (2)接近产品消费市场
(3)合资、新建、收购、兼并
(4)①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价格上升;②地价等内部交易成本上升;③周边国家的吸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下图示意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
材料2:2012年1月10日,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筹备工作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海南海口市举行,来自泛珠三角省区的代表出席于本次会议,下图为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
(1)工业的“二次转移”导致了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试分析这种“集群效应”对广东边远地区的发展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8分)
(2)A、B两地间相互输出的内容有何不同?(6分)
(3)简要说明珠三角与香港经济发展有何互补性。(6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第(1)题,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较多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破坏,占用大量耕地。第(2)题,A地经济水平高,向B地主要输出资金、技术、工业产品等;B地经济水平低,但劳动力、水能丰富。第(3)题,香港第三产业发达,拥有充足资金、市场、技术、信息等;与之相比,珠三角劳动力丰富廉价,地价较低。
答案:(1)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消极影响:加剧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占用大量耕地。
(2)A地向B地输出资金、技术、工业产品等;B地向A地输出劳动力、能源(电力)等。
(3)香港以转口贸易、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闻名,拥有充足的资金、市场、技术、信息等;而珠三角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地价较低。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