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解析:第1题,该图是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分布简图,反映不出区域的面积大小、形状及边界的信息,故A项不正确;图中也显现不出区域进一步划分的信息,因此不存在下一级区域,故C项不正确;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理论上的分界线,但并不明确,其界线是过渡性的,故D项不正确;内部特征相对一致是区域划分的基本特性,B项正确。第2题,区域图中草原放牧区和农业区反映不出农业发展水平;干湿地区与农业类型的联系反映的是生产特点方面的内容,故B项不正确;干湿条件本身就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故D项不正确;不同的干湿条件对农业的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1.B 2.C (2012·马鞍山期中检测)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两地气候要素和数值差异最为显著的是(  ) A.降水和干湿状况     B.季节变化 C.气温和热量 D.气压和盛行风向 4.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原因是(  ) A.气压带和风带 B.纬度位置 C.距海远近 D.沿岸洋流性质 5.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解析:由于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水热条件的差异显著,分别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的热量与水分的差别使农业生产呈现不同的特点。两地纬度位置差异较大,使其气温和热量差别较大,加上降水量的不同,使两地农业耕地类型不同,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答案:3.C 4.B 5.D (2012·苏州期中检测)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6~8题。  6.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7.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8.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 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解析:第6题,甲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区域降水较少。第7题,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以水田为主,分布较为分散;土壤为水稻土,是在长期种植水稻过程中形成的肥沃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第8题,丁省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与丙省(山东省)相比,经济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小。 答案:6.B 7.A 8.D (2012·抚顺模拟)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9~10题。  9.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水汽易进入 B.地势较高,受地形抬升作用 C.地势较高,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 D.锋面遇地形阻挡,在此停滞 10.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A.降水少,气候干旱     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D.机械化水平高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Q处年降雪日数要多于周边地区,由于Q处位于贺兰山的西侧,为西北风的迎风坡,因此降雪日数较多。第10题,该地区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年降水量小;与东北平原相比,具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 答案:9.B 10.C 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解析:第11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人地关系的矛盾不明显。第12题,C点的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A点的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优势,属于工业化阶段;B点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故正确的顺序是C—A—B。 答案:11.B 12.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2012·江西九校联考)2012年1月16日新疆晨报消息 新疆喀什经济特区已签投资协议183.3亿,今后的喀什将会被打造成中国西部的“深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喀什地区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多个国家接壤,有6个一类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喀什地区蕴藏有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63种矿产,石膏产量居全国前列,蛇纹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 材料2:“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左下图)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右下图)。  (1)据图说明喀什所在地区和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4分) (2)比较喀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完成下表。(6分) 喀什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特色农业  基塘农业  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3)试比较说明深圳和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8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第(2)题,喀什地区气候干旱,依靠冰雪融水形成绿洲农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发展了基塘农业。第(3)题,分析材料可回答喀什成为特区的优势条件。 答案:(1)共同点:多沿铁路线分布。 不同点:喀什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 (2)绿洲农业 水资源不足 人均耕地少(耕地不足) (3)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是我国著名侨乡;劳动力丰富。喀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枢纽位置。 14.(2012·临沂模拟)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地理条件(格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不同。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甲图是“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示意图(B表示贡献率大小)”。  材料2:乙图是“自然条件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示意图(B表示贡献率大小)”。  (1)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大小明显存在东西和南北空间上的差异。请分别叙述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12分) (2)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农业产值的变化。在空间差异上,自然条件的变化引起农业产值增长最明显的地区是________;在时间上,从1979~2002年我国的自然条件中,________(填影响因素)引起了农业产值的波动变化。(4分) (3)乙图中M地区是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的地区,请分析其主要的区位优势。(6分) 解析:第(1)题,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为深刻。我国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分布,西部与东部地形不同;自西向东,距海远近不同,水分条件不同。在南北方向上,纬度不同,水分热量条件不同。第(2)题,读甲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3)题,影响工业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是资源条件,本问应主要说明南方地区发展工业的资源条件。 答案:(1)东西差异的原因:我国东部主要为平原、丘陵,位于季风气候区;西部为高原、山地,位于非季风气候区。南北差异的原因: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 (2)北方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气候(变暖) (3)有色金属、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丰富。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