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下图为欧洲西部四国2010年各种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1~2题。  1.图中平均消耗每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D。丁国以核电为主,煤炭、石油比重最小,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 2.依据图,可推知(  ) A.甲国常规能源丰富 B.乙国水能蕴藏量大 C.丙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国际油价上涨对丁国影响很大 解析:选A。欧洲西部四国均为发达国家,而甲国未发展核电,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能源为主,最可能为常规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乙国核电比重远大于水电比重,应为水能贫乏的国家;丙国水力发电比重最大,地形应有较大的落差;丁国石油在能源中的比重较低,受国际油价影响不大。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4.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结合图分析可知,林地面积在前期和后期均有增加,旱地面积在前期增加最多,因此可排除A、C两项,综合分析图中水田和旱地的总体的变化可知,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总体上是减少的。第4题,解此题的关键除读图外,尚需认真审题,审题的关键词为“由退化趋于好转”,因此,在图中表现应为,在“前期”和“后期”分别处于0值横轴的上、下两方。 答案:3.D 4.B    下图是某种自然资源(阴影部分)的全球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  ) A.盆地和湖泊周围 B.沿海与大陆架上 C.大陆边缘与岛屿 D.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 6.该自然资源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冰川 D.煤炭 7.近几十年来,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大气臭氧层变薄 C.人们的需求量增大 D.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极等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第6题,由其分布地区可推断该自然资源为冰川。第7题,全球变暖是冰川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5.D 6.C 7.A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8~9题。  8.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高,因此B说法错误。 9.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 解析:选D。我国寒潮暴发主要在冬半年,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冬季由于北方农业生产的农闲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小,南方地区频次低,但喜温农作物受影响大,故寒潮频次高,农业生产不一定减产,主要看发生的季节,晚春季节,危害大;由此判断D项正确。    (2012·萧山期末练习)下图为“1978~2000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A.平原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 C.湿润地区 D.外流区 解析:选D。根据图中水灾多发区的分布,结合选项中各区域的范围,显然D选项能够和图中水灾多发区相吻合。 11.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 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 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 解析:选B。各地区水灾的成因要注意考虑其自然和人为原因。西北地区降水少,其水灾的发生应主要和全球变暖、春季雪灾增多有关;黄土高原水灾主要和该地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多发和围湖造田、降水多且降水时间长等有关;东北地区由于建国后对湿地的开发,导致其蓄水能力减弱,水灾多发。    (2011·高考江苏卷)下图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相关。据此回答12~13题。(双选)  12.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 B.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C.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小 D.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解析:选AD。从图中可以判断出等值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数值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洛阳市向南有一条值为12的闭合等值线,其范围内是一相对高值区,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13.关于年干旱旬数分布特征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B.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C.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主要受河流影响 D.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解析:选AD。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直接关系,所以年干旱旬数的分布特征其实就是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说明该地干旱旬数小,降水多,这是因为该地位于熊耳山的夏季风迎风坡上,故选A;②地区较①地区干旱是因为②地区位于熊耳山的背风坡,与纬度高低关系不大;③地区等值线分布规律与位于崤山的夏季风背风坡相关,与黄河的关系不大;导致豫西部分地区的年干旱旬数和降水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季风,故D选项正确。 二、综合题 14.(2012·广东佛山模拟)2011年3月,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和利比亚遭受多国部队军事打击等事件,导致全球石油价格大幅震荡。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下图是世界核电站分布图。图中A为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地;图中B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011年3月11日因地震海啸导致泄漏;图中C为利比亚,3月19日开始遭受多国部队军事打击。  材料2:下图为2011年2~3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材料3:利比亚是北非重要产油国,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原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除石油外,还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资源;利比亚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古罗马的斗技场遗址和其他朝代的古堡、宫苑、清真寺等名胜古迹,同时地中海沿岸是夏季游览和疗养胜地,多年来都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1)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发生时,该地吹________风,污染空气首先飘往________洲;被日本福岛核泄漏污染的海水将首先流往________洲。 (2)世界核电站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月11日至3月25日期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特点为:________;根据材料,分析其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3,试分析利比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解析:(1)风向从核扩散方向做出判断,影响地区从图中读出;日本核泄漏污染通过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北美地区。(2)核电站的分布从图中读图,其特点要归纳总结。(3)3月11日至3月25日期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特点从图中判读即可,原因要结合材料分析。(4)利比亚的产业结构从材料中结合产业生产实际做出分析;解决的措施从利比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实际来分析。 答案:(1)东或偏东(注:虽然该地处于西风带,但该道题问的是核泄漏发生时,短时间内的风向,读图直接可得) 欧 北美 (2)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东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沿海(沿河)地区 (3)先降后升 下降原因:日本经济发达,是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地震导致消费量减少;上升原因:利比亚是重要石油生产国,战乱导致石油生产和出口量下降 (4)问题:以原油出口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第二产业向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石油加工、金属冶炼、化学等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 15.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本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成因、河流水文特征。第(1)题,河流水文特征从径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及径流的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结合东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作答即可。第(2)题,强调自然原因,从地势低平、季风的不稳定特征分析即可。 答案:(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