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图(图中400 mm、800 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的特征是 (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具有层次性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  ) 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解析:第1题,该图所示区域没有表达出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地区的边界,在每个干湿地区的内部其降水量即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第2题,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邻近的地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答案:1.B 2.C 3.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相比较,区域特征的不同点是 (  ) A.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但人口比西藏少 B.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西藏位于第一级阶梯 C.新疆和西藏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D.新疆为坝子农业,西藏属于河谷农业 解析: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人口也比西藏多,选项A不正确;新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属高山气候,选项C错误;新疆应属于绿洲农业,坝子农业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选项D错误。 答案:B 4.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解析:乡村地域的范围通常比城镇地域大;乡村地域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城镇地域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答案:D 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回答5~7题。  5.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联系性 D.连续性 6.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比乙区域复杂 B.甲区域城市呈岛状 C.甲区域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大于乙区域 D.乙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 7.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6题,乙区域经济发达,城市结构复杂,城市呈岛状,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第7题,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 答案:5.C 6.D 7.A 8.下列地理事物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分布形式上形态一致的是 (  ) ①东北农林基地 ②哈尔滨市 ③哈大铁路线 ④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东北农林基地与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均表现为面状,哈尔滨市表现为点状,而哈大铁路线表现为线状。 答案:D 读某区域劳动力职业构成表,完成9~10题。 职业 劳动力职业构成比重(%)  合计 100  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3.4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2.8  商业服务人员 22.4  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 11.3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50.0  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0.1   9.当前,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 (  ) A.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B.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C.服务业的发展 D.乡村地域的支撑 10.该区域目前所处的区域产业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解析:从该区域的劳动力职业构成看,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可以推测,该区域的产业产值构成是“二、三、一”;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9.B 10.C 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回答11~12题。  11.该省可能是 (  ) A.辽宁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 解析:根据上图分析2000年后,第三产业占60%以上,第一产业占10%以下,可知该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选项所给的四个省中,台湾省经济最发达,所以选C。 答案: C 12.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  )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 解析:通过分析该省三次产业结构可知,该省目前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特点,因此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从图中只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能知道产值的具体状况。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2009年,在评选的中国境内100年来最有价值的地学大发现中,名列第一的是“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首次提出的秦岭—淮河线”,这一观点的提出首次明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1)作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的秦岭—淮河一线是________(明确的/模糊的)。(4分) (2)“北麦南稻”是我国粮食作物分布的总体特征,但我国北方许多地区也产水稻,而南方地区也存在旱作耕地,这说明了区域的什么特点?(9分) (3)2011年夏季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遭受严重的旱涝灾害,而使部分水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有人预测该年下半年东北的大米价格会上涨,这个人是依据区域的哪个特征做出预测的?(5分) 解析:第(1)题,作为自然地理分界线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气候区、干湿区、植被区等诸多自然地理分界线,这些区域的界线均是模糊的。第(2)题,“北麦南稻”体现的是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的相似性;“北方许多地区也产水稻,而南方地区也存在旱作耕地”则说明,在同一区域内部的相似性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一致。第(3)题,南方水稻减产导致东北地区大米价格上涨,体现的是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1)模糊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似性是相对的,并不是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3)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7月1日特区扩容正式实施,宝安区、龙岗区等纳入特区范围,特区面积由395平方公里扩容至1 948平方公里,深圳由此进入“大特区”时代。 材料2:2012年1月8日,在深圳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11年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长10%以上辉煌地度过了“十二五”局之年。下表为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9年 37.0 20.5 42.5  2000年 1.2 50.5 48.3  2011年 0.1 48.8 51.1  (1)深圳在30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当时的区域特征的是(4分) (  ) A.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三、二、一”的格局 C.区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 (2)深圳扩容表明其区域空间结构范围扩大,试分析影响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0分) (3)试分析深圳设立特区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8分) 解析:第(1)题,3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渔村,说明其处于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2)题,深圳设立经济特区以后,在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优惠政策支持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口逐渐密集,这些变化对特区扩容提出了要求。第(3)题,结合第(1)题及材料2分析即可。 答案:(1)D (2)社会经济活动密度加大;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区域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对外联系日益密切。 (3)第一产业比值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成为经济的主体。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