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综合题的答题技巧  一、常见综合题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条件限制词是“图示小区域”“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答方式词是“扼要说明”。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回答时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清楚地将内容表达出来。 二、非选择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 非选择题的解答是一种书面表达,在书面表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导致得分率低。 1.名词不清,错别字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本地理事物的识记存在不足。如甘肃写成甘苏,地垒写成地磊等。 2.词不达意,口语味浓:不能用正确的学科语言反映地理事物,表达说明地理问题,如:“投资大”说成“花钱多”,“自北向南”说成“由上往下”等;对地理原理、规律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明于心而不明于笔,写出来的与心里想的正好相反,甚至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的或者是极端不负责任、缺乏科学态度的严重错误。 3.画蛇添足,做无用功:这类问题绝大部分由于审题不清,对题干要求中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常见的有只要求评价自然原因,却长篇累牍地阐述人为原因;只要求答出某种地理要素,却过多地一一展开等。 4.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字较多、涉及面较广的论述性、评价性的简答题中。有些学生在展开分析时往往不能遵循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或者按照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思维层次一一表述,而是出现时空的跳跃或层次的混杂。例如,在描述某地的地理特征时,一会儿描述东部的地形条件,一会儿又描述西部的人口状况,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描述东部的交通状况等,不能给人清晰的思维顺序。 5.要点不全,套话连篇: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区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有些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对于题目给出的一个具体区域,我们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具体分析,例如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或邻近哪些发达地区等;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海运廉价、经过的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 6.区域定位不准: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地图上,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借助经纬度、海陆轮廓特征或代表性的地理事物等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一旦“识地”出错,再多再好的“析理”也是枉然。例如我国的国土整治,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西北为荒漠化的防治、华北为中低产田的改造、长江中下游为退田还湖等。如果定位出错,国土整治的知识迁移亦会出错,答案就跑题了。  常见综合题题型 题型1 特征类设问 设问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某区域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某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答题模板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  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需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例1】(2012·安徽宿州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下面为喀什所在地区的地形和水系分布示意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示意图。  材料二:喀什位于我国最西点,总面积111 794平方千米,总人口39 794万人(2010年末)。其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境线长388千米。喀什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有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30多种矿产。石膏储量居全国前列,蛇纹岩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喀什的古老人文景观和独特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喀什是南疆的交通枢纽,交通比较发达。 (1)简述喀什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解析:第(1)题,喀什地区的河流为内流河,从气候类型看,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结合气候来看,水量小,冰雪融水补给,有夏汛,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内流河,冬季断流。第(2)题,从图甲可以看出,为冲积扇,地形平坦,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邻国多,可以发展边境贸易,资源丰富,交通枢纽,旅游资源丰富,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答案:(1)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有夏汛,冬季断流(或答“季节河”)。 (2)①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冲积扇(绿洲)范围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②与中亚等地国家交界,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③是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比较便利;④资源(旅游、矿产等)丰富;⑤国家政策支持。 题型2 成因规律类描述 自然地理综合题多表现在地球的运动规律、地表的物质循环与交换原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等,人文地理中,多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城市、交通、商业活动等区位要素的分析与评价方面。对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对地理事物本质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上升到运用、表达、加工、解释或揭示问题的高度。解答此类问题,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基本的地理规律、原理,运用得当;其次,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答题方向,区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再次,要充分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并在答案要点中体现出来,不可言之无物,空话连篇,要做到具体、条理,合乎逻辑;最后,还要注意对不同地理原理常见答题思路与规范性语言的积累。答题时一般选取其中最具优势或最明显的要素进行阐述,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例2】(2012·湖北宜昌高三调研)读“利比里亚自然地理要素图”及相关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利比里亚是传统的农业国,全国再耕地面积380万平方千米,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不足1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3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木薯,2005年水稻单产仅为1 275千克/公顷,粮食不能自给,60%依靠粮援。近年来中国与该国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  (1)甲城素有“雨都”之称。试分析甲城夏季降水丰沛的原因。 (2)简析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城夏季降水丰沛的原因有位于赤道北部,夏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湿作用明显;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的有利区位条件有耕地面积广(沿海平原和河流谷地面积广);水热充足;劳动力丰富;土壤肥沃;人口丰富,对粮食需求量大等。 答案:(1)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湿作用明显;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2)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沿海平原和河流谷地面积广);水热充足;劳动力丰富;土壤肥沃等。 题型3 开放性分析评价 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实行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教学评价而设此类题目。试题往往对某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不给出唯一答案,保留开放式的结果;同时设计一些运用地理原理来进行判断、分析有一定深度的知识点,鼓励对待问题的不同视角、见解、想法和思维方式等。开放性的设问可以在多种题型中展开、交错渗透。此类试题,要求对题目给出的文字、图表信息,进行综合筛选后,理清答题思路,力争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答案开放,但也要紧紧围绕“主题词”,自圆其说,不可漫无边际、机械重复等。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3】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于2011年4月1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金砖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五个成员国。  金砖国家成员国在经贸领域有较强的互补性,如巴西铁矿资源丰富,我国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从巴西进口铁矿石。一艘装载铁矿石的船只由巴西驶往我国,如果从上面地图标绘的A、B两条航线中选择一条作为航行路线,你认为选择哪一条航线较合理?理由是什么?(要求写出两条理由) 答案:航线A。理由:A航线航程较短;可顺洋流航行,节省航行时间。 航线B。理由:B航线不用支付经过巴拿马运河的通行费用;船舶的装载量不受限制。 题型4 异同类比较 本类题目多见于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或某种地理事物模式分布图,也可能是气候、水文等某种地理要素统计图。设问方式以简答、填空、设计表格及填表等,考查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如比较两地气候特征、天气特征,两条河流水文特征,两地人口特征、经济水平的差异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是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典型地物等相关信息,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其次是根据答题要求,进行区域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的迁移;最后是力求做到层次清楚、要点全面、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例4】(2012·成都高三检测)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图”,图中虚线为不同时期种植业分布北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①②两地地形特征的异同。 (2)图中河口以上河段水量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原因。 (3)简述图示区域种植业分布的变化及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4)与成都平原比较,图中③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5)长期以来,M省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试根据该省资源状况列举其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植业分布北界随时间推移不断北移,过度农垦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①为内蒙古高原或鄂尔多斯高原,②为黄土高原,河口以上河段水量变化的趋势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水下渗严重;几乎无支流汇入;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与成都平原比较,图中③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不利条件是降水少,冬季气温低,土壤盐碱化和风沙危害严重。M省为山西省,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发展了冶金工业、(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等重工业。 答案:(1)相同点:①②两地地形类型均为高原。 不同点:①地地势平坦,沙漠广布;②地黄土覆盖,地表崎岖(沟谷地貌发育)。 (2)逐渐减少 原因: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水下渗严重;几乎无支流汇入;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 (3)种植业向北扩展;影响:使该区域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 (4)优势条件: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不利条件:降水少;冬季气温低;土壤盐碱化和风沙危害严重。 (5)冶金工业(钢铁或炼铝工业);(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电力工业。 题型5 实验、应用类探究 要求利用身边生产、生活中可以找到的材料,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地理实验活动,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关地理实验的试题不断出现,主要从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的结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实验所体现的地理原理等方面设问,多以开放式的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时主要考虑实验课题的实用性、实验用材的可得性,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和实验原理、结论的合理性等。 此类试题往往结合社会热点,以人口、资源(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或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给出大比例尺小区域地图,以及区域相关地理要素的统计图表等。要求深刻揭示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等。其常见的设问方式是开放性的简答题,如简要评价某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针对某项问题展开研究需要收集的资料等。此类试题,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合理迁移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突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是评分的依据。 【例5】(2012·江苏姜堰高三联考)济南市某校“地理社团”在2011年暑期用一周时间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研究了该时间内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大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小图示意苏门答腊岛。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模拟区域和探险路线图 (1)社团成员们发现,有许多地点经度或纬度相近,但自然现象却差异明显,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按要求补充表中内容。 地点 现象 分析  ①和② 风向不同 ①是_______风,②是_______风,②风向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  ③和④ 气候不同 ③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④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和⑥ 自然带不同 ⑤是____________________带,⑥是__________________带,⑤和⑥不同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特征,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2)苏门答腊岛素有“天然地质灾害的超市”之称,曾多次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3)⑥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纬度相当,但①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②位于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季风),③④位于非洲赤道附近的东西两侧,③位于东非高原上,海拔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④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⑤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⑥位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这是因纬度不同导致的热量差异形成的自然带不同。 答案:(1)东南 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 地形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差异性 从赤道到两极 (2)苏门答腊岛位于火山地震带(或板块交界处),导致岛上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地形崎岖,坡度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 (3)乳畜业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乳类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交通发达;科技水平高;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资源丰富。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