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 总分:100分) 考查知识点 试题难易分布   基础 中档 稍难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3、4、5、6、8、9、11、26  2、7、10、27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2、14  13  15   荒漠化的防治  16、17、18、20 21  19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22、23、25 24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图3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 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据此完成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草原开垦 ②过度放牧 ③大量捕杀 ④种群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6.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目前阿拉斯加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平方千米,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回答7--8题:  7.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 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下图1和图2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9-11题。 图1 图2 9.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10.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增加 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 D.洪涝灾害多发 11. 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 )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图7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13题。  12.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答案】C 【解析】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间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事故次数的统计,故只能由地理信息系统工作形成。 13.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地区( ) A.甲地是城市忠信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棉花遥感识别是棉花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关键,以下是我国北疆地区不同日期棉花光谱信息与其他作物光谱信息的曲线分析图。图中前3个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分别为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读图,回答14---15题:   14.容易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的最佳波段是(  ) A.蓝波段 B.绿波段 C.红波段 D.近红外波段 15.根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份和9月份相比,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期在6月份 B.盛絮期棉花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明显升高 C.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D.棉花随着植株增高、叶片增多,叶面面积系数增大,覆盖率增大,反射率逐渐降低 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乙地形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 D.土地盐碱化 17.造成乙地形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破坏植被 ②该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18--19题。 降雨 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18.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19.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8.D  19.B 【解析】:第18题,分析表格中泥沙量数据即可得出答案。第19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最大,说明不利于水土保持,其生态效益最差,即可排除②。把“荒草地”和“油松幼林地”的两组数据对照可以看出,荒草地的水土保持效果较好,所以不能简单地说“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可排除④。 图2所示鱼鳞坑是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最终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回答20—21题。  20.鱼鳞坑主要发挥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21.图中首选植树的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新华社巴西利亚2010年8月31日电 巴西环境部8月31日公布的数字称,自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的12个月中,巴西亚马孙雨林的毁林率同比下降至6年来最低。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破坏的直接原因,巴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以保护亚马孙雨林免遭进一步砍伐。据此回答22--24题:  22.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  )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繁衍物种 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⑥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⑤⑥ 23.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24.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25.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 (  )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 ②降低噪声、减轻污染 ③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④划分车道、隔离交通 ⑤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道路绿化带不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二大题,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2)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 【答案】(1)“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干流西侧直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1:为了搭建荒漠化治理全民参与的平台,动员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身荒漠化治理这一公益事业,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与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联袂打造的公益事业品牌甘青宁运营中心2011年11月11日上午在兰州举行了挂牌仪式。 材料2:甘肃省地理简图。  材料3:2000~2010年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年 19.6 44.8 35.6  2003年 18.4 46.7 34.9  2005年 15.6 43.4 41.0  2008年 14.6 46.3 39.1  2010年 14.5 48.2 37.3  (1)下列关于甘肃这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2分) (  ) A.区域界限模糊 B.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具有明显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和其他省市没有任何联系 (2)根据材料3,分析甘肃省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3分)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100字左右,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回答)(8分) 【答案】: (1)C  (2)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更明显,第三产业波动较大。 (3)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电、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 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交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