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 (2012·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图甲            图乙 1.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 第1题的答案可从材料中分析得出,“新仙女木”事件之后便进入温暖的全新世,故图乙中的③与其对应。第2题,图乙中显示近2万年来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期间也有一定的波动,故C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 1.C 2.C (2012·本溪模拟)据报道,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威尼斯全市人口不足6万人。当地居民14日为这座“垂死”城市举行“葬礼”。据此回答3~4题。 3.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4.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 第3题,海平面上升是威尼斯人口外迁的原因,并非由于地面下沉。第4题,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 【答案】 3.D 4.C 权威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设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完成5~6题。 5.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 B.南海鱼种大量出现在黄海 C.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D.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小 6.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人类最不可能面临的挑战是(  ) A.能源资源更加短缺 B.海平面加速上升 C.农作物因生长期缩短而大面积减产 D.中高纬度地区航运条件恶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气温有所降低,会导致山地的雪线下降,北半球1月0 ℃等温线南移,对热量要求较高的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小。另外,全球气温降低会使冰川融化减少,加上海水的收缩,海平面有可能下降,而不可能上升。 【答案】 5.D 6.B 下图是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水稻普遍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降水比现代丰富 8.从图中信息分析,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 mm等降水量线 【解析】 第7题,从图示知13世纪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北界比现代的纬度要高,故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普遍种植的范围要广。第8题,由上题分析知选项C正确。 【答案】 7.B 8.C 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图反映了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的变动趋势。读图完成9~10题。  9.以下有关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1995年以来持续向南移动 B.总体有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C.1998年以后移动速度较快 D.1998年至2000年有西移趋势 10.这10年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变动的原因可能是(  ) A.西部大开发使西部的能源消费增加 B.振兴东北使东北能源消费增加 C.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加快 D.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总体有向西南移动的趋势。第10题,注意移动的方向是向西南,碳排放重心的转移说明能源消费的增加。 【答案】 9.B 10.A “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2010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回答11~12题。 11.“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 A.大气污染      B.湿地丧失 C.物种灭绝 D.全球变暖 12.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 A.影响生物多样性 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 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 【解析】 第11题,“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太空挡走阳光、造云阻挡阳光、人工制造巨型“树木”用以过滤二氧化碳、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用以反射阳光,减弱太阳辐射强度,这些措施都是用来遏制全球变暖的。第12题,“地球工程”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增加自然灾害风险。延缓实施的理由是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影响的发生,而不是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答案】 11.D 12.B 二、综合题 13.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 ℃~7 ℃,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引起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在距今l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请回答: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 【解析】 第(1)题,在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如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的改变和大气环流的变化。第(2)题,大冰期:因气温下降,气候非常寒冷,物种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有些生物灭绝。间冰期:气温较高,适合生物生存与发展,物种特别丰富。第(3)题,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方面获得气候变化依据。 【答案】 (1)太阳辐射的变化(或太阳活动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 (2)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 (3)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 14.华龙网消息,2011年6月17日,德国波恩气候变化谈判在一片凝重中结束。日本、俄罗斯和加拿大明确表示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不作任何承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2)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4)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特别重视,请你谈一下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解析】 第(1)题,钢铁工业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所以对钢铁工业冲击最大。第(2)题,解答该题时,只要能联想到二氧化碳,就能作出正确选择。碳市场是碳交易市场的简称,它是由气候变化及相关应对政策催生而形成的。第(3)题,气候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带来一系列问题。第(4)题,“节能减排”主要是节约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答案】 (1)A (2)B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主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