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2011年全国文综)读下图,完成下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解析: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此处是岩浆的发源地。故选D。 答案:D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2~4题。 2.该地震波应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横波 D.无法判断 3.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4.该地可能位于(  ) A.116°E,40°N B.19°E,30°N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解析:根据横坐标显示3~6 km/s的速度,可知是横波;从图上看地震波(横波)的波速在地下5 km处突然增加;依据陆壳厚度大于洋壳的原理,参照供选各项确定的实际位置,可知该地在太平洋。 答案:2.B 3.A 4.D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5~6题。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6.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在不同物质组成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而纵波可通过固、液、气各态物质,因此,根据地下2 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 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异常变化。 答案:5.D 6.B 浅层地热能是在太阳能照射和地心热产生的大地热流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于地壳下近表层数百米内的恒温层中的土壤、砂岩和地下水里的低温地热能。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回答7~9题。 7. 浅层地热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8. 浅层地热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9. 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浅层地热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 B.浅层地热能属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开发利用 C.浅层地热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 D.浅层地热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 解析:本组题通过浅层地热能开发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内部结构及能源开发利用。第7题,浅层地热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第8题,浅层地热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第9题,浅层地热能属可再生能源,目前在某些地区已得以开发利用。 答案:7.A 8.A 9.B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从图中数值可看出大致东小西大,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正是莫霍界面。 答案:10.C 11.C 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12~14题。  1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解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 答案:A 13.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解析: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答案:B 14.岩石圈是指(  )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解析: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它是由岩石组成的。 答案:D 据英国媒体报道,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和最大的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领域。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们正在海底山脉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据此回答下题。 15.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之上的外部圈层 C.生物圈不仅包括地球表层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 D.生物圈是地球各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不密切的圈层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答案:C 二、综合题 16.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 (2)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是:C________,D________。 (3)A、B两个不连续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 (4)地震波C、D通过物质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的左半部分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发生的变化情况。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纵波和横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的是横波,波速快的是纵波。根据波速的变化,可知在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依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纵波 横波 (3)地幔 (4)相同点:纵波和横波均可穿过固体,在穿过不同介质时波速均发生变化;不同点: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体,而横波只能穿过固体。 17.如图所示,根据美国某地发生地震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做震中。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材料二 P波和S波到达的时间差与震中到地震台之间距离的关系。  材料三 美国部分城市位置图。  (1)根据材料二和下表中P波、S波到达三城市的时间差,完成下表。 城市 P波和S波到达的时间差 与震中的距离(km)  丹佛 2分10秒 1200  休斯敦 3分55秒   迈阿密 5分10秒   (2)根据三城市与震中的距离,在图中用符号“▲”标出震中的位置。 解析:结合材料二中的坐标图以及表中所提供的时间差,通过简单的读图和计算,可得出休斯敦、迈阿密这两个城市与震中的距离,然后以这三个城市为圆心,以与震中的距离(结合图中的比例尺)为半径,分别作三个圆,那么这三个圆的交点即为震中所 在位置。 答案:(1)2300 3400(正负误差100) (2)见下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