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2010年全国文综Ⅰ)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解析:读图知,9日最高值达21℃以上,高于8日气温最高值,A错;9日9时到18时比8日等温线更密集,说明白天气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选B,一天中前后温
度达到最高,故从正午(12点)到午夜(0点)温度不是逐渐降低的,C错;白天等温线比
夜晚密集,说明白天气温变化更快,D错。
答案:B
2.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月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解析:首先明确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废热排放,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现
象,所以热岛效应最强时段应是城郊温差较大时段,选项中8日22时左右符合要求。
答案:B
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3~4题。
3.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少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第3题,注意审题,强调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从图中四条曲线可以
看出1月曲线变化幅度最大,故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第4题,a处正午
太阳高度角小,但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从而可以得出坡面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
小时,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那么,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坡度变大,坡面获得
太阳辐射将增大,选项A正确。
答案:3.D 4.A
(2011年全国)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
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
时。据此完成5~6题。
5.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解析: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图中甲、乙、
丙三地由地面距高空2 500 m高度范围内,垂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故丙地大气最稳
定,选D。
答案:D
6.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正午前后,气流向东移动了约80 km,此时,甲、乙两地之间垂直温差最大,
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故选B;图中甲地受冷空气东移影响气温应下降,故A错;正午前后甲、乙之间气流上升,受此影响,丙地可能刮东南风,甲地可能是西北风,故
C、D错误。
答案:B
(2011年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7~8题。
7.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依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定该区域为北极地区,依此时等压线的分布可看出①
附近有一高压脊,且其东侧气压低,故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向东,北半球右偏,则①处
的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C
8.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解析:依6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可知,此时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使
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可判断此时为冬季,故选A。
答案:A
(2012年山东模拟)湿空气和干空气的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
空气的垂直递减率要小
一些,因为湿空气上升时水汽会产生凝结,而水分凝结是释放
热量的过程,抵消了部
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温。若d点气温为26℃,a点气温为30℃,d、c两点高度相同b
点的温度为10℃,c点温度为30℃。读图回答9~10题。
9.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ab坡为迎风坡
B.bc坡为迎风坡
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
D.无法判断
10.背风坡与a点相同高度的点气温为多少( )
A.35℃ B.30℃
C.25℃ D.34℃
解析:第9题,对前面的材料弄清前提下,两个坡中温度变化小的那个为迎风坡,所
以就容易多了。第10题,先要根据已经知道的温度变化,算出温度垂直递减率,或者
利用高度相同来列出两个等式,再进行相除,去掉温度的垂直递减率,算出温度变化
的数值,再利用c点温度相加就可以了。
答案:9.A 10.A
(2012年广东模拟)读“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图”,回答11~12
题。
11.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乙、甲 D.丙、甲、乙
12.若甲、乙同在陆地,且位于同一经线上,则甲地( )
A.位于乙地北侧 B.位于乙地南侧
C.纬度高于乙地 D.纬度低于乙地
解析:第11题,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判断a乙>丙。第12题,该题据图中信息无法确定南、北半球,由于甲气温高于乙气
温,且在同一经线,判断甲地纬度低于乙地。
答案:11.A 12.D
如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反映正确的是( )
A.晴天日平均值约2.4℃,最大值约3.7℃
B.阴天日平均值约0.9℃,最大值约2.4℃
C.热岛强度与天气形势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
D.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14.一日中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分别为( )
A.8∶00前后、12∶00前后 B.10∶00前后、14∶00前后
C.12∶00前后、16∶00前后 D.6∶00前后、14∶00前后
15.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农村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3题,晴天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强。第14题,由于阴天时曲线变不
明显,观察晴天的曲线不难看出两个极值出现的时间。第15题,城市热岛强度与人口
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挤、释放大量人为热有关。
答案:13.D 14.D 15.B
二、综合题
16.(2011年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
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图示时间银川气温______(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解析:气温分析运用影响气温的因素即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银川与成都所在地进行区域性比较综合分析即可。
答案:低 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
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北京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和北京城市环流模式图。
材料二 2008年8月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被称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
运”,使中国在世界中的威望大大提高。此次奥运会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与北
京市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大搞植树造林活动密不可分。
观察图,说出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用箭头画出北京市的热岛环流示意图。
(3)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中A、B、C三地中的
________地,其对北京市环境治理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城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最
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图中的A、B、C三地中的________地,该新厂址对北京市
环境保护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城市人为释放热多,城区出现“热岛”效应,形成城市郊区之间的热力环
流,其方向为:近地面空气从郊区流向城区,高空空气从城区流向郊区。造林重点应
在B处,它可以净化空气,给城区输送新鲜空气。工厂应建在C处,避免对城区造成污染。
答案:(1)由市区向郊区递减 市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释放人为热较多
(2)图略。
(3)B 新鲜空气输入市区
(4)C 避免城市风将大气污染物带入市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