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3分=60分) 读中国地理要素分解图,回答1~2题。  1.四条界线中最能体现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的是(  ) A.a界线            B.b界线 C.c界线 D.d界线 2.图中a、b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 A.牧区、农耕区 B.干旱区、半干旱区 C.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发达区、欠发达区 解析:根据四条界线经过的地区和所学的地理知识,可知a、b、c、d四条界线分别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第1题,由于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第2题,将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叠加,可划分出牧区、农耕区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 答案:1.B 2.A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下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发挥你的想象回答3~4题。  3.“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界线包括巫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有秦岭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界线是贺兰山 4.决定“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A.土壤和水灾 B.地形和植被 C.气候和植被 D.气候和地貌 解析:由“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绿色中国”的位置可确定,四部分大致对应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故“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应为秦岭,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貌。 答案:3.C 4.D 读下表,表中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回答5~8题。 项目 (1) (2) (3)  地形 高原、高山 ①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 ②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植被 森林、草甸、荒漠 森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农业 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 种植业 ③  5.表中的①表示(  ) A.盆地、丘陵 B.平原、丘陵、高原 C.高原、平原 D.高原、盆地、山地 6.②表示的气候主要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气候 7.有关表中③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分布区,畜牧业发达 ②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③借助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 ④由于干旱严重,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关于表中三大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区比(1)区纬度高,故热量较(1)区少 B.(1)区比(3)区纬度低,地势高,故太阳光照比(3)区强 C.(1)区与(2)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D.(3)区比(2)区北部降水少,故以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解析:根据表中提供材料,判断(1)区为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山气候。(2)区为东部季风区。①指东部的地形,以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两大高原为主。由相关特征可判断出(3)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特征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内蒙古高原有优良的草原牧场,新疆以山地牧场为主,新疆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但在种植区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青藏高寒区纬度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低且地势高,太阳光照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强,但由于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以横断山脉为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答案:5.B 6.D 7.C 8.B 读下图我国不同地区两种文化景观,其中“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是对图乙的准确描述。据此回答9~10题。  9.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图乙所示地区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0.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乙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图乙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图乙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本组题以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两地的区域环境及人类活动。据图可知,图甲为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图乙为黄土高原的窑洞。第9题,两地区降水都较少且降水集中,灌溉水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10题,黄土高原由于年降水量少,种植小麦、谷子;黄土具有直立性,适合建窑洞。 答案:9.A 10.B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 ①人才缺乏 ②交通落后 ③资源短缺 ④外商投资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下列措施中,可使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科技人员占全国的比重较低,说明人才缺乏;运输线路占全国的比重较低,说明西部地区交通落后;外资占全国比重较低,说明外商在此投资较少;但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排除③。第12题,四个选项中,A、C、D选项的措施都需较长时间,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 答案: 11.C 12.B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显著。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能正确反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长江三角洲开发早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该地利用发达的水系发展成著名的“鱼米之乡”,这说明(  ) A.区域地理环境决定区域发展 B.区域发展受区域地理环境影响有限 C.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随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解析:第13题,长江三角洲种植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等,为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种植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为重化工业基地。第14题,长江三角洲开发早期,耕作业受地理环境制约,发展缓慢。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增强,成为“鱼米之乡”。这说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会随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13.C 14.C 读下图,回答15~16题。  15.A城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水能丰富 B.劳动力丰富 C.市场广阔 D.矿产资源丰富 16.该城市在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  ) ①矿产资源枯竭 ②劳动力短缺 ③空气污染严重 ④土地闲置 ⑤能耗高,效益低 ⑥就业压力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根据图中金沙江和经纬度等信息可判定A为攀枝花市,B为成昆铁路。攀枝花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是矿产资源丰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钢铁工业占地规模较大,往往导致用地紧张,而不存在土地闲置问题;同时工人失业严重,也就不会产生劳动力短缺问题。 答案:15.D 16.C 读下面一则短信,回答17~18题。 小强:你好! 离开家后,我坐上了焦枝线北上的列车,很快就到了咱们家乡北邻的省,在换乘陇海线时,我在两条铁路相交的枢纽城市停留了一天,游览了该城市的风景名胜。现在我已到达了目的地——乌鲁木齐。田里的油料作物拜托你照顾了! 小玲 17.小玲家乡所在省及其主要油料作物是(  ) A.山西 大豆 B.河南 花生 C.湖北 油菜 D.广西 花生 18.对小玲游览的枢纽城市所在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侵蚀强烈 B.光照强烈,氧气不足 C.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D.河水浑浊,含沙量大 解析:由短信内容可知,小玲游览的枢纽城市应该是焦柳线与陇海线的交会点——洛阳(河南省)。第17题,由于河南省是小玲家乡北邻的省,所以,小玲的家乡是湖北省,当地种植的油料作物为油菜。第18题,喀斯特地貌分布在西南云贵高原;光照强烈,氧气不足的是青藏高寒区;黄沙漫漫,驼铃叮当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征;河南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答案:17.C 18.D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丙地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20.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交通便利 ②资源丰富 ③老工业基地基础好 ④科技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位指数和区位的地理特征,它的基础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区位指数总体分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故A项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区位指数高的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B项也错误;丙地区区位指数低,原因是丙处地形支离破碎,联系不便,另外河湖众多。第20题,甲地区应该是广东省,其区位指数高的原因主要是位于沿海,交通便利;依靠优惠政策,首先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水平高是其一大优势。 答案:19.C 20.B 二、综合题(共50分) 21.读我国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A、B两区域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C的描述,归纳该地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 (3)参照C的描述,完成D、E的注释。 解析:此题是基础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答案:(1)秦岭—淮河 (2)水 (3)D:我国东南部的海洋中 水稻 樟脑、海盐、硫磺、甘蔗(答出两种即可得分) E:这里是位于西南部的青藏地区,地势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是我国的高原农牧区,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了种植业。这里太阳能和地热资源丰富。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只要从位置、气候、农业、资源、城市等要素进行阐述即可。) 22.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所谓“锈带”,通常是指美国中西部的几个州,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大工业城市均在这一地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锈带”地区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迅速上升,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因此人们形象地称该地区为“锈带”。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锈带”地区经历了艰苦的产业转型过程,“锈带复兴”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 (1)据图判断,城市①的形成与瀑布有何关系?城市②钢铁工业发达,其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乙图所示工业区的钢铁生产经济效益开始下降,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甲、乙两图所示地区“走向复兴”采取了哪些相同措施? 解析:本题从两个传统工业区入手,考查老工业基地综合整治的相关知识。第(1)题,瀑布使城市①成为内河航运的起止点。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可从资源、市场、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第(2)题,乙图所示为德国鲁尔区,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煤炭资源逐年减少;世界性钢铁产量过剩;欧洲地区劳动力成本太高等。第(3)题,传统工业要走向复兴,应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治理环境污染、拓展交通、加强科技投入等。 答案:(1)瀑布使城市①成为内河航运的起止点,货物在此转运,促使城市的形成。 煤炭丰富;交通便利;附近地区工业发达,消费市场广阔;水资源丰富等。(任答三点即可) (2)煤炭资源逐年减少;世界性钢铁产量过剩;欧洲地区劳动力成本太高等。 (3)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治理环境污染;拓展交通;加大科技投入。 23.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变迁,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人类活动同样也影响了区域地理环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下面a、b、c、d四图分别为英国的“等高线地形图”、“日照时数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农业区分布图”。  材料2:江苏省年降水量(单位:mm)分布图。  (1)根据材料1中a、b、c图,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英国的地形、降水、日照时数之间的关联性。 (2)从农业生产对象看,d图中甲、乙两图例分别表示以________为主的农场和以________为主的农场。 (3)试对材料2图中A、B两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比较,将答案填写在下表中。 地区 A地区 B地区  农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4)图中湖泊C是国家重点治理的湖泊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将针对该湖的环境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帮助他们确定一个相关的研究课题,并提出两种合适的研究方法。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得出降水量越多,则日照时数越少,其原因与所处的地形和西风带有关。第(2)题,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大部分地区不适宜谷物的生长,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只有在d图的乙处,由于位于背风坡,晴天较多,以种植业为主。第(3)题,在材料2图中,A、B两地分别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所以农田类型和粮食作物明显不同。第(4)题,课题名称要与太湖水污染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或治理措施相关联,内容不限,方法也不限。 答案:(1)英国中部多丘陵、山地,西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较少(或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日照时数较多)。 (2)畜牧 种植 (3) 地区 A地区 B地区  农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4)课题名称:太湖水体污染的成因分析、农业生产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太湖水域的生态变化、太湖水体污染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治理太湖水污染的主要措施等。(任选其一,意思相符即可)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比较法等。(任选其二)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