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0×4=40分)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据此完成第1题。
1.材料中直接反映出的自然灾害特点有( )
①危害的严重性 ②发生时间上的突发性 ③发生频率的区域性 ④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淮河流域,该区多发洪涝,此次洪涝造成4.6万人搬迁、大面积受灾的严重后果,但未呈现出洪水对相关灾害的诱发。
答案 A
2.地震发生后,自救与互救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建筑物的倒塌,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解析 当人埋在废墟下时,要尽量减少体力消耗,以等待救援,因而不能尽力呼救,以免过分消耗体力。
答案 C
3.图中六种遇到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⑤
C.②③ D.④⑥
解析 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逃生的方法是不相同的。泥石流、水灾应向高处逃;山崩、地震时要快速寻找安全的空间,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头部;火灾发生后,烟尘上升,贴近地面。
答案 B
白居易诗《观刈麦》(节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此诗为其任周至县尉(今西安市西)时所写。据此回答第4题。
4.影响材料所在地小麦产量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 )
①春旱 ②水土流失 ③雪灾 ④干热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渭河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大雪对小麦生长有利,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和干热风。
答案 D
读下图,完成第5题。
5.图中M区域不易发生的问题是( )
A.干旱 B.洪灾
C.土地盐碱化 D.沙尘暴
解析 图中M区域的沉积物(冲积土层)颗粒较粗,有利于水分(灌溉水)下渗;地下水埋藏深,干旱季节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答案 C
阅读材料,回答6~7题。
材料一 中广网北京2009年2月6日消息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民政部2009年全国救灾减灾工作会议上获悉,2008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和失踪88 928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 547亿元,灾害损失超过常年,救灾难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
材料二 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
6.材料一中未体现出的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
A.灾种多 B.损失重
C.救灾难度大 D.救灾技术先进
7.在材料二的a、b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6~7.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一的叙述,可以看出没有体现出救灾技术先进与否,故D项正确。第7题,由图中经纬度可推知,a为长沙,b为武汉,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多发生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答案 6.D
7.A
读某地区图,回答第8题。
8.图示地区夏季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滑坡、泥石流
C.伏旱 D.干热风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网、省区轮廓和河流分布状况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我国的西南地区。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地势高差较大,再加上人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在暴雨集中的夏季,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 B
9.下列选项中,与寒潮有关的是( )
①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②交通事故频发 ③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④羽绒服装热销 ⑤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 寒潮过境时,气温骤降,伴有大风,常有雨雪天气,会出现交通困难,城市用水、用电增多,感冒患者猛增,羽绒服热销,病虫害减少等现象。
答案 D
10.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进行防灾、减灾。下列防灾、减灾活动中可采用遥感技术和GIS的分别是( )
①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成灾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料 ②从历史资料中查询同时期的气象情况 ③根据卫星云图、气象数据模拟灾害发展过程,进行灾害预报 ④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气象数据 ⑤集合相关数据,对灾区各县、乡进行准确而快速的损失评估
A.④ ③⑤ B.③⑤ ④
C.③ ①④ D.④ ②③
解析 从气象卫星获取数据应采用遥感技术;集合数据评估损失、模拟灾害发展过程应采用GIS。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60分)
11.(2011·海南)如图示意日本在东北部(约38.8°N~39.1°N,141.5°E~142°E)沿海区域。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10分)
答案 (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较浅),甲地距离震中较近,海啸到达的时间短;位于外宽内窄的海湾的“顶部”,海啸向陆地方向推进时,受海湾形状影响,越向内侧浪越高(海啸波高越高),流速越快,冲击力越大(使海啸的巨大能量集中于更小的范围内释放),对甲地的破坏格外严重。
12.(2010·海南)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10分)
答案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
答案 (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14.(2010·山东)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答案 (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15.(2010·福建)图1、图2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16.冬春季节,频繁南下的冷气团造成有些地区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而上层气温仍然高于0℃,使得上层云中的水滴一直保持液态。当雨滴落入近地面空气层后冷却,并在较冷的地表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气象学上称为“冻雨”。下图是2011年1月2日~3日我国冻雨区预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省是我国出现冻雨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重的省份。从天气系统和地形两方面分析其自然原因。
(2)冻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 (1)冬季,A省处在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内,阴雨天多;海拔高,气温低,出现冻雨的概率高(或答地势西高东低使冷空气受阻挡而集聚)。
(2)路面结冰,影响交通;输电设备结冰,电线被压断,影响输电;危害越冬作物生长,导致农业减产;树木被摧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