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表面形态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 (2011·上海)如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100cm/s       B.200cm/s C.300cm/s D.400cm/s 2.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1~2.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搬运物质的直径越小,搬运所需的流速越低,6.4 cm的鹅卵石相应的搬运流速约为200厘米/秒。第2题,颗粒直径越大,需要的搬运流速越大;流速下降,颗粒直径大的物质先沉积。 答案 1.B 2.D 我国1 000多年前的古文字留下这样的记载:古人把财宝藏于“右岸,自飞瀑右行八百步”(注:这里的八百步相当于现在1 108米。据《孙子算经》)。经现代考证该地岩石为比较容易被侵蚀的砂岩组成。下图为目前该瀑布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地势(  ) A.东南高、西北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东北高、西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 4.宝藏最可能埋藏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4.解析 第3题,由图示河流的支干流组合形态,可知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故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4题,图示地区岩石为易被侵蚀的砂岩,在河流的侵蚀下,瀑布会向河流上游移动。图中显示的是目前瀑布的位置,藏宝地点应为原来瀑布所在地点右行八百步,故④地为藏宝地点。 答案 3.B 4.D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位置及其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 ②过度使用水资源 ③人口增长过快 ④火山喷发频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按照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情况推测,历史上该古城附近地区环境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应是(  ) A.甲地层沉积时期 B.乙地层沉积时期 C.丙地层沉积时期 D.丁地层沉积时期 5~6.解析 第5题,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塔里木盆地地区,该地区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快增长,过度使用水资源引起土地沙漠化,故D项正确。第6题,水量越大,流速越快,河流搬运能力越强,而且岩石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图中乙地层沉积物颗粒较大,因此在该时期该地水量最大,环境最好,水草最丰美,故B项正确。 答案 5.D 6.B 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读图完成7~8题。  7.河漫滩最宽阔的河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前后两个时期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地壳上升 D.火山喷发 7~8.解析 第7题,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河床两侧,汛期时被洪水淹没而枯水期时露出水面的滩地,是由河流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河流最弯曲的地方河漫滩最宽阔,②处最弯曲,故B项正确。第8题,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使河流越来越弯曲,弯曲的河流裁弯取直,形成新的水系,结合选项分析A项正确。 答案 7.B 8.A (2010·山东)读“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10.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9~10.解析 第9题,图中有落水洞、溶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对各地貌形态,图例分别作了说明。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可溶性岩石最先形成,然后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岩石,产生洞穴;由于溶蚀由表及里,上层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于下层,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滴落,产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钟乳、石笋等。图中的序号按形成先后排列为:④①③或④①②(③和②不能确定先后顺序)。第10题,喀斯特地貌区降水丰富,以水蚀作用为主,岩石多是可溶性的石灰岩,由于多溶洞,地下水丰富,地表水缺乏。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岩山区,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答案 9.D 10.C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1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13.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11~13.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速公路隧道穿过的地区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山。第12题,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说明该地为喀斯特地形区,结合选项可以推断此地岩层为石灰岩。第13题,柑橘为亚热带水果,选项中只有A项为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答案 11.D 12.C 13.A 下图是我国某省部分地区水系分布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虚线范围内的地貌是(  ) A.风蚀谷 B.冰蚀谷 C.张裂谷 D.断层谷 15.虚线范围内的地势特征,从图中可推测出的是(  ) A.花莲溪西侧平缓、东侧陡峻 B.花莲溪西侧陡峻、东侧平缓 C.大富以南,北部高、南部低 D.大富以南,北部低、南部高 14~15.解析 第14题,由图中经纬度及其他地理信息不难判定此区域为台湾东部地区。A选项风蚀谷多形成于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故A错;B选项冰蚀谷多形成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故B错;台湾位于板块消亡边界,不可能形成张裂谷(多位于生长边界),故C错。台湾东部为因断裂而形成的南北“纵谷断裂带”,故D正确。第15题,虚线范围内西侧形成众多冲积扇(由图可知),地势平缓;东侧无河流冲积扇,地势陡峻,故B错误。大富以南地区在北回归线附近,地势西高东低(由河流支流流向可知),故C、D错误。 答案 14.D 15.A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二 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 材料三  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首都距震中 距离(km) 伤亡 情况  海地 2010年 1月12日 7.3级 10 16 伤亡约 55万  智利 2010年 2月27日 8.8级 60 320 死亡近 千人  (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六次大地震中,①②③④⑤均发生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⑥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2)题,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③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⑤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第(3)题,地震破坏程度大小,可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建筑物抗震能力等方面回答。 答案 (1)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①②③④⑤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⑥  (2)印度洋 亚欧 美洲 (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图1表示的是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 (2)图2表示的是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其迎风坡是________(缓坡或陡坡),此类地貌类型可能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________。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3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图上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 (4)图4中②处是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这种地形在________地区常见。a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b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若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以下四项中选择填空:井喷事故、瓦斯爆炸、透水事故、地层塌陷) 答案 (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风力沉积 沙丘 缓坡 西北地区 (3)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 向斜 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4)流水沉积 冲积扇 山谷出口 背斜 向斜 瓦斯爆炸 透水事故(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可判断a处为背斜,是储油、储气构造。b处为向斜,是储水构造。所以a、b两处分别易发生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18.(2011·上海)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C层为砂岩,是河湖沉积物,应是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为深海环境;F层为砂岩,为陆地环境;G层为页岩,为浅海环境。第(2)题,读图可知,褶皱应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第(3)题,对断层两侧岩层进行对比分析,可找出左侧缺失的地层。第(4)题,地层O发生断裂错位,故断层M后形成。第(5)题,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则表现为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答案 (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H、I、J、K地层缺失。 (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5)内力作用表现: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 外力作用表现: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