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区域的基本含义与区域发展阶段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 图中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据此回答1~2题。  1.该阴影是哪两种干、湿区的过渡地带(  ) ①湿润 ②半湿润 ③半干旱 ④干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阴影地带是我国(  ) ①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②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③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④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图中阴影部分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附近,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第2题,阴影部分以北的黄河沿岸属外流区,②错误;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③错误。 答案 1.B 2.D (2010·上海)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回答3~4题。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4.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低平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4.解析 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人口分布稀疏。第4题,巴西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丰富多彩,排除②;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地表落差大,地形崎岖,一般人口密度小,排除④。 答案 3.B 4.D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河流径流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6.下列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5~6.解析 第5题,干湿地区是按照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来划分的,故C项正确。第6题,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不是明确的。 答案 5.C 6.A 7.(2010·天津)下面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解析 读图可知,三幅地理景观图(潮音寺、天津港和海滨浴场)均是滨海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 C 8.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自然、人文地理信息。阅读下列诗句,“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阴。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分析其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解析 诗句描述的是喀斯特地貌,且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答案 D 9.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看,通常情况下各要素表现形状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表现为点状 ②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面状 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线路则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则表现为岛状。 答案 D 福建省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吸收外资起步较早。图1中是1991~2007年福建省三类产业结构比较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图,图2为福建省区域图。据此回答10~12题。   10.对福建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的分析,正确的有(  ) ①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变化不大 ②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③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 ④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成反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吸引外商投资取得较大进展,其有利的区位条件主要有(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政府政策 ③与台湾隔海相望,著名侨乡 ④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⑤劳动力丰富,地价较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2.为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图2中,关于四地第一产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发展为以杉木、毛竹、天然橡胶等为主的林业基地 B.乙地发展为以龙眼、柑橘、苹果等为主的水果基地 C.丙地发展为以水稻、棉花、油菜等为主的商品农业基地 D.丁地发展为以蔬菜、花卉、水产品为主的出口农产品基地 10~12.解析 第10题,从图1的柱状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变化不大。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曲线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福建省目前的第三产业比重并不太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异。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不存在反比关系。第11题,福建省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侨乡,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福建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地价较低,加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商前来投资。福建省的矿产资源不是很丰富。第12题,福建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天然橡胶是热带经济作物,苹果是暖温带水果;福建省雨水较多,日照时数少,不适宜发展棉花生产;丁地位于闽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基地,产品主要有蔬菜、花卉、水产品等。 答案 10.C 11.B 12.D 广东省的全球电子、轻工产品与通讯设备等产业结构完备,加上钢铁、装备与化工产业快速发展,使得广东省汽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的进驻和近百家汽车零部件厂商的聚集,使得广东省省会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据此回答13~15题。 13.广东省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有优惠的政策 B.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与外围配套条件 C.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D.有先进的管理经验 14.广东省汽车产业的劣势是(  ) A.以加工贸易为主,缺少自主品牌 B.没有大量世界名牌汽车出口 C.市场狭小 D.没有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5.广东省生产加工能力较强,在出口贸易方面,广东省今后应(  ) A.加大初级产品出口 B.加大原料型工业制成品出口 C.加大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 D.加大能量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 13~15.解析 第13题,汽车产业集群与资金、技术密切相关。广东省汽车产业集群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与外围配套条件。第14题,广东省汽车产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缺少自主品牌。第15题,广东省依靠自身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今后应该加大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答案 13.B 14.A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8分)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答案 (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 (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郊,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交通便利;工业用水方便。 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4)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17.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 材料一 苏州工业园区2001~2008年间,在IC(电子信息)、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汽车及航空零部件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材料二 苏州工业园区IC产业产值及产值结构变化图。  (1)说明形成苏州工业园区工业集聚的原因。 (2)说出苏州工业园区IC(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及产值结构变化特点,并说明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工业集聚能节省运费,减少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苏州工业园区IC(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迅速。IC装配业所占比重下降,IC制造和IC设计所占比重上升。促使该区域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3年,我国提出了“泛珠三角”概念。“泛珠三角”包括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可分为港澳地区、广东和福建和其他省区三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它们各自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互补性。 材料二 下表为1980~2005年“泛珠三角”中9省区合计GDP的三次产业构成变动表(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0年 40.8 38.1 21.1  1985年 37.9 36.7 25.4  1990年 33.2 34.7 32.1  1995年 24.2 42.7 33.1  2000年 18.4 43.5 38.1  2005年 14.0 45.2 40.8  (1)分析三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各自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2)描述泛珠三角9省区第二产业构成变动特点。 答案 (1)港澳地区是国际性的金融、物流、信息和旅游中心;广东和福建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其他省区矿产、水能、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丰富。 (2)上世纪80年代基本处于徘徊或略有下降,90年代大幅上升。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