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质量检测(八)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地理环境问题是(  ) A.现在人们对水的消费量大     B.水污染严重 C.地下水水位下降 D.地下水已枯竭 解析:这是一幅漫画,井绳的长度越来越长,说明井水水面越来越低,地下水水位下降。A项所述现象是C项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B项说明水质变化;D项的观点太绝对,故选C。 答案:C 2.产生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增加          B.植被破坏 C.生产规模扩大 D.过度抽取地下水 解析:题目问“直接原因”,很明显选D。 答案:D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从2011年1月1日起,深圳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国Ⅳ标准车用汽油。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解析:推广使用国Ⅳ标准车用汽油,是为了减少机动车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答案:D 4.北京至石家庄的高速铁路于2012年开通运营,这将为石家庄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下列关于京石高速铁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北粮南运”的实施 B.有利于“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 C.有效减轻京广铁路的客运压力 D.有利于加强沿海与内陆城市的联系 解析:京石高铁的修建是为了有效地减轻京广铁路的客运压力。 答案: C “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些创意已被一些国家所接受,准备逐步实施,比如德国2011年4月25日,宣布将用于“地球工程”的研究预算经费提高到35亿美元。据此回答5~6题。 5.“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 A.全球变暖 B.湿地丧失 C.物种灭绝 D.大气污染 解析:发射反光板、人工造云、人造“火山”等都是为了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人工制造巨型“树木”可以吸收温室气体,由此可知这些行为均是旨在遏制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 答案:A 6.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 A.影响生物多样化 B.增强自然灾害风险 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 D.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解析:“地球工程”中多数工程可以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故选D。 答案:D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与之相伴的还有“全球变暗”,即指由于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而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 B.使用矿物燃料等排放出大量细微颗粒物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飞机飞行产生的云迹 8.抑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共同的有效措施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C.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D.回收和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解析:第7题,根据题中材料可知,引起全球变暗的因素主要是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而使用矿物燃料和火山喷发都可能产生大量悬浮颗粒物,但火山喷发属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为使用矿物燃料。第8题,通过上题的分析可知,要抑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必须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答案:7.B 8.B 2012年6月17日是世界第1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不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严重制约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加强荒漠化防治是当前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战略任务。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 C.南美洲西海岸逼近赤道地区的热带荒漠——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10.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草 解析:第9题,南美洲西海岸逼近赤道地区的热带荒漠,主要是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第10题,A、C、D选项没有结合塔里木盆地地区,结合实际分析,只有B选项可行。 答案:9.C 10.B 2012年1月5~6日,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盛会汇集国内政、产、学、研各界顶尖专家代表,以及美、日、韩、欧等多国驻华使馆,共计500多人,共议“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与中国”。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3题。  11.下列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是(  ) ①生物柴油汽车 ②纯电动汽车 ③燃料电池汽车 ④氢能源动力汽车 ⑤小排量汽车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12.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小生产规模 B.发展循环经济 C.减少资源开发 D.限制人口增长 13.国家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表明我国坚定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 (  ) A.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B.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资源,努力发展本国经济 C.倡导“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率”的经济增长 D.发展粗放农业,改善环境 解析:第11题,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除汽油、柴油之外其他能源作为动力的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生物柴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第12题,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不能以停止发展为代价,应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第13题,走节约型道路就是倡导“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 答案: 11.D 12.B 13.C 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14~15题。  14.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 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 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 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15.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 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解析:第14题,联系生产过程,从原料来源和产品去向寻找突破口,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来分析。a来自于生活污水,去向是尾水,因此应是污水处理厂;b的产品是棉布,应为棉纺织;d的产品是服装产品,故应为服装生产;c是通过服装设计为服装生产提供服务,应为创意产业。第15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工业为服装产业,基本做到了减轻污染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具有高效的生产过程,利于环境保护。 答案:14.D 15.C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回答16~17题。 16.下列做法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是(  ) A.关闭地方小煤窑,集中开采矿产 B.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C.用电高峰时,限制照明用电 D.倡导方便快捷的一次性用品 解析:紧扣“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只有B项符合。 答案:B 17.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最可能的生产方式是(  )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解析:清洁生产的核心是“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答案:D 2012年1月11日,东方网报道,“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建立保障性住房预申请及轮候制度。2012年全国保障房投资额约7000亿元,建800万套左右。据此回答18~19题。 18.保障房计划属于可持续发展中的(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生态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人文可持续发展 解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案:C 19.监控保障房计划实施情况所采用的手段是(  ) A.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解析:对保障房实施情况的监控应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B 读某地生态园区循环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功能区的对应,正确的是(  ) ①甲-居住区 ②乙-种植区 ③丙-水源区 ④丁-乳畜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甲产出生活污水,说明甲为居住区;丁向乙提供饲料和饲草,说明丁为种植区,乙为乳畜区;丙向甲和丁提供水源,说明丙为水源区。 答案:C 21.对该生态园区的叙述有误的是(  ) ①存在废渣、废水和废气的污染 ②实现了生物质的充分循环 ③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和肥料 ④不需要任何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图示生态园区的核心部分是沼气池,它将废渣、废水、废气充分利用,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无需从外部购进原料、燃料和肥料,但要精心设计,需要一定的技术。 答案:D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22~23题。  22.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23.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表现的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22题,读题干及图可知,该生态区既注重了林区、湖区的生态保护,又充分利用了各种环境条件,使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第23题,读图可知,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22.B 23.C (2012年安阳模拟)2011年7月1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将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热带雨林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有数据显示,印尼的原始森林面积近几年以每年150万~2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苏门答腊岛85%的原始热带雨林都已经遭到毁灭。据此回答24~25题。 24.印尼的原始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将森林开垦为农田 ②非可持续性的采伐木材 ③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 ④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目前森林资源被毁的主要原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旱涝灾害能够影响到森林的生长,但不会导致森林的大面积被毁。 答案:A 25.为促进该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  )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解析:采育结合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利用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答案: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11年6月17日是第1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晋、陕、内蒙古地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310多万。本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1)比较图中Ⅰ类型侵蚀区与Ⅱ类型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4分) (2)简要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2分) (3)请将下面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字母与图中数字代号和内容相搭配。(5分)  A.农业系统恶化,粮食产量减小 B.内流河下游流量减小 C.砍伐绿洲或冲积扇周围的固定沙丘的植被 D.土地盐渍化 E.农耕区地下水位上升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 解析:第(1)题,Ⅰ类型侵蚀区以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Ⅱ类型侵蚀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联系沙尘暴和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回答。第(3)题,分析绿洲荒漠化的成因时,注意箭头所反映的因果关系。 答案:(1)Ⅰ类型侵蚀区主要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以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Ⅱ类型侵蚀区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显著。(2)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使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 (3)C B E D A 2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描述该区域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5分) (2)假如人类活动不合理,可能导致该区域产生哪些环境问题?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析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应对措施。(5分) (3)根据“因地制宜”原则,试分析该区域应怎样发展经济。(3分)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判断,图示为几内亚湾北岸地区。第(1)题,直接读等值线总结分布规律,从气候类型和特征方面分析。第(2)题,在热带雨林地区,易出现热带雨林的破坏;在北部热带草原地区,易出现土地荒漠化。第(3)题,分析图示内容,结合所学世界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1)自南向北递增 南部地区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少;自南往北,气候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晴朗天气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增多。(要求必须答出变化的。趋势) (2)土地荒漠化、热带雨林破坏。土地荒漠化: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应对措施: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草,合理放牧。热带雨林破坏:过度农垦,过度砍伐。应对措施:退耕还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选择一种进行分析即可) (3)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利用热带风光,发展旅游业;利用便利的铁路运输、海洋运输条件,发展对外贸易。 28.(2012年马鞍山教学检测)下面图甲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图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乙示意M地的等高线分布,下表示意M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3分)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  1978年 55.0% 19.8% 4.9% 15.4% 4.9%  2008年 40.2% 44.1% 6.2% 1.3% 8.2%  (1)描述M地的地形和气候特征。(4分) (2)根据材料分析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和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4分)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请你就M地农业发展方向阐述自己的观点。(5分) 解析:(1)地形特征要根据等高线来分析,气候特征要结合地图做出正确的定位。(2)该地为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表现为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减少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少。(3)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质产品等。 答案:(1)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2)原因: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 (3)①(沟谷低洼地区)发展养鱼业;②(缓坡土层深厚),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等种植业;③(陡坡)发展果园和林业;④发展农业观光旅游;⑤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⑥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单产;⑧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⑨培育优势农产品的品牌。(任答5点) 2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 2011年入冬以来,华北大部、黄淮等地降水持续稀少,气温偏高,气象干旱发展迅速。据2012年1月7日全国气象旱情分布图显示,华北南部、黄淮维持中度以上旱情,其中黄淮部分地区旱情达到了重旱甚至特旱。  (1)图中重旱及特旱分布区是我国________(冬/春)小麦的主产区。M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M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4分) (2)中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分析黄淮海平原地区易发生春旱的原因。(3分) (3)下图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该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信息对应说明其在下图中的具体表现。(6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M地区位于甘肃西北部,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第(2)题,黄淮海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春季雨季尚未来到,而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此时的农业用水量很大,所以易发春旱。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照图中文字分析其具体表现。 答案:(1)冬 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基本对策是: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恢复植被,实施退耕还牧、退耕还草等政策,进行生态环境的重建等。 (2)季风气候显著,此时期当地雨季尚未到来,降水少;当地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作物需水量大;当地的径流量难以满足农田用水需求。 (3)生态可持续发展。表现:利用秸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 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 社会可持续发展。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