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1·黄冈高一12月)读“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 C.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 根据第一幅模式图中暖湿气候的分布位置,对应第二幅模式图可知,该地带的植被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常绿阔叶林。 【答案】 A 2.“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体现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D.地方性分异规律、海陆分布 【解析】 由第三幅模式图可知,“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此分异规律的因素是水分 。 【答案】 B (2011·东莞高一期末检测)在我国西南地区“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内,西端高黎贡山西坡年降雨量高达4600毫米,东端金沙江畔的德钦县奔子栏不足400毫米,差了约10倍。据此回答3~4题。 3.这种自然现象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所在的横断山区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在同一个区域中大气环流和纬度相同的情况下,降水的巨大差异和纬度、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无关的情况下,只能是一种因地形导致的与迎风坡、背风坡相关的非地带性的表现。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变化是一种因地势高低导致水热不同而形成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3.D 4.C (2010·合肥高一期末检测)读“阿尔卑斯山脉垂直自然带及其某日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完成5~8题。  5.若甲地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则其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6.某日,暖湿气流按a、b、c、d、e的顺序,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空气中水汽在b处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可能形成丰富地形雨的范围是(  ) A.a~b   B.b~c   C.c~d   D.d~e 7.若由a到b,气温以每升高100米降1℃的比率下降,而b到c气温下降比率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 A.随海拔增高,植被越来越少 B.a→b高度范围内的气温高于b→c C.过饱和水汽上升冷凝过程中释放热量 D.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 8.由图可见,e地气温明显高于a地,说明e地可能受(  ) A.气旋影响 B.锋面影响 C.高气压影响 D.焚风影响 【解析】 阿尔卑斯山处于地中海气候区内,当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形成降雨的必要前提是水汽达到过饱和;过饱和水汽上升冷凝过程中释放热量使气温垂直递减率减小;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逐渐升高,即焚风效应。 【答案】 5.B 6.B 7.C 8.D (2011·太原高一12月月考)读“等高线区域图”,完成9~10题。  9.该区域所属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10.该区域的地带性土壤类型为(  ) A.水稻土 B.砖红壤 C.红壤 D.紫色土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应是我国江南丘陵。其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这里的地带性土壤应是呈酸性的红壤。 【答案】 9.B 10.C (2011·太原三中高一12月)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11~12题。 11.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是随纬度变化、沿纬线延伸的,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A 12.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解析】 纬度地带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答案】 D (2011·南昌高一12月)下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87.5°E,完成13~15题。  13.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来自海洋的气流在此处受地形抬升 【解析】 新疆属于非季风区,但天山北坡处于冬季风上风向,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 【答案】 D 14.图中丙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森林 B.草原 C.草甸 D.荒漠 【解析】 丙处位于盆地中,降水稀少,自然植被为荒漠。 【答案】 D 15.图中甲、乙、丙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 A.依次呈现干湿度地带地域分异规律 B.依次呈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有规律更替,呈现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现象 【解析】 甲、乙、丙自然带属于山地两坡差异,属于地方性分异。 【答案】 D (2011·九江高一12月)下图为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6~17题。  16.与E处自然带相同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7.下列地区,河流有冰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判断,E是温带季风气候,甲、乙、丙、丁分别是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自然带一致,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气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期。 【答案】 16.B 17.C (2011·包头高一12月月考)在电视剧《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在内蒙古包头从事的是从包头到新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生意,这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据此回答18~19题。 18.从内蒙古的包头到新疆的阿克苏沿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从包头到阿克苏,体现的是东西方向上的分异,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其沿线景观变化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B 19.内蒙古包头所在地区所属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包头位于内蒙古高原上,为温带草原景观。 【答案】 C (2011·黄冈高一期末)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甲图反映的是热量的变化,乙图反映的是年降水量的变化,甲图中热量的变化反映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中年降水量的变化反映了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A 21.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 【解析】 该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即≥10℃年积温约为4000℃,年降水量约为600mm,则该地有可能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所以该地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B (2011·保定高一12月月考)读下面的两图(上幅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下幅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22~23题。  22.在上幅图中,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分异 B.海陆位置影响,属干湿度地带分异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分异 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 【解析】 图中A处经过东西伯利亚高原,受地形影响,出现苔原带,属于地方性分异现象。 【答案】 D 23.在下幅图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 A.下垫面地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解析】 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西岸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影响。 【答案】 D (2011·合肥高一12月)在大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平衡,据此回答24~25题。 24.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三江平原 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和鄂尔多斯高原 25.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是(  ) A.黄土高原的“轮荒” B.围湖造田 C.珠三角的基塘生产 D.热带雨林的刀耕火种 【解析】 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农业生产的实践意义。第24题,长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鄂尔多斯高原应退耕还林还牧。第25题,珠三角的基塘生产是一种生态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 【答案】 24.D 25.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小题13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3分,共计50分) 26.(2011·唐山12月月考)读阿尔卑斯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13分)  (1)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尔卑斯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________是北坡,________是南坡。 (4)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________,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决此题一是要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如山脉的位置,阳坡和阴坡,山麓、山顶的自然带等;二要明确雪线的高度与所处的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和阴坡及降水量的多少有关。 【答案】 (1)低 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多,雪线低 (2)高 南、北坡降水差异不大,南坡纬度低,温度高 (3)B A (4)天山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 27.(2011·潍坊高一期末)下图为2008年奥运火炬在我国境内传递的原定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奥运火炬在由A地区向B地区传递过程中,沿途主要植被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其影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奥运火炬在由D地区向F地区传递的过程中,沿途所看到的主要自然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D、E、F三地区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1)题,由A到B是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分异,也就是纬度地带分异,所经过的自然带是热带季雨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成因主要受热量条件的影响。第(2)题,由D地区向F地区是由内陆到沿海的分异,即干湿度地带分异,所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成因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答案】 (1)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纬度地带 热量 (2)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干湿度地带 水分 28.(2011·株洲高一期末)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自然带的名称:B为________,E为________。 (2)图中自然带A—B—C—F变化是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自然带D—H的变化是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主要是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 (4)字母J表示的自然带是________,该自然带南北延伸的原因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以判断出B为热带草原带,E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纬度地带分异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南北更替)的方向更替,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其形成主要以热量为基础。第(3)题,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从沿海向内陆,大体按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呈有规律地更替,按经线方向(南北方向)延伸。第(4)题,据图可判断出J为热带荒漠带,如非洲与南美洲南部西海岸的沙漠,由于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造成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 【答案】 (1)热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纬度地带 热量 (3)干湿度地带 水分 (4)热带荒漠带 受寒流的影响 29.(2011·南昌高一期末检测)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地区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好该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该图所揭示的实质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风化壳(土壤)形成受气候条件的制约,炎热多雨的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深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小。第 (1)题,如果只从图中的曲线和纵坐标所表示的数据来看,是很难将三条曲线迅速区别开的。解答此题的切入点在图例中,根据图例所反映的风化情况,调动有关气候、植物与土壤方面的知识,将砖红壤风化壳定位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再根据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的特点来判断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三条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c数值最大,对应的应是降水量,b对应的是气温,a所对应的是蒸发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厚,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4)题,同理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5)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植被不能发育,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 (1)a (2)E、G A (3)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4)温带荒漠 缺水 (5)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被茂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