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球表面形态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世界某区域分布图,回答1~3题。  1.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图中P山脉的成因(  ) A.地壳运动中岩层断裂形成的块状山 B.地壳运动引起岩层上升形成的地垒山 C.属于板块张裂地带,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D.属于板块挤压地带,地壳隆起形成的褶皱山脉 2.图中A湖一直是周边国家争夺的要地,主要是因为哪种资源,其储存构造是(  ) A.水 向斜      B.石油 背斜 C.泉水 地堑 D.石油 地垒 3.图中B地区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海浪作用 D.风力作用[ 1~3. 解析:结合经纬网和海陆轮廓可判断P山脉为大高加索山脉,其成因与阿尔卑斯山脉一样,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隆起形成。A湖为里海,石油资源丰富,背斜是较好的储油构造。B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答案:1. D 2. B 3. D 读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读图回答4~6题。  4.⑥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⑤⑥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落基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6.2010年9月4日发生在新西兰南岛的地震位于(  ) A.①②之间的交界处 B.②④之间的交界处 C.③④之间的交界处 D.④⑤之间的交界处 4~6. 解析:由①位于10°W~60°E之间可知,①为非洲板块,再依次确定②为印度洋板块,③为亚欧板块,④为太平洋板块,⑤为南极洲板块,⑥为美洲板块。 答案:4. D 5. B 6. B 读某国家轮廓图,回答7~8题。  7.从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有冰川侵蚀作用 B.图中河流水能较丰富 C.图示地区地势北高南低 D.图示地区北部多火山地貌 8.某勘探队沿图中一古河道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在四个地点取样,地表的沉积物样品可能是(  ) A.黏土—粉砂—砂—砾石 B.砾石—砂—粉砂—黏土 C.黏土—砂—粉砂—砾石 D.砾石—黏土—粉砂—砂 7~8. 解析:根据经纬网和山峰8844.43米的信息,可判断该国为尼泊尔,北部为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不稳定,地震活动频繁。由于该国北部山地海拔较高,有冰川活动;该国由北部海拔8000米以上降到南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能丰富;由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北高南低;但是喜马拉雅山区,地壳较厚,几乎不存在火山喷发活动。河流沉积时颗粒大的先沉积,具有分选性。 答案:7. D 8. B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 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10. 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11. 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11.解析:由图中板块运动的方向可以确定此边界为消亡边界;由两板块的高度相似,可以确定两侧均为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高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符合此种情况。东非大裂谷位于生长边界;日本列岛与落基山脉均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不符合题意。第11题,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水圈和大气圈,洋流发生在水圈,二者均与板块构造无关;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块的边缘地带,矿产资源的分布也遵循地质规律,故C项正确。 答案:9.A 10.C 11.C 地震的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下图示意北纬38°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  ) A.以中源地震为主 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 C.多分布在陆地板块一侧 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 13.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12~13.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地震多密集分布在70km以内的深度中,即以浅源地震为主。结合38°N,及图中横坐标的经度140°E~144°E之间,可知甲位于亚欧板块,乙为太平洋板块,因此地震多发生于亚欧板块一侧,即大陆板块一侧,震源深浅与板块边界不存在相关的关系。 答案:12.C 13.A 14.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解析:由于大坝的建设,大坝附近水流落差加大,水流速度加快,侵蚀搬运作用增强。因此在大坝下游附近,加快了的水流将原来河床沉积物中细小的颗粒侵蚀搬到更远的下游,较大的颗粒留在原地。 答案:A 二、综合题 15.阅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作用;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解析:第 (1)题,根据甲山脉沿纬线延伸,且纬度在25°N南北两侧,当属我国最南一列东西走向山脉——南岭。由于地处南方,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侵蚀;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其表现出的地理现象应为岩浆岩或金属矿产。第(2)题,南北两处“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应从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 答案:(1)流水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  )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分主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珠穆朗玛峰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碰撞 B.冰川作用 C.流水作用 D. 风力作用 (5)根据材料一图示,从成因上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的类型属于哪种? (6)由材料二分析地壳厚度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解析: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不断地的向北俯冲,导致青藏高原海拔不断升高,同时也造成此过程中频繁的地震活动。 答案:(1)印度洋 B (2)流水侵蚀作用 (3)A (4)B (5)属于构成地震。 (6)地壳厚的地方海拔高,地壳薄的地方海拔低。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