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据此回答1~3题。  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 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解析:对比分析该图可知,1980~2025年,0~15岁少年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说法错误;20~45岁年龄段(年轻人口)人口比重2000年至2025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0~80岁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 答案:B 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解析: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分析2000年和2025年结构图可看出,60~80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段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答案:A 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解析:从2000年和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看出,各年龄段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几乎相等,这是发达国家“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的突出特点。各选项中只有B项日本为发达国家。 答案:B (2011·山东日照模拟)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1、图2回答4~5题。  图1  图2 4.图1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解析:图中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逐年下降,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 答案:B 5.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解析:可以抓住我国生育高峰出现时间来排序,人口高峰期是逐渐上移的,不难选出D选项。 答案:D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解析:据图可知,①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到②时期不断增加,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所以②至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③和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总数稳定,但③时期人口总数最多,⑤时期人口总数最少,两时期不相等。 答案:B 7.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  ) A.尼日利亚 B.韩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解析:选项所列国家中尼日利亚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与②时期相符。 答案:A 8.读三角形坐标图,若X、Y、Z分别表示某 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 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实现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该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 A.计划生育 B.鼓励生育 C.采取移民政策 D.鼓励人员出国 解析:从三角形坐标图中不难读出该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约为24%、70%、6%,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高,人口增长快,因此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答案:A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11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9~10题。  9.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反映,丙国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为50%以上,说明人口增长过快,未来人口压力最大。 第10题,甲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高于30%,人口老龄化较严重,应为经济发达国家。 答案:9.C 10.A 读“我国某省2011年与2030年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11~12题。  11.2030年与2011年相比,下列说法最不可能的是 (  ) A.出生率下降 B.自然增长率下降 C.死亡率下降 D.人口总数上升 解析:由图可知,与2011年相比,该省2030年老年人口数量明显增加;而70岁以上的人口与2011年相差不大,说明70岁以上人口死亡较多,死亡率较高。 答案:C 12.近几年,该省可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 (  ) A.就业压力大 B.养老负担重 C.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D.劳动力短缺 解析:从图中2011年15~29岁的人口比重较大可知,近几年,该省就业压力较大。 答案:A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2010年高考尘埃落定,2008年成为山东高考报名的“拐点”,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报考人数下降。2010年有66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另外,专家预计2010年全省将出生100多万人,总人口将近9 6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材料二 下表为全国近三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万人)统计表。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人数 849 834 803  减少 — 15 31  材料三 下图为山东部分资料图。  山东地图 (1)结合材料一、二,试分析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一,试分析未来几年内,山东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将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3)概括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问,参考全国近三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变化可知,山东省高考适龄人口总数下降,这主要是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第(2)问,山东省总人口将近9 600万说明人口总数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预示着未来将会出现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必然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压力。第(3)问,读图并联系实际可知,山东人口众多,海陆交通便利,和日、韩隔海相望,市场广阔。 答案:(1)2008年以后,山东省高等教育适龄生源的绝对数量大幅下降,这主要是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 (2)问题:人口总数大;就业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 影响: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福利负担重。 (3)濒临渤海、黄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能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25年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 材料二 2008年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20.56,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期的男性比女性将多出3 000~4 000万人,这意味着有20%的婚龄期男性找不到配偶。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问题。 (2)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较任何国家都快,这是我国实行________政策的必然结果,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试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3)目前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调,性别失调有什么影响?为平衡性别比,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题,考查我国老龄化速度快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其措施可从解决老龄化问题方面入手分析。第(3)题,性别比失调会造成将来男性婚配困难,进而影响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经济结构。措施合理即可。 答案:(1)老龄化(速度快) 性别比例失调 (2)计划生育 提高老年人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3)影响:造成将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及社会经济结构。 措施: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别。 15.读某年人口增长率的国际比较图,回答问题。(18分)  人口增长率(‰)的国际比较 (1)简述图中国家人口增长率的特点。 (2)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是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中国还高,试述其原因。 (3)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可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不到印度的一半,请简述其原因,并说明人口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比低收入国家低。第(2)题,美国的人口增长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宗教,二是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第(3)题,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因而出生率低,印度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 答案:(1)①从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看,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比低收入国家低。②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来看,如中国和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不同,人口增长率也不同。 (2)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移民涌入,导致人口的机械增长过快。 (3)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早,控制严格,效果显著。印度受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计划生育执行困难。所以,人口增长不仅仅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人口政策、宗教信仰、文化等社会因素有关。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