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测试试题:2.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 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到环境文明时代实施的是可持续发展,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 答案: 1.A 2.B 读漫画,完成3~4题。 3.该漫画反映了________环境问题(  ) A.大气污染 B.酸雨现象 C.臭氧层空洞 D.气候变暖 4.下列现象中,可能与这种问题有关的是(  ) ①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日本的樱花提前开放 ④台风频度和强度增加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3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造成的。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线会上升,东海由于水温升高可能会出现南海的鱼种,日本的樱花也会因变暖提前开放,由于全球变暖,灾害性天气的频度和强度可能会增加。 答案: 3.D 4.A (2011·东北联考)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回答5~6题。  5.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水资源利用不当 B.围湖造田 C.过度樵采 D.过度农垦 6.下列环境问题,与湖泊干涸原因相同的是(  ) A.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森林锐减、臭氧层破坏、过度捕猎 C.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物种灭绝 D.土壤盐碱化、全球变暖、放射性污染 解析: 第5题,从材料中可判断,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区,该区域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是来自冰山的河流;从人为原因分析,若河流沿线过度使用水资源,就会使河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严重时会导致湖泊干涸。第6题,湖泊干涸和B项中所列三个问题均属生态破坏。 答案: 5.A 6.B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获取 ②F表示产业消费 ③H表示废物排放 ④H表示产品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该图表示了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关系,F为对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利用或再加工利用,因此为经济系统活动中的产业消费。H为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排放到环境中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E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的过程,其易产生的环境问题为资源枯竭和破坏,以及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 答案: 7.B 8.D (2010·安徽文综)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9~10题。  9.“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 A.水平错断 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解析: 渭河平原的原因是地壳断裂下陷及河流的沉积作用而成。 答案: C 10.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 植被大量被破坏,造成湖泊萎缩、湿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今日西安水资源严重短缺原因之一。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可能会使湖泊、沼泽面积增大。 答案: A (2010·上海地理)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回答下题。 11.我国西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解析: 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加上西南地区降水较多,易出现酸雨。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均造成危害。 答案: A (2011·吉林检测)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据此判断12~13题。 12.会议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责任共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13.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的逆辐射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解析: “责任共担”是指共同承担责任,即是共同性原则的主要精神;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答案: 12.C 13.A 14.(2011·徐州调研)现代森林的经营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下列各方法中有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①种植外来优质树种 ②预防森林火灾及病虫害 ③禁止砍伐木材 ④执行伐植平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引进外来物种容易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禁止砍伐木材的方法不切合实际。 答案: C 15.图片反映的主题主要体现违背公平性原则的是(  )   解析: A图反映的是耕地被大量征占,B、D图主要反映的是森林资源被大量砍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C图反映的是大量森林被砍伐致使鸟类无栖息之地,资源的开发侵犯了生物的生存权,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人类社会演化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4分)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6分) (3)下列问题属于乙图中箭头①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________。(6分)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3)B、C、E、F A、D 17.(2011·湖南联考)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24分) 材料一 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 项目 西汉 唐 金 明 清  人口数量(万) 3 5.9 7.8 5.9 24.4  人口密度(人/km2) 0.38 0.75 0.99 0.75 3.09  城镇(个) 1 6 6 7 7  耕地面积(万顷) 1.65 3.25 4.29 3.13 10  森林面积(万顷) 5.3 4 3.2 1.2 0.29  覆盖率(%) 70 50 40 15 4  畜牧业程度(%) 100 90 70 20 10  工矿业(个) 0 1 0 2 3  灾害频率(次/百年) 0.1 1.2 1.3 1.5 4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流域的河谷特征是________。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4分)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草原、荒漠 (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________。(2分) A.铁矿 B.石油 C.煤炭 D.铜矿 (3)该流域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剧变发生在________时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解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会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答案: (1)峡谷 B (2)C (3)清朝 人口数量大增,粮食需求大增,农业生产从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变;大量开垦草山、草坡,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山区植被大幅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力逐步降低,粮食产量下降,人口贫困。人口、粮食、耕地、贫困之间逐步进入恶性循环 (4)河流含沙量大、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率增加、植被锐减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