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读“某地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地形可能是(  ) A.山地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如该地大力发展工业,由于地形原因最有可能造成的污染是(  )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壤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解析:第1题,从垂直坐标上获取关键信息,可判断该地出现了逆温现象,就地形而言,盆地最易形成逆温。第2题,把盆地地形与气温的垂直分布结合起来,可知此图表示的是地形逆温。当逆温发生的时候,阻碍空气的对流扩散,会加剧大气污染的程度。 答案:1.C 2.B 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3~6题。  3.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  ) A.1.5℃ B.2.5℃ C.15℃ D.25℃ 解析:①②两地海拔相差2 500米,由高度每相差100米气温相差0.6℃可知,两地的气温相差15℃。 答案:C 4.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 A.A1 B.B1 C.C1 D.D1 解析:①地的辐射A1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吸收较少,因此A1以可见光为主。 答案:A 5.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 A.两者均增强 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解析: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A2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D2为大气的逆辐射,会增强。 答案:C 6.①②两地热力状况为(  ) A.A1>A2 B.B1>B2 C.C1<C2 D.D1>D2 解析:①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②地多,所以A1>A2。 答案:A (2009·广东高考)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8.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第7题,仔细观察图中等值线分布规律可得答案。第8题,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 答案:7.C 8.B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放适量水,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一段时间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放水的足足高了3℃。回答9~10题。  9.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同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解析:根据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直接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很少。 答案:AD 10.将两玻璃箱同时移至阴凉处,我们发现甲乙两箱中的气温计(  ) A.甲箱下降快 B.甲箱下降慢 C.乙箱下降快 D.乙箱下降慢 解析:土的热容量比水的小,故甲箱降温快,乙箱降温慢。 答案:AD 读“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曲线丙在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 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 B.沙漠面积大,比热容小 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 解析:受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的影响, 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陆地变化更大,则图中甲、乙分别为陆地和海洋上气温年较差曲线。气温日较差主要受天气状况影响,在天气晴朗的副热带地区,沙漠面积大,比热容小,昼夜温差最大,同样,陆地要大于海洋,故丙、丁分别为陆地和海洋上的气温日较差曲线。 答案:11.AD 12.BC 三、综合题(共36分) 13.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过程有关。(4分) (2)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4分)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一般情况下,就多年平均而言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第(1)题,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夜晚气温低,晴朗夜晚温度低应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来分析。第(2)题,多云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量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第(3)题,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第(4)题,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和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分析。 答案:(1)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4)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并保存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使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14.读我国西北地区及周边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百分比分布图(单位:%),完成问题。(18分)  (1)图中A、D两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百分比较小,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6分) (2)图中B、C两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百分比较大,其共同原因是(4分)(  ) A.海拔高,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 B.位于山地迎风坡,水汽易被抬升,遇冷凝结 C.地表水丰富,蒸发的水汽较多 D.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3)按要求绘图。(8分)     甲          乙 (甲图表示出C地云量较多的原因。要求画出气流、云团;标注山地和海洋名称) (乙图表示出A地云量较少的原因。要求画出气流;标注地形名称) 解析:第(1)题,图中A、D两地均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第(2)题,图中B处位于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影响,降水丰富,云量较多,C处则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云层厚。第(3)题,C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受印度洋影响;A处为塔里木盆地。 答案:(1)深居内陆,且受地形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B (3)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