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杭州模拟)读下表,完成1~3题。
全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
口(亿)
城市化水
平(%)
城市人口
(亿)
城市化水
平(%)
城市人
口(亿)
城市化水
平(%)
1950
7.34
29.2
4.47
53.8
2.87
17.0
1960
10.32
34.2
5.72
60.5
4.60
22.2
1970
13.71
37.1
6.98
66.6
6.73
25.4
1980
17.64
39.6
7.98
70.2
9.66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3.57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9.04
39.3
2010
36.23
51.8
10.11
76.0
26.12
46.2
1.上表说明( )
A.1950~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
B.1980~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慢
C.1950~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
D.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2.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
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
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3.不少城市由于人口和家庭小汽车猛增,导致交通拥堵。下面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做法最可行的是( )
A.在城市中心建环行道路,并大量建设停车场
B.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并加强交通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限制家庭小汽车的增长,设立无车日,倡导步行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车流量
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布局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市民流动量
解析:第1题,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进行一些粗略的估算就可以得出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第2题,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过快的城市化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引起的。第3题,城市中心大量建设停车场、限制家庭小汽车的增长、将生活区和工业区布局在一起等措施不可行也不可取,科学的做法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加强管理,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答案:1.D 2.C 3.B
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回答4~5题。
4.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5.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D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解析:第4题,分析图甲可知,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5题,从图乙中我们可以看出,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为16%和26%左右,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答案:4.C 5.B
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于2010年9月28日在天津滨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主题为“生态城市与绿色复苏”,生态城市是目前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据此回答6~8题。
6.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城市所在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太差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7.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8.将天津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解析:第6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这些已超过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第7题,生态城市环境优美,在城市中心区环境问题通常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城市多在市中心修建大量的绿地来改善环境。第8题,生态城市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这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分散城市职能等途径来实现。
答案:6.B 7.A 8.A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11·常州模拟)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环渤海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构成。“三圈”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结合下图及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9~10题。
9.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地形为平原
C.水资源短缺 D.河运便利
解析:从图中看出三个都市圈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运便利,河流密度小,流量小,水资源短缺,河运不发达。
答案:AC
10.关于目前环渤海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均衡性
B.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C.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三个都市圈是我国北方经济发达地区
解析:目前环渤海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性;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并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答案:BD
阅读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回答11~12题。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mm)
地下径流(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
11.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A.地下水位的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增加
解析:从表中数据看, 北京城市建设导致市中心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加。
答案:CD
12.要减少北京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增加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解析:要减少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就要增加下渗量,最合理的方法是适当增加绿地面积,减少不透水的硬化地表比重,推广使用渗水砖。
答案:CD
三、综合题(共36分)
13.(2009·上海高考)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9分)
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1)读图1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________%和________%。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图1、图2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__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________,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________。(3分)
(3)从图3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6分)
(4)通过以上分析,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说明其理由。(6分)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坐标图中数据判读能力。第(2)题,考查学生对坐标图的对比分析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对坐标曲线的理解,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第(4)题,综合图3、图4分析第三产业是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进程中应重点关注的。进而分析第三产业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作用。
答案:(1)61 29 经济城市化水平
(2)经济城市化水平 英国 我国
(3)图3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度大致相当,此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贡献度持续加大,而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开始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上升,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持续加大。
(4)第三产业。
因为第三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时,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经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4.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__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1分)(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2分)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1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1而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质在提高。第(3)、(4)题,材料2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
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
(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