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章 第2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某市1978~2008年30年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回答1~3题。  1.1988年该市的城市化水平约为(  ) A.10% B.20% C.30% D.40% 2.有关该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30年间该市的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是因为人口死亡率上升大于出生率 B.自1978年以来该市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在提高 C.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拉力 D.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压力增大 3.1998年以来该市农村人口减少的可能影响因素是(  ) ①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②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 ③城市交通条件便利 ④城市就业机会多 ⑤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解析] 本题组以柱状图数据考查城市化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第1题,根据1988年的乡村和城镇人口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第2题,通过数据的变化分析,该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增加,主要是与经济发展有关,但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压力增大;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大量涌向城市造成的。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推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因素,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都会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使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1.B 2.A 3.D (2008年四川高考)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4~6题。  4.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A.10% B.20% C.30% D.40% [解析] 从图中可读出1982年城市人口约20000万,乡村人口约80 000万,根据城市化的概念计算得出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约是20%。 [答案] B 5.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解析] 该地区的城镇人口20世纪80年代后加速增长,但乡村人口20世纪90年代后期明显下降,所以城镇人口的比重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增长最快。 [答案] D 6.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解析] 从图中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曲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变化特点即可判断A、B选项错误。郊区城市化只是后期出现在少数特大城市,并不代表该国城镇化的总体趋势。 [答案] C 7.(2009年广东理基)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客观现象。近年来,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下列选项不能解释其原因的是(  ) A.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B.市区住宅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C.城市内部功能区调整的需要 D.加强城市社会各阶层密切联系的需要 [解析] 郊区城市化的原因与城市人口快递增长带来环境问题以及郊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很大关系,北京住宅郊区化原因也是如此,而不是加强城市社会各阶层密切联系。 [答案] D 阅读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我国某市),回答8~9题。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mm) 地下径流(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0 267 96 171 377  8.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A.地下水位的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解析] 由表中数据看,城市建设导致市中心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加。 [答案] C 9.要减少该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解析] 要减少市中心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就要增加下渗量,最合理的方法是减少不透水的硬化地表比重,推广使用渗水砖。 [答案] D (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图,完成10~11题。  10.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正确的选项是(  ) A.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 B.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 C.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 D.不宜引进该企业 [解析] 造纸企业是污染水源的工业之一,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出,甲城位于乙城的河流上游,该造纸企业布局在甲城的任何位置都会严重污染乙城的河水,因此甲城不适合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答案] D 11.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应分别布局在(  ) A.①处和⑤处 B.①处和③处 C.②处和⑤处 D.③处和④处 [解析] 住宅区应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和城区河流的上游,且距主要交通线要有适当距离以减少噪音污染,故选①处;而CBD应选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是其区位要求,⑤处河流交汇处,市中心,故选⑤。 [答案] A 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结合材料一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异同。 (2)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3)材料二中能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点是________。 (4)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B.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C.我国已完全实现了城市化 D.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已超过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反过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比重在44%以上,低于50%。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并不是一直增加。 目前城市化速度加快,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有关,并不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答案] (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 (3)④ (4)D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能否起到效果,并简要说明依据。 (3)试解释城市称为“混浊岛”的原因。 (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词,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基本研究思路。  [答案] (1)① 自郊区吹向城市 (2)能。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调节流入城区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 (3)城市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燃烧矿物燃料,排出大量大气污染物;大量尘粒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因此雾天多,阴天多。 (4)如①②主题词为“城市热岛效应”,③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④为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