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解析:①时期劳动力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④时期从事种植畜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增大,表示农业文明时期;②时期从事工业活动的就业比重较大,表示工业文明时期;③时期知识劳动所占比重大,表示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A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②阶段表示工业文明时期,该阶段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尖锐,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答案:D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解析: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 答案:B 4.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 解析: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多,增长快。 答案:A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A.F表示资源开发 B.F表示产业活动 C.H表示资源开发 D.H表示产品消费 6.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使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5题,图中字母E代表资源开发,F代表产业活动,G代表产品消费,H代表废物排放。第6题,E阶段(资源开发)可能产生的问题是过度开发使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和资源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答案:5.B 6.C (2011·东台模拟)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AB曲线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态环境质量越差,是最不可取的。 答案:D 8.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解析: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了持续性原则。 答案:C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11·苏锡常镇四市联考)读下图,完成9~10题。  9.有关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有(  ) A.生态环境较危急区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B.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多以森林与草原为主 C.人口密度大于400人的地区多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 D.人口密度与生态环境危急程度呈正相关 解析:生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而这些地区的自然植被大多为森林和草原,B正确;比较两幅图可以发现,人口密度大于400人的地区生态环境属于极危急区,C正确。 答案:BC 10.关于①②两地主要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有(  ) A.①地土壤肥力下降 B.①地森林保育程度差 C.②地土地退化 D.②地宜退耕还林 解析:①地由于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森林资源的破坏严重;②地由于牧区生产力水平低,不合理放牧,滥垦草原,使草场资源破坏,土地退化严重。 答案:BC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11~12题。  11.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  ) A.采用节水措施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C.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D.购买节能电器 12.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协作,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 B.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 C.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更应该减少排放量 D.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解析:读图可知,该“环境变迁”都发生在沿海低地,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第11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节能电器都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第12题,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全球协调,共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理应在节能降耗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11.BD 12.AD 三、综合题(共36分) 13.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2分)(  ) A.a—科技 B.b—土地 C.c—劳动力 D.d—资本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8分)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是________阶段。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6分) (4)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4分) 解析:第(1)题,狩猎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农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土地;资本在工业文明阶段早期影响巨大;科技则是工业文明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第(2)题,工业文明阶段早期,资本影响力最大,到工业文明阶段后期逐渐降低;土地、劳动力的影响在减弱,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第(3)题,工业文明阶段是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此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剧增等问题日益严重。第(4)题,人地关系思想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协调;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也不一样。 答案:(1)D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文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狩猎文明);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守护自然,互利共生(环境文明)。 14.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群,图中A、B、C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整个环境问题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被认为是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该主题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观。简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措施。(3分) (3)请结合该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合作的途径。(7分) (4)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力倡导“生态世博”、“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等环保理念。上海世博园建设过程中,保留了一处湿地,其目的是什么?(3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项的联系进行判断。第(2)题,环境日的主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措施应从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考虑。第(3)题,环境问题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因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人类的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都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第(4)题,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的作用。 答案:(1)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酸雨 (2)人地和谐或人地伙伴(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 (3)必要性:①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②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参与;③解决环境问题存在利益冲突。 途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加强国际协作对话;签署共同行动协议。 (4)净化水质、调节局部小气候、美化环境。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