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 实验设计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用铁制备较纯净的Fe2O3,下列实验方案最好的是(  )。 A.使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缓慢氧化 B.铁在氯气中燃烧,加水溶解,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C.使铁溶解于稀硫酸,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D.使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2.某研究小组成员在讨论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案时,设计如下方案: 方案 操作 预测现象并做出结论  ① 分别将硫酸滴在火柴梗上 变黑者为浓硫酸  ② 分别加入小块金属铝片 产生刺激性气味者为浓硫酸  ③ 分别加入到盛水的试管中 放热者为浓硫酸  ④ 分别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酸的瓶口 冒白烟者为浓硫酸  ⑤ 分别加到CuSO4·5H2O晶体中 晶体表面由蓝变白者为浓硫酸  其中可行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3.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试样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混合液溶液分层得上层液体 C.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 NaI溶液溶液变蓝色 D.鉴定盐A的成分是FeBr2:  4.用图K5-33-1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形管的质量差。李松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m(H)∶m(O)>1∶8。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原因的分析中,一定不合理的是(  )。  图K5-33-1 A.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B.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C.反应完成后Ⅱ装置中的粉末可能不干燥 D.CuO没有全部被还原 5.某无色气体可能由O2、CO、CO2、HCl、NH3、NO、Br2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通过图K5-33-2中洗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少(该装置前后都不与大气直接相连),通过干燥管(内盛放Na2O2)后气体呈红棕色,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图K5-33-2 A.原气体中一定有NO和O2 B.原气体中一定有NH3、NO、CO2、CO C.原气体中一定没有CO D.原气体中一定没有HCl、Br2、O2 6.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是(  )。 A.探究SO2和Na2O2反应可能有Na2SO4生成 B.探究Na与水的反应可能有O2生成 C.探究浓硫酸与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可能是CuO D.探究向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通入Cl2,酚酞红色褪去的现象是因溶液的酸碱性改变所致,还是因HClO的漂白性所致 7.(2010年上海高考)图K5-33-3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K5-33-3 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 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 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 8.下列实验设计不能成功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及现象  A 检验Na2O2试样是否变质为Na2CO3 向试样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B 从碘水中萃取碘 向碘水中滴加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C 证明Br2的氧化性比I2强 将溴水滴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色  D 鉴别AlCl3和MgCl2溶液 分别向两种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现象不同  二、双项选择题 9.将淀粉-KI混合溶液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袋有破损的是(  )。 A.加入碘水变蓝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D.加入新制氯水变蓝色 10.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请从下列仪器中选择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测定Na2O2的纯度(可供选择的反应物有CaCO3固体、6 mol/L盐酸和蒸馏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K5-33-4 A.此实验方案原理是Na2O2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 B.实验需用的仪器及顺序是⑥⑦①④ C.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为GABF D.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为GCDBAF 11.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K5-33-5中图Ⅰ、图Ⅱ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图K5-33-5 A.图Ⅰ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 B.若图Ⅰ所示实验中反应速率为①>②,则一定说明Fe3+比Cu2+对H2O2分解催化效果好 C.用图Ⅱ装置测定反应速率,只测定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 D.为检查图Ⅱ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  三、非选择题 12.已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ⅡA)与H2在隔绝空气加热时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离子型金属氢化物,如NaH﹑CaH2等,它们易与水反应。现有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制备CaH2的实验,装置如图K5-33-6所示(分别以序号Ⅰ﹑Ⅱ表示),铁架台等夹持固定仪器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K5-33-6 (1)最后实验结果显示,两位同学的实验装置设计都有缺陷。 装置Ⅰ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Ⅱ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两套装置中选取你认为合理的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组装一套制取CaH2的合理装置(用序号A、B、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查完装置的气密性后,为了保证产品的纯度和实验安全必须先____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点燃酒精灯加热。同样,为了安全,反应开始后,在E口处应________________。 (4)军事和气象野外作业常用CaH2作生氢剂,使之与水反应产生H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2年浙江联考)碱式碳酸镁有多种不同的组成,如:Mg2(OH)2CO3、Mg4(OH)2(CO3)3、Mg5(OH)2(CO3)4等。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确定某碱式碳酸镁的组成,使用如图K5-33-7所示的实验装置。  图K5-33-7 (1)实验步骤: ①按上图(夹持仪器未画出)组装好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E处干燥管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 ②称取碱式碳酸镁样品m1 g,并将其放入硬质玻璃管中; 称量:装浓硫酸的洗气瓶C的质量为m2 g;装碱石灰的U形管D的质量为m3 g 。 ③打开活塞____________,关闭____________,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 ④关闭活塞________,打开________,点燃酒精灯加热,待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活塞K1,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拆下装置,称得洗气瓶C的质量为m4 g;U形管D的质量为m5 g。实验测得数据如下:m1=31 g,m2=87.7 g,m3=74.7 g,m4=89.4 g,m5=87.9 g,计算推导:该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该实验方案,以下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硬质玻璃管中有水凝结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 B.不称量碱式碳酸镁样品的质量无法确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 C.该实验装置也可用于确定天然碱[aNa2CO3·bNaHCO3·cH2O(a、b、c为正整数)的化学组成 14.(2010年广东高考)某科研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完成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 ________________。 (2)反应: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中的还原剂为______________。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O。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CO2的影响)。 ① 提出合理假设 。 假设1:只存在SO;假设2:既不存在SO也不存在ClO-;假设3:____________。 ②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下面表格中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试剂:3 moL·L-1H2SO4、1 moL·L-1NaOH、0.01 mol·L-1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 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步骤3:    第33讲 实验设计与评价 1.B 解析:A项,最终生成铁锈(氧化铁水合物);B项,FeFeCl3Fe(OH)3Fe2O3,方案合理;C项,FeFeSO4Fe(OH)2,Fe(OH)2在空气中加热时部分氧化为Fe(OH)3,分解产物中既有FeO,又有Fe2O3等;D项,Fe与HNO3反应产生大气污染物NO。 2.C 3.B 解析:A项,HNO3能氧化SO,不能证明原试样是否变质;B项,乙酸能与Na2CO3反应,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故在上层;C项,HNO3也能氧化I-,不能证明;D项,由于加硝酸酸化会使Fe2+氧化成Fe3+,不能鉴定原来A盐的成分。 4.D 解析: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就是CuO中氧元素的质量,U型管的质量差是反应生成H2O的质量,H2O的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就是氢元素的质量。m(H)∶m(O)>1∶8,则n(H)∶n(O)>2∶1,说明实验中氢元素的质量偏大,即所测得H2O的质量偏大。前三个选项都可以导致所测得H2O的质量偏大,但CuO没有被全部被还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5.D 解析:题中给出无色气体,可以排除Br2的存在,通过浓硫酸体积减小,可以得出无色气体中存在NH3,而排除HCl的存在,又通过Na2O2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可以得出NO、CO2的存在,排除O2的存在,所以一定存在的是NH3、NO、CO2,一定不存在的是HCl、Br2、O2,不能确定的是CO。 6.B 解析:水中的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能发生氧化反应,而钠也只能被氧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相违背。 7.B 解析:分析装置图,可知氨气和氯气接触时发生反应:4NH3+3Cl2===2NH4Cl+4HCl+N2,烧瓶中出现白烟,A正确;不能出现红棕色气体,B错误;该反应中氨气中的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C正确;烧杯中的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多余的有害气体,D正确。 8.A 解析:Na2O2加盐酸也会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9.AD 解析:若半透膜破损,取出的清液应该含淀粉,故可以加入碘水,或者加入氯水氧化KI生成碘,使发生碘和淀粉的特征反应而显蓝色,AD符合。 10.AB 解析:测定含Na2O杂质的Na2O2的纯度,可以从Na2O2的性质入手,Na2O2与CO2和H2O都能发生反应,若用CO2与Na2O2反应,可以从测定生成气体的质量或者Na2O2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进行设计,但实验装置药品中未提供干燥试剂和天平,证明利用CO2与Na2O2反应的方案不可行,并且CO2也是气体,过量的CO2影响O2体积的测定。若用H2O与Na2O2反应,方案可行、合理、简单。 11.BC 解析:A项因为H2O2分解生成O2,在其他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B项因为FeCl3和CuSO4所含的阴离子不同,Cl-、SO也可能对此反应有催化效果,所以只能说明FeCl3比CuSO4催化效果好;C项测反应速率要测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才正确。 12.(1)制H2装置后缺少除HCl气体的装置 制CaH2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2)C、B (3)通氢气 检查氢气纯度至达标 点燃尾气(或外接气球等) (4)CaH2+2H2O===Ca(OH)2+2H2↑ 解析:由题目信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ⅡA)的离子型氢化物易与水反应,所以在设计制备实验方案要保持氢气与钙反应的无水体系,两个同学的设计方案也可以从无水入手进行分析是否合理,同时要注意盐酸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也会与钙反应,也是要考虑的因素。第(3)小问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有相似之处。 13.(1)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碱石灰 ③K1,K2 K3 ④K1,K2 K3 ⑤Mg4(OH)2(CO3)3 (2)AC 解析:由实验装置可推断实验原理是加热样品,使其完全分解,然后测定生成的H2O、CO2的质量,进而推断出样品的化学式。(1)测定样品分解产生的H2O、CO2的质量,应避免空气的干扰,故实验装置前后加装干燥装置;洗气瓶C、U形管D的作用分别是吸收样品分解的H2O、CO2,故样品中n(H2O)=(m4-m2)/18 mol≈0.1 mol;n(CO2)=(m5-m3)/44 mol=0.3 mol。根据元素守恒有:n(OH-)∶n(CO)=n(H)∶n(C)=2∶3,结合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推断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Mg4(OH)2 (CO3)3。(2)由(1)中的推断可知B错误。 14.(1)Na2SO3+H2O (2)Na2SO3 (3)①SO、ClO-都存在 ②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2:在A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若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有ClO-,否则无  步骤3:在B试管中滴加0.01 mol·L-1 KMnO4溶液 若紫红色褪去,证明有SO,否则无  解析:(1)NaOH过量,故生成的是正盐:SO2+2NaOH===Na2SO3+H2O。 (2)S元素的价态从+4→+6,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故还原剂为Na2SO3。 (3)①很明显,假设3是两种离子都存在。②加入硫酸的试管,若存在SO、ClO-,分别生成了H2SO3和HClO;在A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有ClO-,否则无;在B试管中滴加0.01 mol·L-1 KMnO4溶液,若紫红色褪去,证明有SO,否则无。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