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反应适用于实验室制备O2的是(  ) (1)KMnO4分解:2KMnO4K2MnO4+MnO2+O2↑ (2)NH4NO3分解:2NH4NO32N2↑+O2↑+4H2O (3)H2O2分解:2H2O2O2↑+2H2O (4)NO2分解:2NO22NO+O2 A.只有(1)        B.(1)和(2) C.(1)和(3) D.(1)(3)(4) 解析:选C。实验室制取气体必须要求可行、简单、方便、安全,(2)与(4)既不可行,又不安全。 2.(2012·嘉兴高三调研)下列关于物质的制备方法正确的是(  ) A.制备硫酸亚铁晶体时,向稀硫酸中加入废铁屑至有少量气泡产生时,过滤,然后加热蒸发滤液即可得到硫酸亚铁晶体 B.小心加热稀HNO3使水蒸发可制得浓HNO3 C.因乙醇的沸点较低,可将工业酒精加热并冷却蒸气得到无水乙醇 D.将胆矾放入坩埚中灼烧,可得无水硫酸铜 解析:选D。A项中FeSO4加热时会被氧化为Fe2(SO4)3;B项中HNO3不稳定,加热分解;C项中工业酒精中往往混有甲醇,在加热时甲醇易挥发混在乙醇中。 3.(2012·金华高三调研)有人设计了如下八种制备气体的方案:①加热稀硫酸和乙醇制备乙烯;②加热稀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备氯气;③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备二氧化碳;④用稀硝酸和硫化亚铁制备硫化氢;⑤MnO2、NaBr固体和浓硫酸混合共热制溴;⑥用少量水与过氧化钠固体反应制氧气;⑦用氧化钙与浓氨水反应制氨气;⑧用铜片与浓硫酸加热制二氧化硫。不宜采用的方案有(  )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⑧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①应该利用浓H2SO4来制乙烯(浓H2SO4具有脱水性);②应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备氯气;③若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会因生成微溶的CaSO4而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使反应逐渐停止;④稀HNO3会把硫化氢氧化。 4.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取、干燥和收集装置。若用过氧化氢和催化剂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氧气,则合理的装置组合为(  )   A.①⑤⑧ B.③④⑦ C.②⑤⑥ D.②④⑧ 解析:选C。用H2O2制O2的反应原理为2H2O22H2O+O2↑,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选②作为制取装置。干燥O2可选用④或⑤装置,要收集干燥的O2只能用⑥装置,故合理的装置组合为②⑤⑥或②④⑥。 5.苯甲醇与苯甲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通过苯甲醛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歧化反应制得,反应式为: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制备苯甲醇与苯甲酸,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按下列步骤处理:  重结晶提纯过程: 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 已知:苯甲醇易溶于乙醚、乙醇,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萃取分离苯甲醇与苯甲酸钠时,合适的萃取剂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萃取并静置分层,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后,上下层分离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萃取分液后,所得水层用盐酸酸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苯甲酸在a、b、c三种溶剂中的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重结晶时,应选用的合适溶剂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结晶过程中,趁热过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涤时,采用的合适洗涤剂是________。 A.饱和食盐水 B.Na2CO3溶液 C.稀盐酸 D.蒸馏水 (3)为检验合成产物中苯甲酸的含量,称取试样1.220 g,溶解后在容量瓶中定容至100 mL,移取25.00 mL试样溶液,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滴定至终点时NaOH溶液共消耗24.65 mL,则试样中苯甲酸的含量为________。 解析:(1)在选取萃取剂时,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且萃取剂与水不互溶,故应选乙醚。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2)由苯甲酸在三种溶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知,苯甲酸在c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加较快,应选c。 (3)试样中苯甲酸的含量为: ×100%=98.60%。 答案:(1)乙醚 苯甲醇在乙醚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乙醚与水互不相溶 从下口放出下层液体,关闭活塞再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 将苯甲酸钠转化为苯甲酸,析出晶体 (2)c 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较快 除去不溶性杂质,防止苯甲酸冷却后结晶析出 D (3)98.60%  1.(2011·高考上海卷)草酸晶体(H2C2O4·2H2O)100 ℃开始失水,101.5 ℃熔化,150 ℃左右分解产生H2O、CO和CO2。用加热草酸晶体的方法获取某些气体,应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图中加热装置已略去)(  )  解析:选D。草酸先熔化后分解,不能用C图,有水生成不能用A图,而锥形瓶不能用于给固体加热。 2.(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_______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 A.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实验确有CaH2生成。 ①写出Ca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同学的判断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实验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山运动员常用氢化钙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钙属于极活泼的金属,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而制备的氢气中会混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所以在与钙化合之前需要除杂和干燥,分别选用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同时为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最后还需要连接干燥管,所以正确的顺序为:i→e,f→d,c→j,k(或k,j)→a; (2)由于多余的氢气需要燃烧反应掉,所以应该先收集一部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反应结束后还需要使氢化钙在氢气的氛围中冷却,所以应该最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因此正确的顺序为BADC。 (3)氢化钙中H显-1价,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因为金属钙与水反应也会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同样会出现上述现象,所以该同学的判断不正确。 (4)由于氢化钙中含有氢元素,因此氢化钙的燃烧产物有水,所以可以利用无水硫酸铜进行检验其燃烧产物。 (5)氢气是气体不方便携带,而氢化钙是固体,便于携带。 答案:(1)i→e,f→d,c→j,k(或k,j)→a (2)BADC (3)①CaH2+2H2O===Ca(OH)2+2H2↑ ②金属钙与水反应也有类似现象 (4)取适量氢化钙,在加热条件下与干燥氧气反应,将反应气体产物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观察到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取钙做类似实验,观察不到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 (5)氢化钙是固体,携带方便 3.(2011·高考天津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 CH3CHCH2+CO+H2CH3CH2CH2CHOCH3CH2CH2CH2OH; CO的制备原理:HCOOHCO↑+H2O,并设计出原料气的制备装置(如图)。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室现有锌粒、稀硝酸、稀盐酸、浓硫酸、2-丙醇,从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制备氢气、丙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以上装置制备干燥纯净的CO,装置中a和b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和d中盛装的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以上装置制备H2,气体发生装置中必需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虚线框内画出收集干燥H2的装置图。 (3)制丙烯时,还产生少量SO2、CO2及水蒸气,该小组用以下试剂检验这四种气体,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饱和Na2SO3溶液 ②酸性KMnO4溶液 ③石灰水 ④无水CuSO4 ⑤品红溶液 (4)合成正丁醛的反应为正向放热的可逆反应,为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你认为应该采用的适宜反应条件是________。 a.低温、高压、催化剂 b.适当的温度、高压、催化剂 c.常温、常压、催化剂 d.适当的温度、常压、催化剂 (5)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为纯化1-丁醇,该小组查阅文献得知:①R—CHO+NaHSO3(饱和)―→RCH(OH)SO3Na↓;②沸点:乙醚34 ℃,1-丁醇118 ℃,并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试剂1为____________,操作1为__________,操作2为________________,操作3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所给药品可知,用锌和稀盐酸反应制备氢气,用2-丙醇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制备丙烯。(2)因为a连接分液漏斗和烧瓶,故a具有恒压作用,使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下,由b装置导气管长短可知b装置是为了防止倒吸,因为甲酸易挥发,所以制备的CO中一定含有甲酸,用NaOH溶液除去,d中盛有浓硫酸,干燥CO;若用以上装置制备氢气,因为是液体与固体不加热制备气体的反应装置,所以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要收集干燥的氢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则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3)注意检验的是4种气体,要先检验水的存在;因为SO2的存在会干扰CO2的检验,所以应该先检验SO2并除去SO2,再检验CO2,SO2与丙烯均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除SO2气体,只能用饱和Na2SO3溶液除去SO2生成NaHSO3,故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4)因为合成正丁醛的反应是气体化学计量数减小的反应,故可以采用高压,加快反应速率且增大了转化率;由于合成正丁醛的反应为正向放热的可逆反应,高温会使原料气的转化率降低,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温度来提高反应速率,故答案是b。(5)根据信息可知,试剂1是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再采取操作1即过滤的方法得到1-丁醇;加入乙醚是萃取了其中的1-丁醇,故操作2是萃取,根据乙醚和1-丁醇的沸点相差较大,可推知操作3是蒸馏。 答案:(1)Zn+2HCl===ZnCl2+H2↑ CH3—CH(OH)CH3CH2CHCH3↑+H2O (2)恒压 防倒吸 NaOH溶液 浓H2SO4 分液漏斗、蒸馏烧瓶  (3)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4)b (5)饱和NaHSO3溶液 过滤 萃取 蒸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不需要加热的是(  ) A.铜和稀硝酸制NO B.由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Cl2 C.由消石灰和氯化铵制NH3 D.由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O2 解析:选A。铜和稀硝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其他三项均需加热。 2.在实验室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取的气体是(  ) ①H2 ②NH3 ③O2 ④CO2 ⑤Cl2 ⑥NO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⑥ 解析:选D。考查学生对课本常提到的气体实验室制法的熟练程度。①③⑤⑥是在实验室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取的气体,NH3、CO2都是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取的。[来源:学科网] 3.要组装一套实验室利用液体和液体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现设计了如下的五步操作,正确的程序是(  ) ①将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高度,固定铁圈,放好石棉网 ③用漏斗向蒸馏烧瓶中加入一种液体反应物,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另一种液体反应物,并将导气管放入气体收集装置中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固定装置微热的方法检查气密性) ⑤在蒸馏烧瓶中装好分液漏斗,连接好导气管 A.②①⑤④③ B.④①②⑤③ C.①②⑤④③ D.①⑤④②③ 解析:选A。实验仪器的安装原则:从下向上,从左向右。首先固定酒精灯,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高度,固定铁圈,放好石棉网;把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在烧瓶上装好分液漏斗,连好导气管,检查气密性;装置不漏气后,再加液体药品开始反应,制取气体。 4.(2011·湖北襄阳一模)如下图装置中若关闭活塞,则品红溶液无变化,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则品红溶液褪色,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气体和广口瓶盛放的物质是(  )  A.H2S和浓硫酸 B.SO2和NaHCO3 C.Cl2和NaHCO3 D.Cl2和氯水 解析:选B。据打开活塞后的反应现象可确定气体是SO2;关闭活塞后品红不褪色,说明广口瓶中的物质吸收了SO2,从后面的现象中可推测是CO2,故答案为B。 5.(2012·温州高三调研)  如图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若在加稀硫酸时,发现锌粒与稀硫酸没有接触而稀硫酸又不够了,为使该反应顺利进行,则可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  ) ①食盐水 ②KNO3溶液 ③乙醇 ④Na2CO3溶液 ⑤CCl4 ⑥浓氨水 A.①③⑤ B.②⑥ C.③④⑤ D.①②④ 解析:选A。②加入KNO3溶液后不再产生H2,会产生NO气体;④Na2CO3溶液会与H2SO4反应生成CO2,既消耗H2SO4,又会使H2不纯净;⑥浓氨水会与H2SO4反应;⑤CCl4在下层,使稀H2SO4与锌接触。 6.下列装置制取并收集NO2气体,其中最合理的是(  )  解析:选C。N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将NO2的进气管插至试管的底部,并将排出空气的导管稍露出试管上的塞子即可,即采用“长进短出”。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来源:学科网ZXXK] 7.(2012·江苏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选B。B中Fe与FeCl3直接接触,二者发生化学反应:2FeCl3+Fe===3FeCl2,应把装置中的溶液对调。  8.生产硫酸最古老的方法是以绿矾为原料,在蒸馏釜中煅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 (已知:二氧化硫的沸点为-10 ℃,三氧化硫的沸点为44.8 ℃)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用绿矾制硫酸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硫酸和二氧化硫(加热装置已略去),其中b为干燥的试管。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产生的沉淀为BaSO4 B.b中的产物用紫色石蕊试液即可检验出其含有H+和SO C.为检验反应的另一种生成物,试管c中应加入的试剂为NaOH溶液 D.b中所得到的硫酸的理论质量分数为29.5% 解析:选AD。将分解生成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生成的沉淀是BaSO4,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能反应生成亚硫酸钡,A项正确。根据绿矾分解的方程式,产物Fe2O3留在试管a中,SO3和H2O同时冷凝便得到硫酸,收集在试管b中。硫酸的检验分为两部分,既要检验H+,又要检验SO,而紫色石蕊试液只能检验溶液中含有H+,B项错误。试管c中的溶液用来检验SO2气体,故用品红溶液,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品红溶液的颜色恢复,C项错误。根据生成的SO3与水的物质的量之比,可以求得生成硫酸的理论质量分数,设生成1 mol SO3和14 mol H2O,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80+14×18)×100%≈29.5%,D项正确。 9.下列气体发生装置,当加入适当的块状固体和液体时不具有随开随关功能的是(  )  解析:选D。装置 D,当关闭活塞时,压强增大不能使液体和固体分离。 10.(2012·杭州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表示物质制备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NaCl(饱和溶液)HCl B.CuCuSO4溶液CuSO4·5H2O晶体 C.MnO2Cl2 D.C6H6硝基苯 解析:选CD。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制备。因为HCl极易溶于水,所以制备HCl时,用固体氯化钠与浓硫酸,而不是氯化钠饱和溶液,否则不利于HCl的挥发,A错误;Cu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B错误;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C正确;制取硝基苯,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及吸水剂,D正确。 三、非选择题 11.(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请回答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有关问题。 (1)下图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  装置B、C、D的作用分别是: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欲制取适量NO气体。 ①下图中最适合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②根据所选的装置完成下表(不需要的可不填): 应加入的物质 所起的作用  A    B    C    D    ③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因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氯气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装置B中导管是长进短出,装置C中导管是短进长出,则B、C装置能用于收集氯气的只能是装置B,装置C起安全瓶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入B中。装置D中盛有稀NaOH溶液,所以装置D的作用应为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2)实验室中可用铜屑与稀硝酸制取NO,因NO极易被氧化,所以收集NO不能用排空气法,应用排水法收集,可选用图Ⅰ作制取NO气体的简易装置。A为NO的发生装置,加入的物质为铜屑和稀硝酸;B为排水法收集NO气体的装置,加入的物质为水;C主要是接收B中排出的水。③现象: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因生成的NO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A管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红棕色,随反应的进行生成的NO2被NO赶出,A管上部空间又逐渐变为无色;A中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B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 答案:(1)向上排气收集氯气 安全瓶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入B中 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2)①Ⅰ ② 应加入的物质 所起的作用  A 铜屑和稀硝酸 产生NO气体  B 水 排水收集NO气体  C  主要是接收B中排出的水  D    ③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A管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红棕色,随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A中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B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来源:Z.xx.k.Com] 12.从固体混合物A出发可以发生如下框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已知KClO3在MnO2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可分解成O2和KCl)  (1)在实验室中常用反应①制取气体C。若要收集气体C,可选择如图装置中的________(填字母)。  (2)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在操作②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xx。k.Com] 反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室中,要获得干燥纯净的黄绿色气体F,可以将它通过下图中的装置,其中瓶Ⅰ中盛放的是________,瓶Ⅱ中盛放的是________。  (5)实验中必须吸收多余的气体,以免污染空气。下图是实验室用水吸收气体I的装置,为防止发生倒吸现象,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解析:(1)反应①制取的气体为O2,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混合物B为KCl和MnO2的混合物,经溶解后过滤可分离出MnO2固体和KCl溶液。 (3)固体D(MnO2)与I的浓溶液反应制取黄绿色的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4)实验室制得的Cl2中混有HCl和H2O(g),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再用浓H2SO4除去水蒸气。 (5)I为HCl,它既是有污染气体又是易溶于水的气体,C、D装置既能保证HCl被吸收,同时又防止了倒吸现象的发生。 答案:(1)AB (2)过滤 漏斗、烧杯、玻璃棒 (3)2KClO32KCl+3O2↑ MnO2+4HCl(浓) MnCl2+2H2O+Cl2↑ (4)饱和食盐水 浓H2SO4 (5)CD 13.(2012·嘉兴高三调研)某课外活动小组将下图所示装置按一定顺序连接,在实验室里制取一定量的FeCl3(所通气体过量并充分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填写装置代号)A→______→________→________→D。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装置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开始后,B中硬质玻璃管内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检验生成物中含有Fe3+的试剂是________(填写试剂名称)。  (5)该小组欲用右图所示装置收集尾气,并测量多余气体的体积。 ①若右图所示量气装置由干燥管、乳胶管和50 mL 滴定管改造后组装而成,此处所用滴定管是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 ②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右图装置中的液体可用________,收集完气体后,读数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开始读数时操作正确,最后读数时俯视右边滴定管液面,会导致所测气体的体积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则A为制Cl2装置,MnO2+4HCl(浓)MnCl2+Cl2↑+2H2O,制得的氯气中存在的HCl、H2O杂质,故应先通入E中除去HCl,再通入C中除去H2O,干燥的Cl2进入B中与Fe反应,多余Cl2用D吸收,则仪器连接顺序为A→E→C→B→D;Fe在Cl2中燃烧出现红棕色的烟,Fe3+的检验试剂为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溶液;由于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须用排饱和NaCl溶液来收集Cl2,且读数前必须使左右两仪器中液面相平;由于滴定管刻度由上而下变大,则俯视时引起读数偏小,即液面上升量偏大,相当于所收集气体体积偏大。 答案:(1)4HCl(浓)+MnO2MnCl2+Cl2↑+2H2O (2)E C B (3)干燥Cl2 Cl2+2OH-===Cl-+ClO-+H2O (4)红棕色的烟 硫氰化钾溶液 (5)①碱式 ②饱和NaCl溶液 上下移动滴定管,使左右两边液面相平 ③偏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