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牙膏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成分,如碳酸钙、磷酸钙、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  ) A.着色剂         B.发泡剂 C.摩擦剂 D.防腐剂 解析:选C。A项着色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钛、食用色素;B项发泡剂的主要成分是十二烷基硫酸钠;D项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安息香酸钠;C项摩擦剂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或碳酸钙、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等,占牙膏成分50%左右,能增强牙膏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能有效去除牙齿表面上污渍、牙斑、食物残渣等。 2.(2011年宁波高二检测)检验某牙膏中不溶于水的成分是否含有Al(OH)3,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取滤渣加入稀氨水中,不能溶解 B.取滤渣加入NaOH溶液中,能溶解 C.取滤渣加入稀盐酸中,能溶解 D.将滤渣平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稀盐酸中,均能溶解 解析:选D。物质的检验一般利用物质的特征反应。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 3.取火柴头浸于水中片刻后的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元素的试剂是(  ) A.AgNO3溶液 B.AgNO3溶液和稀HNO3 C.AgNO3溶液、稀HNO3和NaNO2溶液 D.KI-淀粉溶液 解析:选C。火柴头的成分中含有KClO3,氯元素具有较高价态,具有氧化性,可选择还原剂将其还原为Cl-,通过检验Cl-存在检验Cl元素存在。加AgNO3溶液、稀硝酸和NaNO2溶液时,发生如下反应ClO+3NO+Ag+===AgCl↓+3NO,有白色沉淀生成。注意KI-淀粉溶液变蓝后并不能证明氯元素一定存在。 4.(2011年漳州高二检测)火柴头燃烧可产生SO2,下列检验SO2的装置正确的是(  )  解析:选B。A会把KMnO4溶液抽入注射器内;C会把KMnO4溶液压出试管外;D无法把火柴燃烧产生的气体抽入试管内。 5.火柴头上通常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等物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火柴头中有关物质的实验探究:  (1)某同学研究了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后提出用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更为简便。他的操作是: A.当图中所示火柴头燃烧完时,立即移出火柴;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火柴头中KClO3的含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来源:Z,xx,k.Com] A.刮取火柴头,小心研碎,称得其质量为2.45 g ; B.用适量蒸馏水充分浸泡后过滤、洗涤残渣; C.往装有滤液和洗涤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NaNO2溶液、AgNO3溶液和稀硝酸,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沉淀; D.干燥沉淀物,称得其质量为1.435 g。[来源:Z|xx|k.Com] ①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是KClO3+3NaNO2+AgNO3===AgCl↓+3NaNO3+KNO3,反应中AgNO3、NaNO2均需要过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测得火柴头中KCl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③如果B步骤中未洗涤沉淀残渣,测得KCl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如果C步骤中未洗涤AgCl沉淀,测得KCl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_。 解析:(1)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SO2。 (2)①要使实验减小误差,保证氯元素完全转化为AgCl沉淀,必须加入足够的AgNO3和NaNO2。②依原子守恒易得n(KClO3)=n(AgCl)=1.435 g/143.5 g·mol-1=0.01 mol,所以w(KClO3)=(0.01 mol×122.5 g·mol-1÷2.45 g)×100%=50%。③B步骤不洗涤沉淀会造成KClO3损失,从而造成最终的AgCl沉淀量减少,故结果偏小;C步骤不洗涤沉淀会造成AgCl沉淀量增加,故会使结果偏大。 答案:(1)迅速将甲烧杯倒扣在乙烧杯上,充分振荡乙烧杯 (2)①确保KClO3中氯元素全部转化为AgCl沉淀 ②50% ③偏小 偏大 1.(2011年温州高二检测)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  ) A.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将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C.将一小条试纸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放在表面皿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将一小条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再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解析:选A。pH试纸在使用前不能用蒸馏水润湿,否则影响pH的测定。正确方法是要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更不能用试纸蘸取待测液,污染化学试剂,故答案为A 。 2.有甲酸、乙酸、乙醛、乙酸乙酯、乙醇、溴乙烷6种无色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这种试剂是(  ) A.蒸馏水          B.FeCl3溶液 C.新制的Cu(OH)2悬浊液 D.NaOH溶液 解析:选C。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会与甲酸、乙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易溶的羧酸铜溶液。甲酸和乙醛有醛基,加热时会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被还原析出砖红色的Cu2O沉淀。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有水,当与酯或溴乙烷相混时,有机层与水层因不溶而分层,酯密度小,浮于水面,溴乙烷密度大,沉于下层。 3.为确定下列置于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变质,所选检验试剂(括号内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Na2SO3溶液(BaCl2溶液) B.FeCl2溶液(KSCN溶液) C.KI(淀粉溶液) D.HCHO溶液(石蕊试液) 解析:选A。由于BaCl2能形成亚硫酸钡和硫酸钡沉淀,所以无法确定Na2SO3溶液是否变质。 4.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的实验(可加热)中,下列试纸的选用、现象、对应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试剂B 湿润的试纸A 现象 结论  A[来源:Z&xx&k.Com] 碘水 淀粉试纸 变蓝 碘具有氧化性  B 浓氨水,生石灰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 氨气为碱性气体  C Na2SO3,硫酸 品红试纸 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D Cu,浓硝酸 KI-淀粉试纸 变蓝 NO2为酸性气体  解析:选C。碘遇淀粉溶液变蓝是因碘分子进入到淀粉分子间而显蓝色,这是碘分子的一个特殊性质而不是它的氧化性,A错;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不能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选错,B错;二氧化氮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是因其具有氧化性,将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D错。 5.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SO4、NaOH、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推断丙物质是(  ) A.Al2(SO4)3 B.NaOH C.BaCl2 D.FeSO4 解析:选D。解推断题要抓住特征条件。由题设沉淀消失可知,丁必为NaOH,乙必为Al2(SO4)3(注意:此处隐含实验中试剂的滴加顺序与现象的关系),由此可推及甲为BaCl2,故丙为FeSO4。 6.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来源:学科网]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 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血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血红色 该溶液一定含有Fe2+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D 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 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解析:选B。A选项,SO的检验,盐酸应该先加,再加氯化钡溶液,否则会受到其他离子的干扰,如Ag+;C选项,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就是SO2,还可能是其他气体,如氯气;D选项,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官能团为醛基,而醛基还可能存在于甲酸或甲酸某酯、甲酸盐以及葡萄糖等物质中。 7.(2011年常州高二检测)如图装置可用于收集SO2并验证其某些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试剂 现象 结论  A KMnO4酸性溶液 溶液褪色 SO2有氧化性  B 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C 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SO2与NaOH溶液不反应  D 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色后不褪色 SO2有酸性、没有漂白性  解析:选B。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A错误;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B正确;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C错误;二氧化硫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硫溶液具有酸性,但二氧化硫不能使变红后的石蕊试液褪色,D错误。 8.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Cl-、Mg2+、Ba2+、CO、SO,现取三份100 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 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 g。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双选)(  ) A.K+一定存在 B.100 mL溶液中含0.01 mol CO C.Cl-可能存在 D.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解析:选AC。本题考查的是离子的检验。由步骤(1)可知,Cl-、CO、SO三者中至少有一种;由步骤(2)可知,一定有NH且可算出有NH 0.04 mol;由步骤(3)可知,同时有CO、SO且可算出SO有0.01 mol,CO 0.02 mol,考虑到离子共存问题,可知原溶液中无Mg2+、Ba2+,考虑到电荷守恒,可知阳离子除了NH外必定还有K+。而Cl-无法确定。故答案为A、C。 9.(2011年无锡高二检测)检验下列有机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 A.向氯仿中加入AgNO3溶液检验其含有氯元素 B.用KMnO4酸性溶液鉴别乙烯和乙炔 C.用FeCl3溶液鉴别苯和苯酚 D.用新制Cu(OH)2悬浊液鉴别乙醇、乙醛和乙酸 解析:选CD。A项氯仿CHCl3不能在水溶液中电离出Cl-,故不能直接加入AgNO3溶液检验其存在;B项乙烯、乙炔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故不能鉴别;C项FeCl3遇苯酚呈紫色,故可以用来鉴别苯和苯酚;D项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蓝色的Cu(OH)2沉淀消失、呈蓝色溶液的是乙酸,加热剩余两者,有砖红色沉淀产生的试液是乙醛;无砖红色沉淀的是乙醇。 10.某同学欲检验火柴燃烧后的气体中是否含有CO2,他应采用下列方法中的(  ) A.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B.先通入足量NaHCO3溶液中,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通入品红溶液中 D.先通入足量溴水中,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答案:D 11.请结合火柴燃烧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探讨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主要反应,并尝试写出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点燃火柴的过程中 ,首先看到白烟,接着产生火花,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然后火柴头燃烧,最后火柴杆燃烧。有关化学方程式: ①2KClO32KCl+3O2↑ ②4P+5O22P2O5 ③S+O2SO2 ④2Sb2S3+9O22Sb2O3+6SO2 ⑤(C6H10O5)n+6nO26nCO2+5nH2O 纤维素 答案:见解析。 12.牙膏是生活必需品。下面是牙膏中某些主要成分的检验流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中加水、搅拌、静置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②中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⑥中检验Ca2+的存在,除可用焰色反应外,还可利用Ca2+和________溶液的反应来进行。 解析:pH试纸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用水湿润,否则会造成结果不准确。要用玻璃棒蘸取,与标准比色卡对照。Ca2+的检验可用草酸铵。 答案:(1)过滤 玻璃棒、烧杯、漏斗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将其点在洁净干燥表面皿中的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 (3)  (4)草酸铵 13.某溶液中可能含有CO、SO、HCO三种离子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其组成,小明取出两份相同的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向一份中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无色气泡;向另一份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请设计合理实验,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实验,对小明的实验给出结论。 仅限选择的仪器、用品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集气瓶、铁架台、漏斗、滤纸、酒精灯;1 mol·L-1硫酸;2 mol·L-1盐酸;2 mol·L-1硝酸;1 mol·L-1氯化钡溶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溶液中只存在CO。 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4:溶液中存在SO、HCO。 (2)基于假设4,设计出实验方案,将实验操作、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在下表中(可不填满)。 步骤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    ②    ③[来源:学科网]    ④    解析:(1)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气体,说明可能含有CO或HCO;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可能含有CO或SO,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得出本题中4个假设的答案。 (2)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利用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性质和NaHCO3溶于水、不能与Ba2+反应生成沉淀,但可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性质来进行实验的设计。 答案:(1)溶液中存在CO和HCO 溶液中存在CO和SO(顺序可颠倒) (2)①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溶液加入试管A中,再用滴管取过量的1 mol·L-1氯化钡溶液并滴加到试管A中,充分反应后,静置,然后过滤,将沉淀和滤液分别装入另外的两个试管中 ②往装有沉淀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的2 mol·L-1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而无CO ③往装有滤液的试管中加入2 mol·L-1盐酸,出现无色气泡,说明原溶液中含有HCO 学科网 w。w-w*k&s%5¥u 学科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