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子女可拒绝赡养其父母;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1)材料一是梭伦改革的内容,请概括归纳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有何特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3)梭伦改革对雅典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阐释历史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题阅读材料,归纳概括梭伦改革的内容,注意语言要精练。第(2)题需结合材料来概括,注意要全面。第(3)题再现所学即可回答。 答案 (1)涉及等级划分、公民大会职权及官吏任免、对待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产生或罢免官吏;鼓励工商业发展。 (2)特征:公平公正,不使用暴力,力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侧重点:缓和阶级矛盾,促进雅典的发展。 (3)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 2.(2012·南京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中第一小问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思想。第二小问从重农抑商对农业、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第(2)问从材料信息中对土地分配可知是均田制。从材料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等信息入手分析“原因”。第(3)问回忆教材知识,从变法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思想:重农抑商。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措施:均田制。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材料二 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1)路德认为“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卡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 (3)卡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第(1)题的实质可从宗教改革实际上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权威入手,并联系天主教会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的事实,点出反封建的特点。代表利益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考虑。第(2)题的相同点从两者主张的内容比较总结。第(3)题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是用新的宗教权威取代了原来的教会权威;而卡尔文废除了主教制,主张的是共和式的长老制,更具有民主性。 答案 (1)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2)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权威,主张信仰得救;坚持《圣经》绝对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先定论”,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感所鼓励,正如一位热心的官员在农奴解放后不久所说的:“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绅士们失掉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权,他们再不能强制履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获得由奴役产生的收益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1879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材料三 1860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伟大的法令”对俄国农民的影响。 (2)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3)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解析 第(1)问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回答。第(2)问概括回答俄国1861年改革在政治、经济上的内容。第(3)问回答俄国1861年改革对俄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答案 (1)影响: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农奴解放时遭到沉重的掠夺,解放后的农民未能摆脱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2)经济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保留了农奴制残余;上层建筑;进行了部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但保留沙皇专制制度。 (3)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军事性,使之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里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国家的行列。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武制度为使命,寻访了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车、电线、邮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各国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设的内务省,以劝业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厂,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1)阿里改革与明治维新都是时代呼唤下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所学分析“时代呼唤”的特定内涵。并据材料分析两次改革内容上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分析阿里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的突出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阿里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第(1)问,首先应该从“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遭遇民族危机”等角度来分析“时代呼唤”的内涵。而“相同点”因为要求“据材料”回答,因此分析材料可看出双方的共同点主要是“经济”方面,由此可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来分析。第(2)问,“阿里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从材料中“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可推断出;而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的特点从材料二中的“官营模范工厂”来概括。 答案 (1)内涵: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化(近代化)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本国统治面临严重危机,需要通过变法来摆脱社会危机。相同点:采用机器生产,建立现代化的工厂。 (2)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特点:国家政府的引导推动。 6.“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余名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的先声。 材料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材料三 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材料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材料三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方面分析问题,组织答案。 答案 (1)悲剧: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 (3)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三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基本都是戊戌变法内容的重复;之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