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26)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映了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C.此情况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D.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其中起到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实则考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根据所学,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材料中所提及1952年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项错误。 答案:B 4.(2011年高考海南卷,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7.(山西省阳泉市2011届高三4月模拟,30)某班学生讨论下面某时期的两幅宣传画时,形成这样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 ②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④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图片可知此为大跃进,大跃进的错误就体现为B项①②③。④为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答案:B 9.(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47)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解析:1957年时,我国农村已经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而从材料看,当时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着“包产到户”现象,这一经营方式不被一部分人认可。即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A不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B不正确,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包产到户”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发展;D不正确,题干信息并未阐述农业合作化运动对生产力的影响。因此选C。 答案:C 10.(江苏省泰州中学2012届高三学情调研测试,6)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从图表可知,1957~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产幅度较大,而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产值片面上升,但农业产值下降。即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D。 答案:D 11.(广东云浮市云浮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18)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50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答案:D 12.(湖北省襄阳市四校2012届高三期中,12)某同学在进行以“中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大量历史图片,其中可以舍弃的图片是 (  )  解析:可用排除法,D项说的是公私合营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正确的,不是“左”倾错误。C是大跃进;A、B是文革时期。分析材料A项是文革时期林彪的讲话纪要;B项反映的是文革时期“批孔”;C项反映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农业“放卫星”;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三大改造,公私合营情况。据此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生产、 生活资料 耕地(亩) 牛(头) 猪(只) 犁(张) 水车(架) 房屋(间)  数量 6.98 0.32 0.58 0.62 0.16 3.91  ——资料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二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未组织户 人均收入 临时互助组 常年互助组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955 1126 17.9% 1295 35.60% 1401 46.70%  (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材料三 从1949年至1953年,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64938万亩增长为189955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1320万吨增加为16685万吨。 ——资料《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 (3)概述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是对建国之后过渡时期我国农村及农业生产的考查。(1)可从占有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上说明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条件;(2)依据材料中信息回答即可,分析原因时注意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及当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3)可从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1)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 不利条件:生产工具不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如犁和耕牛的户均占有率较低)。 (2)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答出“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两点也可)、农业合作社形式。 农业合作社形式效果最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了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答出公有制的理想在当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可)。 (3)新中国成立,农民政治上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形式,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能力。 14.(湖南省湘潭市2011届高三4月模拟,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三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1)阅读材料一两段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与商鞅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得失。 解析:第(1)问变化据材料信息能比较容易地得出答案。回答原因时,万变不离其宗,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即可。第(2)问分析现象是要仔细观察茶叶在1836~1838年与1894年产量的变化,可以发现近代茶叶生产扩大,其产量翻了近一番;再观察茶叶在1836~1838年与1894年内销和外销的比例变化,可以发现茶叶外销大幅增长,比例超过了内销。注意纵向横向的观察。回答成因时要考虑内因和外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考虑。影响据所学知识很好回答。第(3)问理由依据材料概括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分析得失时,要了解当时组织农民的具体做法包括三大改造中的对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据此评价分析即可。 答案:(1)变化:由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 (2)现象:近代茶叶生产扩大,其产量翻了近一番;茶叶外销大幅增长,比例超过了内销。 原因: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 影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市场;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 得失: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1958年开始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