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5-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江西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8)“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 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 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意大利分裂和英法两国崛起的原因的比较,说明魏源的观点是重视商业的发展在一国崛起中具有重要作用。此题应该选择A。 答案:A 4.(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州、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根据材料信息“九州”“四海”可知,这是一本介绍世界地理方面内容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 答案:A 5.(北京市西城区2012届高三期中,41)梁启超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梁启超所说改革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  ) A.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 B.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 C.改革力量弱小 D.改革派手中没有实权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和所学史实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变革中国政体,故此题应该选择B。 答案:B 6.(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严复翻译《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这是严复为中国敲响警钟的理论依据,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此判断,A正确。 答案:A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所以其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答案:D 8.(2012年天津卷)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读懂诗歌是解题的关键,诗歌中明确地提出“中国不是在地球的中央”“地球是圆的”,这就冲击了当时国人的“天朝上国”“中国是世界的核心”的旧观念。故D项正确,A、B、C在诗歌中未体现。 答案:D 9.(福建省南安一中2012届高三期中,14)“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解析:“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大意是说:国家是人民的公共财产,那些治理国家的人,不过是国家的“公仆隶”。分析选项A、B、D三个阶层不可能提出这样的思想主张,顽固派和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制度,不会提出“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革命派要将“王侯将相”推翻消灭。答案是C项维新派,这一思想的作者是严复,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答案:C 12.(山东省临沂市2011届高三一模,7)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  ) A.严复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解析:康有为有两部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其思想特点是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苏北四市2011届高三期末,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 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 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三世说”明显受到西方哪一思想的影响?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一层次”的主要表现。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两个层次。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和西学东渐。第(1)问要对课本知识记忆较细,同时结合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即可。 第(2)问从材料可以直接归纳。第(3)问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思想、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即可。第(4)问的答题方向已经给出,较容易解答。 答案:(1)达尔文进化论。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封建守旧势力强大。 (3)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器物);思想文化。 (4)民族危机、专制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西方文化。 14.(2012年广东卷)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解析:本题以“科学” “民主”概念的发展变化,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比较简单。选官制度可从材料中的宋人文集的描述判断为科举制。“格物致知”的目的结合课本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审准题意是关键,它要求回答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原因,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就可轻松回答。第(3)问回答“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首先找出其变化,由民主既指直接民主、又指间接民主到民主仅指近代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的转化,原因即可迎刃而解。第(4)问任选其中一词结合材料一、二两个概念的演变,表述模式从过去和现今两个时期去分析含义,不要想的太复杂,把词语意思说清即可。 答案:(1)科举制度;“究天理。” (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